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游戏式教学实践探索
2022-07-07孙丽丽
孙丽丽
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半年多以来,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形势下,小学音乐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成为每一位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天真、活泼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创设特定情境的方式,将教材内容融入游戏之中,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从而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本文以个人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据,探索小学低年级音乐游戏式教学,就教于同人。
一、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设计,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单元教学设计有整体性、连续性、递进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有助于实现教材内容的整合、多学科的融合,以及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要始终坚持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体验、发现和创造等活动过程中享受、掌握并创造音乐的美。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不仅是声音的传播,也是情感的传递。音乐学科具有音乐性、审美性和过程性三大特点,具体表现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关注音乐本体,无论是欣赏教学还是歌唱教学,都要始终贯穿音乐的语言;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可以通过审美来完成情感传递;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形成了音乐的审美过程,而这一过程直接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单元教学设计为指导,重点突出互动性、体验性的游戏式教学,这是保障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条件。以“外国小曲”这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共有《摇篮曲》《我的小宝宝》《咪咪摇篮曲》《在钟表店》《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快乐的早晨》等六首音乐作品。其中,前三首作品的主题都与摇篮曲有一定关系,虽然节拍不同,但节奏都较为舒展,旋律平稳优美、温和安详,带有摇曳和荡漾感,表现了宁静的夜晚人们哼着儿歌哄宝宝入睡的情景;后两首作品音乐形象鲜明,情绪欢快、活泼,旋律明快、流畅,节奏律动感强,展现了富有生活气息又带有童趣的音乐形象。
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可以确定该单元的教学主旨,即教学侧重于学科核心内容中的“音乐的表现力”,包含不同音乐作品本身的表现特点和音乐要素在这些作品中的表现作用等。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条“理解”线索来提炼单元内容重点:一是不同的节拍韵律、舒缓的速度和平稳的旋律表现出的摇篮曲特点;二是各种音响和律动性节奏表现的音乐情境和人物形象。
依据“音乐的表现力”这一核心内容,单元基本问题可概括为:第一,歌曲应如何运用节拍、速度、力度与旋律等音乐要素来表现音乐情境、表达人物情感?第二,在音乐表演及创作中,应该怎样运用歌声及乐器音色、肢体律动来表现音乐形象?基于此,该单元的教学设计应在把握作品属性的基础上,进行更合理的单元内容架构和课时分配,并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表现力。
二、小学音乐游戏式教学的功能
(一)何谓音乐游戏式教学?
游戏式教学是“游戏”和“教学”的巧妙结合,是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提出的,是指在常规的教学中加入一些富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内容。游戏式教学的过程是实现课堂美育的重要环节,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游戏开展教学,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使教学变得愉快轻松。同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音乐游戏式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绝佳选择。音乐与游戏之间存在着相通的本质关联,而儿童天生喜爱游戏活动,这是毋庸置疑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模仿力强,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约束能力差、专注力差,喜欢随着音乐“手舞足蹈”,以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更适合游戏式教学,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音乐体验是以听觉为主,而游戏式教学则更侧重于行为感受。游戏活动能让学生学习到音乐知识和技能,亲身体验音乐带来的美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将游戏更普遍化、日常化地融入音乐教学之中,就形成了游戏化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二)音乐游戏式教学的四大功能
第一,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功能。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音高感、节奏感,以及听辨能力、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能力等都可以通过音乐游戏的形式得以提高。低年级学生对音高、节奏和音量等音乐感觉的认知是抽象模糊的,简单、直接的讲解示范往往会因个体接受、理解的差异而不容易被接受。而音乐游戏则可以利用自身趣味性强、参与体验性强的特点,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快速理解和掌握。
第二,具有提高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专注力,提升课堂效率的功能。将游戏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习便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学生参与游戏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会显著增强。这时候,将知识点融入游戏中再传授给学生,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第三,具有培养学生社会性能力、促进学生审美意识萌发的功能。通过参与音乐游戏,能够使学生提升沟通交流与集体协作意识,获得社会性体验,发展共情能力。同时,音乐教育最重要的美育体验也可以在参与音乐游戏的过程中获得。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体验和感知,可以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对音乐美的感受中,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达,使其从小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第四,活跃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设计有趣的或者带有挑战性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取得最优化的效果。这样的音乐游戏因为有教师的参与、示范和引导,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在心理上可以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平等、情感交流的融洽,从而获得更好的情感和学习体验。
三、小学音乐游戏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歌唱、节奏、舞蹈、编创、律动、演奏、听辨、表演和欣赏等表现形式。目前,国内外广泛运用的音乐游戏模式均源于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一是奥尔夫音乐体系,“原本性、综合性、创造性”是其主要特点。其中,“原本性”强调儿童在音乐中不应只作为听众去被动地接受,而应是音乐创作的参与者。音乐源于生活,接近自然,应鼓励儿童对所感受到的音乐进行即兴编创,充分表达自身音乐情绪。最常用的游戏元素有声势、韵律念读、打击乐器、舞蹈等。二是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这是较为重要的音乐游戏形式之一。“音乐是时间的动态艺术”,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其动作应有韵律感,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和时值变化,以培养学生利用听觉获得轻松、协调、自如的节奏感。体态律动一般分为原地动作和空间动作两类。其中,原地动作包括拍手、指挥、摇摆、弯腰、说话、歌唱等;空间动作包括走、跑、爬、蹦、跳、滑等。三是柯达伊音乐体系。“民间音乐中的儿童游戏歌曲具有更多传统特征。游戏所具有的完美的人生价值也值得注意。它们增进了社交体验和生活的乐趣,是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行为举止的营养剂。”可见,柯达伊音乐体系较为注重歌唱游戏在音乐中的作用。
