APP下载

如何为跨学科学习“鸣锣开道”

2022-07-08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2年24期
关键词:跨学科新课标育人

开展跨学科学习,需要克服障碍、不断调适、实现跨越。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能够高效开展跨学科学习,必然有赖于系统性的师资培训,并为之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本刊编辑部特请相关专家和校长,给出具体建议和可操作性方案。

刘玲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员、副研究员

孟宪彬

辽宁省教育学会副会长、辽宁教育学院院长

张雷鸣

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校长

议题一:跨学科学习所需的师资保障

怎样培养教师的跨学科意识、跨学科思维?教师如何做好开展跨学科学习的知识储备?

刘玲:10%“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提出,强化了“学科实践”和“课程综合”的意蕴,充盈了我们国家实践育人的行动路径。然而变革的行动逻辑要看基层教师怎么看待它、如何顺利“上手”,这个问题是很切中要害的。

首要任务是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这次课标修订的导向是要将素养真正落地,所以对于学生该达成的“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目标中表述得较为明晰,然而跨学科学习对教师的要求还没那么明确。我个人认为至少分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学科本质。课标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核心知识等在跨学科学习中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有专家强调“跨学科学习的学科立场”。二是谙熟实践学习要领。实践学习的诸多表现形式(如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观察记录、实验操作、方案策划、阅读创作等)都是“做”的学问,教师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身体力行地成为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三是能够实施主题学习活动。如分析遴选、优化组合校内外资源,丰富活动内容设计,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能力、评价能力等。

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跨学科素养?

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要从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出发,调研教师的实际困惑与需求,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组织教师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系统学习。针对教师实施跨学科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采用行动研究、案例培训、课例研究等多种方式,抓住主题活动设计、实地指导、活动总结与评价等关键环节,提升教师跨学科综合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教师如何做好知识准备?与其说做好“知识准备”,不如说成为学习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跨学科学习可能涉及的知识结构是多样的,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且实践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开放性,需要教师有开放、主动的心态,愿意跟学生一起吸纳新知,拓宽既有的知识领域。镶嵌在教育教学情境和实践學习行动中的实践智慧,具有隐蔽性和零散性。教师在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加深对跨学科学习价值的认同感。从自己的教学情境出发,通过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抓住跨学科主题的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主要阶段及关键问题,不断观察、积累、尝试、总结、交流、反思,逐渐明晰和体悟跨学科的要求。

跨学科学习中,教师还需要参与和指导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如根据主题项目任务的需求,选择丰富多样的资源、确定活动目标与任务、选择实践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经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方式,综合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分享、反思、交流等,提升经验、促进知识建构。这常常需要教师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诊断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基础等学情,动态调整活动进程,给予及时、适度的过程性指导。

孟宪彬:新课标开启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篇章,绘就了美好的育人蓝图,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课程观的变化。新课标的立意从学科立场走向了教育立场,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是课程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必然对育人方式、课程内容呈现方式、课程实施方式和组织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学习活动,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是此次新课标修订的亮点之一。跨学科学习是课程实施层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新课程观在教育实践层面的具体呈现,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育中能够高效开展跨学科学习,教师是关键。

首先,要让教师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开展跨学科学习的意义。要开展新课标的学习培训,让教师全面领会新课程观,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我以为新课程观的本质在于真正确立“儿童本位”立场,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理解和把握学科教育。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课程观,新课标才提出了“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原则要求,强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概言之,开展跨学科学习,既是新课程观的要求,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教与学的本质要求。

其次,要帮助教师形成跨学科意识和跨学科思维。一方面,通过区域层面有规划、有目的地组织层递式的教研引领与培训,帮助教师在全面领会新课程观、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课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尽快转变学科教育观念,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树立学生发展立场。另一方面,学校层面要基于新课程实施,开展校本化学习、交流、培训与研究,倡导并支持跨学科学习,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统整设计,基于学科,准确把握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又不止于学科,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辐射、牵涉、借力其他学科,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中,促使教师形成跨学科意识和跨学科思维。

最后,教师要主动做好跨学科知识储备。教师把握了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方向,形成了组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意识和能力,还须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跨学科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纲,选择最具核心素养成分和价值的相关学科知识,有计划地学习储备。既要围绕学科教育实践的需要长期坚持学习储备,又要结合阶段教育实践目标任务和阶段性重点进行学习储备,更要结合具体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有针对性地扩展储备。

总之,学科教育高效开展跨学科学习,关键在教师,根本在育人。

议题二:跨学科学习所需的环境保障

学校层面应为教师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哪些支持,比如教学安排应作出哪些调整、如何创设跨学科教学环境?

