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大单元设计研究——以“少年的歌”单元教学为例
2022-07-07吴立
吴 立
一直以来,小学音乐课囿于单一作品,呈现出“就作品教作品”的课堂面貌。近几年来,在立德树人、发展核心素养的国家整体教育目标下,教师正从教学观逐渐上升到课程观,从关注课堂教学转变为关注课程教育价值。崔允漷教授指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路径。”①笔者以本地区教研员主持的省级课题“中小学校‘三位一体’音乐教育实践研究”中《基于标准的音乐课程纲要》为对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探索出了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以下,本文以“人音版”小学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少年的歌”的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探讨自然单元教学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深化单元主题,梳理单元结构
“‘单元学习主题’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科某一核心内容组织起来的,体现学科知识发展、学科思想与方法深化或认识世界的方式丰富,能够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题。”②现行音乐教科书的编排多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组织教学内容,与钟启泉教授提出的“主题——探究——表达”式的活动课程相一致。这种编排的好处在于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教师挖掘“文化理解”内涵。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不是按照学科的核心内容组织,所以音乐知识与技能只能成为“暗线”,需要教师挖掘、提炼其中的逻辑方能服务于教学。
笔者认为,以学术界流行的大观念来看,“少年的歌”这一单元实际上是“通过不同时空内反映少年生活的乐曲和歌曲,感受不同少年形象”为探究任务的主题式学习,着重凸显了“音乐的表现力”这一学科核心内容。基于此,各个音乐作品的关联度便在这一主题下有了附着,体验、探究、表现各音乐作品中不同的少年音乐形象也就成为整个单元的审美主线。针对这一课程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符号与表现形式在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并对其作出恰当的反应;正确运用音乐要素、符号进行音乐表演、评价交流等”③。最终,这一单元核心内容可以梳理成如下基本问题。
表1 “少年的歌”单元基本问题分析
有了清晰的主题之后,接下来是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解决“通过什么教”的问题。首先可以通览各个作品,寻找反映单元主题的各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到学科知识的逻辑关联,然后在音乐要素中寻找审美的切入点,最后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的结构。待结构清晰之后,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组织其他相关资源来合理安排课时。本单元安排四首作品,分别是演唱版《小小少年》和《我是少年阿凡提》,双簧管与乐队演奏版《牧羊姑娘》和口哨版《小小少年》。通过对全部作品的分析,笔者发现聆听的作品虽然有中外之分,但反映新时代少年精神的音乐却没有涉及,因此笔者加入了一首近两年创作的优秀流行音乐作品《少年》进行对比欣赏。围绕着单元主题及各作品内在的分析,笔者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对单元结构进行了如下梳理。
二、凸显目标层次,细化教学目标
有了前面的分析,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学情进行分析。图1 中虽然展示出了本单元隐含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暗线,但学生掌握的情况则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并在分析教材和学情基础上,使单元目标渐渐清晰。“单元学习目标,应满足全面性、发展性、系统性。”④也就是说,单元目标不能只包括三维目标,还应当以核心素养为本位;不仅要考虑本单元与后续学习单元之间的关系,还要能进行课时目标的适度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将整个单元的四级目标确立如下:
图1 单元作品分析与关联性特征分析
表2 “少年的歌”四级目标
三、设计评价任务,体现教学评一致
“以学定教”的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把评价放在先于设计教学活动的位置,即在目标之后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其中,目标解决的是“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的问题,而评价则是解决“何以知道学生到了哪里”的问题。“评价任务是检测目标达成度的,必须是与目标匹配的;而评价任务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而展开,其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镶嵌在教学活动中。”⑤因此,评价需要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本着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来设计,而首当其冲的是单元评价设计。
表3 “少年的歌”单元目标与评价
单元目标确定好之后,第二步便是确定课时目标。 下面以第二课时《我是少年阿凡提》教学为例:
表4 “少年的歌”课时教学评价的设计
四、促进深度学习,优化单元活动
