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法治教育板块的使用思考

2022-07-07孟庆霞王红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

孟庆霞 王红

摘 要:为了提升教育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法治教育内容的教学水平,教师应深入理解统编版教材各栏目功能,使用时坚持知识原则、学情原则和师情原则,通过直接使用教材栏目、整合使用教材栏目、改编使用教材栏目的方法,让学生参与、思考、分享和实践,使法治教育从浅显识记、复述知识走向更深层次的法律思考,从而加深学生法治意识的理解和法治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法治教育;栏目功能;使用思考

在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的背景下,如何在初中生中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也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初中阶段思政课课程目标明确为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关于法治教育提出“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具有初步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的要求。这些必将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提升审视法治教育意义,探索法治教育新途径的迫切任务。

如何上好初中思政课,如何深入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设置诸多栏目的意义,尤其是针对法治教育内容栏目功能的使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现就教育部统编教材使用一个循环后,谈一下实践后的思考。

一、栏目功能

教育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栏目设置上包括主要栏目和辅助栏目两类,主要栏目包括“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三种[1],一般以“材料+问题+活动+要求”呈现,其功能各不同。每课开篇的“运用你的经验”功能是运用学生自身个体化的生活经验,通过其自我的承认和接受,来鼓励学生表达与分享,从而导入新课;“探究与分享”是每课的重要栏目,功能是揭示学生之间矛盾或不同经验的碰撞,通过活动体验、辨析与践行,从而生成知识,提升能力;“拓展空间”具有教学内容的拓展功能,通过知识的延伸,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辅助栏目包括“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相关链接”三种,一般以材料形式呈现,如:“方法与技能”栏目的功能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介绍,使学习导向实践。这些栏目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可让学生自主阅读,也可集体阅读后教师补充问题,变成活动探究[2]。

总之,教材栏目作为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对教学任务与栏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层次的思考,从教学整体出发,进行规划统筹;从教学目标达成,进行综合把握;综合学生实际,进行合理取舍,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真正发挥栏目“脚手架”功能。

二、使用原则

新教材加重了法治教育的内容,在八年级下册法治专册的基础上,做到了法治教育不断线,在每册中都编写了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尤其在各栏目的设置上也都有法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充分体现了从小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理念,为促进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教学中对于这些相关栏目使用可以采用以下原则:

1.知识原则

知识原则是根据法律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善用教材栏目,这是我们选择哪种方式使用教材栏目,达成法治教育目的的基础。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的法律知识相对简单,八年级下册宪法知识理论性较强,九年级上册的法律知识综合性更强。对于比較容易的法律知识,我们可以对教材栏目进行改编或者整合,充分而有深度地使用,在丰富的情境中帮助学生体会到法治教育的作用,树立法治意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法律知识,我们则可以直接使用教材栏目,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法律知识,为其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提供准确的知识基础,初步树立法律信仰。对于综合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则可以改编使用教材栏目,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到法治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增强法治观念。

2.学情原则

学情原则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善用教材栏目,这是我们选择哪种方式使用教材栏目,达成法治教育目的的关键。学生实际情况包含学生的法律生活实际、法律认知实际、法治思维实际。对于同一栏目,学情不一样,使用方式也应该不一样。因此,在选择采用哪种方式使用教材栏目时,可以先调查学情,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情况、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法律知识的联系是否密切,并了解密切程度,学生对这一法律知识表现出的法治思维水平如何。只有根据具体学情,选择恰当的方式使用教材栏目,才能达到既合理利用教材栏目,又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培育法治观念的目的。

3.师情原则

师情原则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善用教材栏目,这是我们达成法治教育目的的保障。据调查,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存在非专业教师讲授本课程的情况,法律专业的教师更少。很多时候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法律方面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到底选择哪种方式使用教材栏目。能力强且法律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可以更多地整合和改编使用教材栏目;法律专业素养一般的教师则可以更多地直接使用教材栏目,以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只有根据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最终达成善用教材栏目开展法治教育的目的。

三、使用方法

教师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栏目,让学生参与、思考、分享和实践,加深对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理解和培养。对教材栏目的使用一般有三种方式:

1.直接使用教材栏目

这种方式适合理论性比较强,离学生生活实际相对比较远,教师不太容易寻找适当案例的法律知识,比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宪法知识时,更多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题第一目的内容是“设置国家机构”。这一知识包含: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宪法设置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职权,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这一栏目内容的学习,学生认识我国的国家机构,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了解宪法对国家机构的相关规定,认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和活动原则,初步认识宪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作用,树立宪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这一法律知识的理论性比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较远,从思维层面上,学生也难以理解。作为宪法专册的起始课,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宪法知识的难懂、难学,而是要借助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此时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教材设置的“运用你的经验”栏目。

情境:小眉的周记——从我家到学校这段路上有三个国家机关,分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区人民政府、区人民法院。每当我乘公交车从这些国家机关门前经过,看到悬挂在正门上方庄严肃穆的国徽时,心里就产生一种对祖国的崇敬之情,也有一些不解的问题……

在周记中,小眉接着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除了这三个国家机关外,还有哪些国家机关和场所悬挂国徽?

问题2.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悬挂国徽?

问题3.这些国家机关之间是什么关系?

对小眉的这三个问题,你怎么回答?