基于对目前广泛运用的音乐游戏教学体系的认识,笔者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了四类音乐游戏模式,以期实现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设计趣味性游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趣味性游戏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以达到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目的。
例如,针对“亲又亲”这一单元,由于《鸭子拌嘴》《大鹿》《小鸭子》等作品形象鲜明,学生乐于通过游戏感知其力度、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听赏《鸭子拌嘴》时应该设计趣味性游戏,特别是在分段聆听环节及引子部分,教师可以运用故事解说、言语引导、动作示范,请学生模仿鸭子出门的动作,之后再一起拍节奏模仿鸭子捕捉鱼虾的动作。(见谱例1)
谱例1
谱例2
最后,再进行反向游戏,注意强弱音,同时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在节奏游戏中还可以适时展现云锣、小钹、水钹、大锣和排木鱼所代表的音乐形象。本课教学设计可以从模仿小动物走路的游戏开始,强调在游戏中要根据音乐形象来做动作。在欢快的游戏氛围中,枯燥的音乐教学会变得轻松、愉快。由于小学生的表现欲很强,这种游戏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他们真正融入游戏过程,又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及技能的学习。与此同时,把抽象的音乐以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记忆和情感同时参与,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二)编创知识性游戏,深化教学实践环节
在音乐课堂中将知识融入游戏,将游戏融入知识,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更有热情,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也能进一步加强,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心智,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音乐童话”教学单元中,认识五线谱的各音位并唱准音高,以及分清“线”与“间”的概念是最主要的知识性教学内容。虽然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淡化音乐知识的教学,但是淡化不等于不教,也不等于不用学。考虑到单纯的音乐知识学习相对而言会比较枯燥,以及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节课的设计将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知识、编创融入游戏教学,让学生在玩中体验、认识、掌握五线谱及各音位,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准能力、编创能力与相互间的合作能力。
本环节有多种游戏可供借鉴,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运用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游戏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辨、音准、节奏训练,以巩固对五线谱的认识。
(1)跳彩线游戏:地上放五条彩线,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游戏,要求听到钢琴演奏的声音后跳到相应的位置上唱一唱,看谁的反应快,听错的学生回到位置上,剩下的学生继续游戏。
(2)摘苹果游戏:把苹果放在相应的线或间上,然后让学生听辨音位,比一比哪位同学摘的苹果数量最多、反应最快。
(3)小猫钓鱼游戏:用色卡纸制作不同形状的“鱼”并写上音名,让学生戴上小猫头饰,听到钢琴演奏的声音后钓出相应的“鱼”。
(4)拣树叶游戏:用色卡纸制作不同形状的树叶并写上音名,让学生手拿篮子,将所听音名对应的“树叶”放入篮中。
(5)小猴造楼游戏:结合课本进行音阶歌练习,并在黑板上画出五线谱,当教师弹奏音高时,让学生说出小猴子爬到了第几线或间上在造楼。
(三)设计团体性游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团队协作的音乐游戏能够有效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升沟通交流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萤火虫》新课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猜谜语游戏调动学生对萤火虫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肢体模仿、律动、小乐器伴奏等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歌曲三拍子的韵律,感受萤火虫可爱、轻盈的形象,为歌曲学唱做好铺垫。同时,通过舞台剧编创,让学生分组模仿萤火虫,进行团队展示,再评选出舞台表现最好的团队,并相应地奖励他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又学习了音乐知识,提升了团队意识,锻炼了表演能力。
游戏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游戏的公平性。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在课堂上被尊重、被赏识、被认可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该有教无类,关爱每一位学生。因此,设计团体性游戏时应该兼顾不同学生的感受,让更多的学生融入集体游戏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协作。
(四)编创律动性游戏,回归音乐本质
艺术是每个人的本能,音乐亦是如此。学生天然地具有音乐创造能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自己喜欢的事物。比如,他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乐器和歌唱即兴进行表演,用音乐去创作、去表现,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乐器时,他们也可以用手、脚、筷子、报纸等代替乐器进行演奏。正如达尔克罗兹所说,人体本身就是乐器,可以通过身体的律动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因此,要进行音乐训练,只训练耳朵、嗓音、手指等是不够的,必须练好人的体态、姿势及各种形体动作,让学生在课堂律动性游戏中,将内心感知的音乐情绪通过律动表现出来,从而获得更充分的音乐感受。
例如,拍手游戏是较常见的儿童游戏,且因其丰富变化的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无论是简单的拍手技巧,还是复杂的拍手技巧,都能产生美妙的音色和节奏组合,有时也可以在其中加入其他身体部位参与的动作,较容易掌握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通过拍手游戏速度的变化,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在拍手游戏中运用身体的舞蹈性动作,可以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在课堂上也乐于运用他们的智慧,以及出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拍手游戏形式越来越丰富。
再比如《黄昏放牛》这首作品,学生对于轮唱、重唱等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声势游戏来实现。学生在感受歌曲三拍子韵律的同时,可以运用不同的声势动作来表现男女声部的不同。首先,教师示范声势动作来为歌曲前半部分伴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动作并表现不同的演唱声部(一组动作表现女声的演唱,一组动作表现男声的演唱,一组动作表现男女声一起唱);其次,学生模仿或自主创作声势动作为歌曲前半部分伴奏,感受男女声二重唱演唱形式。还可以通过欣赏男女声二重唱表演、教师声势动作示范、学生表演等多个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男女声二重唱的特点。最后在声势伴奏中,通过教师与学生表演不同声势动作的变化,引导学生感知男女声二重唱中不同的音色及表现方式。
结 语
诚然,“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明确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必须进一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以单元教学设计为根本,将教学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游戏,是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增强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与游戏教学的主体,更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音乐游戏形式,并优化分析、灵活运用,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进而将音乐美融入学生情感,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