深度学习是目前学界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⑥。深度学习表现为高投入、高认知。下面,笔者以本单元中部分教学环节为例探讨深度学习策略。
(一)体验式学习
体验是音乐学科特有的学科学习方法,蕴含在音乐活动中。音乐体验的核心理念在于“听觉绝对领先,一切对音乐的反应、认知和理解,都必须从听觉出发而形成”⑦。
比如,为了感受《我是少年阿凡提》的音乐风格,学生在数次聆听歌曲且能区分歌曲的两个乐段后,可以跟随教师通过不同的声势动作来体验歌曲浓郁的新疆音乐风格。即在作品前半部分以切分音型“”拍手伴奏,后半部分再加入新疆舞蹈中的“扭脖子”动作,与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呼应,体会其中的节奏感。再如,为了体会歌曲第三、第四乐句中休止符对音乐形象的塑造,第一遍学唱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说出这两个乐句表现了阿凡提怎样的性格特点,直到学生非常踊跃地举手说出“富有正义感”。接着让学生跟随钢琴演唱,很多学生可能会将“我可对他不客气”这一句唱错。这时候教师可以用对比演唱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哪一种唱法是正确的,并让学生说出理由。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还可通过加入动作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节奏特点,感受“延迟”唱出的魅力。
(二)问题引导式学习
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可以设置问题链帮助学生活跃、拓展思维。湖北省特级教师黄解放指出,课堂教学要有效三问:少提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多提有多个答案的问题,精提没有答案的问题。
例如,在体会《牧羊姑娘》忧伤情绪后,教师可以提问:“大家思考一下,你们认为是哪种音乐要素让你们感觉音乐很悲伤呢?”通常大部分班级的学生都会有三到五秒的沉默,然后有的学生会说是因为速度缓慢,有的学生会说是旋律,还有学生会小声且不肯定地回答是因为乐器吧。接下来,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一一肯定,并带领学生在音乐中寻找答案。随后,教师可以通过范唱旋律、划旋律线的方式,再次提问:“你们认为音乐的旋律是上行较多还是下行较多?”许多学生都能说出旋律是下行较多。这时候再让学生跟着琴声模唱旋律,体会旋律下行加上速度的缓慢所带来的忧伤情绪。演唱过后,再回到乐曲当中,让学生感受乐器音色带来的感受。
再如,在欣赏完《牧羊姑娘》后,教师便可以开始单元总结,以谈话的形式引入目前流行的歌曲《少年》,并让全班学生热情地演唱。趁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浓,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少年》这首歌给你们什么感觉?”这时学生们会积极发言,有的学生会说“感受胸中很有激情”,有的学生会说“点燃了热情”,还有学生会说“很振奋人心”。教师要一一对他们表示赞赏。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同样是表现少年的歌曲,它们的风格情绪却都不一样?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在短暂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来发表他们的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的地区、民族和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在这样的问题设置中,教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不是限制了他们。
(三)协作式学习
核心素养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上。在音乐学习中,合唱、合奏、表演等音乐表现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例如,在“少年的歌”这一单元中,《小小少年》就是进行协作学习很好的载体。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唱低声部歌谱的形式引入学习,随后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不断完善学习表现的效果。在合唱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耐心地倾听、等待和配合,进而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总之,音乐学科当中的单元教学设计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是可以实现的。教师要基于学科素养、课程标准,将现有教材吃透,把教材内容结构化、教学目标层级化,并将评价合适嵌入,以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最终形成目标、内容、评价实施全覆盖的单元化设计与实施全过程。
注 释
① 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上海教育科研》2019 年第4 期。
② 刘月霞、郭华主编《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73 页。
③ 席恒《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 年版,第40 页。
④ 章飞、顾继玲《单元教学的核心思想与基本路径》,《数学通报》2019 年第10 期。
⑤ 崔允漷、周文胜、周文叶主编《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和教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15 页。
⑥ 尤小平主编《学历案与深度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6 页。
⑦ 同注③,第6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