教材设置的这一栏目以中学生小眉的视角,发现生活中“国家机构”的现象,拉近了学生与“国家机构”这一知识的距离。栏目中以中学生小眉的疑惑提出了三个由浅入深,由现象及本质的问题,符合中学生的思维习惯。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这一栏目,充分利用这一情境及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基础上,初步了解“宪法设置国家机构”,初步感知宪法在治国安邦方面的作用,为学生顺利开展宪法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引导学生初步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2.整合使用教材栏目

这种方式适合法律知识理论性不太强,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近,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创设情境或自编案例时不会出现科学性错误的知识。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的法律知识时,我们可以更多采用这种方式。

七年级下册第十课中“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学生学习后,要学会依法办事,遵守各种法律法规,主动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树立法治意识,初步树立法律信仰。这一法律知识理论性不强,离学生生活实际相对较近,学生容易理解。教材中设置了两个“探究与分享”栏目,第一个“探究与分享”创设了小宇爸爸因公司破产,拿妈妈和小宇出气的情境,提出问题“你认为小宇爸爸的行为是否违法”。第二个“探究与分享”创设了中学生晓程在放学路上遇到不法侵害的情境,提出问题“你认为晓程应该采取哪种方式应对不法侵害,为什么”。分析两个“探究与分享”,我们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中学生遭遇的事情,都受到不法侵害。基于此分析,再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對这两个“探究与分享”栏目进行整合,并丰富和扩充内容,在原有问题基础上结合丰富的情境提出有层级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达成本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整合、丰富后的情境和提出的问题如下:

情境一:中学生小宇最近很痛苦。因为某些原因,爸爸的公司破产,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虽然妈妈和自己多次开导劝解爸爸,但爸爸还是很颓废,常常借酒消愁。每次喝醉后,就拿妈妈出气,非骂即打。每当小宇哭着恳求爸爸不要打妈妈时,爸爸就冲小宇撒气。现在,小宇的身上被爸爸打的青一块紫一块。

基于情境一提出问题:

问题1:小宇因为什么痛苦?

问题2:小宇爸爸的行为是否违法?

问题3:如果你是小宇,你会怎么办?

如果让你从下面的办法中选择,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办法1:体谅爸爸,继续忍受“家暴”;

办法2:还手反抗或等待时机报复;

办法3:劝解无效后寻求他人帮助或报警。

问题4:通过刚才的分析,你有何启示?

情境二:爸爸又一次因喝醉而动手打妈妈,小宇劝解无效后,毅然拿起电话拨打110报警。很快,民警来到家中,了解情况后,对爸爸进行了严肃地批评教育,并出具告诫书。此后,爸爸慢慢地克制自己的打骂行为,后来在妈妈和小宇的帮助下,终于振作起来。小宇也变得高兴起来,积极向同学们宣讲此次事情解决的心得。

问题5:结合情境一和情境二,说说小宇会有什么心得?

通过创设具有连续性的两个情境,将教材原有的两个“探究与分享”进行整合、丰富和扩充,可以对情境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依法办事,达成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课后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在对两个情境的深入分析基础上,确实理解了依法办事,树立了一定的法治意识,表示要主动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

3.改编使用教材栏目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法律知识综合性比较强,学生既可以充分借助旧知解决新知,又可以很好巩固应用新知,提高实践能力的知识。在九年级上册的法律知识教学时,可以常常运用这种方式。

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新型民主”,这一知识包含: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和真谛、民主形式、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这些内容有部分和八年级下册的宪法知识有联系,加上“民主”一词学生比较熟悉,故这一知识学生容易理解,但难在落实行动,于行动中运用法治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增强法治意识。教材在介绍完“新型的民主”后,设置了“拓展空间”栏目。拓展空间的情境是:

情境:假设你是一名政协委员,与同学合作调查所在地区存在的民生问题,试着写出你们的“提案”。

关于“议案”“提案”的区别,如何写“议案”“提案”等知识,在八年级下册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时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再者学生在初二参加过学校或区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模拟人大”实践活动等,所以此栏目设置的活动还是可行的。学习“新型的民主”这一内容时,《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基于这些因素,将本“拓展空间”的情境改编如下:

活动一:假设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与同学合作调查所在地区存在的生活垃圾问题,试着写出你们的“议案”。

活动二:召开班级“优秀议案评选会”,在协商、投票基础上,选出2个优秀“议案”。

此活动源于教材的“拓展空间”,但又不同于教材的“拓展空间”。不同之处在于:其一将写“提案”改为了写“议案”;其二将“民生问题”具体化为“生活垃圾问题”;其三在“议案”上交后需要评选出优秀“议案”。改编后的活动既复习了之前的旧知,巩固运用了新知,又融入了常规的学科实践活动,契合了社会热点。实践表明,活动后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增强,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法治思维得到提升。

总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一定要认真领会法治教育学习的目标意义,努力拓展法治教育途径,提高教学灵活性,不断思考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后获得了什么?如何让学习内容更有价值?使法治教育从浅显识记、复述知识走向更深层次的法律思考,学会解释、思辨、推理、验证、应用,引导学生去理解法律知识、学习解决问题、增强法治观念,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以及健全人格和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召用,王慧敏.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性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4).

[2]唐良平.基于价值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J].思政政治课教学,2017(07).

见习编辑/张婷婷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