刘玲:中小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多是以分科教学为逻辑取向的科层组织和管理体制,这与强调综合化、实践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尽匹配。学校层面需要做好统筹规划,提供包括主题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系统支持。

做好课程规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联合教科室、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承担起跨学科课程的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和发挥年级组、教研组等的积极性和作用,促进跨学科、跨部门间的融通协作,制定各年级跨学科学习实施方案,鼓励各年级教师协作,逐渐摸索形成各学年、学期的跨学科主题序列与实施案例。

开发课程资源。调研分析并积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校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力量,为构建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建立吸引和激励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外活动指导教师等有效参与跨学科活动指导的机制。

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应对本校跨学科学习实施方案做出明确规定与宣讲,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教师了解跨学科学习实施的基本要求,明确各学科10%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的使用与管理要求,为教师提供跨学科教学所需的制度支持。将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教师提供基于教学情境的研究、交流、讨论、反思的时间和空间,要客观记录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学生实践过程指导等课外的工作业绩并予以鼓励,建立指导教师激励与考核评价制度,对涉及学生实践活动的具体制度作出规定,如活动的流程与职责、活动成果的展示与激励制度、学生评价及学分认定制度等。此外,对于需要走出校园、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还要制定安全预案,做好安全培训与过程管理。

孟宪彬:落实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职责,教师要高效开展跨学科学习,离不开学校强有力的支持。

第一,学校要及时更新办学理念,落实新课程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施素质教育,营造浓郁的新课标实施氛围,引领师生和家长转变育人观念。

第二,学校要基于新课程,规划调整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落实新课标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科学安排各学科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学习活动,为各学科开展跨学科学习留出必要的教育时空。

第三,学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强调基于学科大观念、大任务、大主题等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统整设计,借由大单元设计,增强学科知识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应用于学科内也应用于跨学科之间,进一步优化育人方式。

第四,学校要基于新课标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建立并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机制,持续提升教师落实新课程新课标的能力。

第五,学校要改进评价机制,落实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细化各学科学业质量指标点,形成核心素养导向的各学科学业评价体系,引领学生以科学适合的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和实践,汲取各学科营养,发展核心素养。同时,建立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引领教师践行新课程观,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的有效路径和策略,充分发挥课程协同育人的功能。

跨学科学习是新课标由学科本位走向教育本位的实践过程中,对育人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具体要求,是新课标“美好育人蓝图”的一大亮点,将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距离,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作为。

张雷鸣:作为一校之长,每年需要推进的事情特别多。如规划学校发展方向、提出学校发展愿景、领导课程教学、促进学业质量提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师资水平、改进学校组织运作、营造高效教学环境、与社区和家长沟通、调动社区教育资源等。

虽然跨学科建设只是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进工作的一个方面,但是基于当前教育大背景,每一位校长对跨学科学习都有自己的理解,在决定投入之前总会做一次思考分析。项目有何价值意义?如何推进?实施中采取哪些手段和举措?项目预算需多少?预期的成果和影响力有几何?我的理解是,校长要成为跨学科课程建设的领导者。

“小”项目撬动“大”变革。

我们学校成立了“跨学科联合教研工作坊”,聘请市、区专家成立专家组,由专家指导把关。同时,学校不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还成立了由全體地理和生命科学学科教师参与的跨学科备课组,作为工作坊的下设机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跨学科备课教研机制使很多问题得到充分讨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思维碰撞,使研究有了充分保障。虽然涉及学科不多,学科教师占比不大(地理、生命科学教师占全校教师6%,属于小众学科),但就是要以“小众”来撬动“大众”。

我们组织培训活动,让全校教师了解跨学科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也是对教育本原的再认识。只有认同,教师才会发自内心地参与,去挑战教学的舒适区,将跨学科的益处带给学生。我们组织跨学科成果分享会,师生一起分享、评价、反思跨学科教学实践,感受跨学科学习带给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同时教师们受到激励,获得满足感,加深对跨学科学习价值意义的认同。我们举办教师论坛,凝聚跨学科教师教学智慧,教师的激情被点燃,从而有更多教师乐意参与进来。

教研并重,整体推进。

如何释放每名参与教师的潜力,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一项教学变革,如果仅依靠1~2人来完成,那不是变革,是应付。变革需要大环境的支持,需要集聚整个学科所有教师的智慧与实践,才能持久而有生命力,才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1~2门先行学科推广辐射到所有学科教学的整体变革。学校帮助各教研组把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路径和方法带到日常工作中,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在研修中找到跨学科路径。教师们在市教研员、名师的引领下,收获了看得见的成长。学校关注教师群体合作共助,关注教师课堂教学习惯行为的转变。在共学、共研、共进的联动研修下,汇成非一般的合力。学校将这合力转化为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及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

共享领导,机制保障。

共享领导就是由三位副校长和我一起负责项目领导。在项目推进中,校长要统整人员的合作、资源的协调、学科的跨界,变一个人的领导为四个人的集体领导。共享领导后,项目的实施更加高效,两位副校长负责一个子课题项目,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实施、推进,积极主动地策划成果展示交流等活动。

机制保障中体现绩效保障。在全校教师总绩效增资中进行规划,划分出具体项目绩效奖励,由分管副校长上报项目预算,校长再作微调。做项目的“蛋糕”预留了,但是项目组能否把这块“蛋糕”捧回去,那就要看项目的成果了。我欣喜地看到,很多学科的教研组长和教师,也对跨学科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或是分享自己无意中的跨学科教学经历,或是跃跃欲试地交流教研组跨学科的规划与设计。很多教师认为跨学科学习是一项值得推行的教学改革,也是切实可行的,副校长们的积极性、项目团队教师们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

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跨学科学习正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方向,是奠基师生的未来之力,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师对于真实问题情境的跨学科设计能力和指导能力。作为校长,要营造宽松的教研氛围,持续改善教学生态,激发教师们对于教育的探索和创新,给教师们赋权增能。前路漫漫,未来可期,道阻且长,跨学科建设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跨学科新课标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