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巩固乡村产业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以十八洞村为例
2022-07-06王佳乐李浩宇熊文浩
□罗 煜,王佳乐,李浩宇,熊文浩,赵 玥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截至2020 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9 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2021 年国务院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当前时期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端,发展乡村产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为关键的衔接点。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被置于首要地位,彰显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发展特色产业具有资源优势,当地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全国各村镇竞相学习的典范。在精准扶贫时期,十八洞村依靠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成绩斐然,在转向乡村振兴时期,当地通过完善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发挥市场主导、推进三产融合等举措巩固脱贫成果。同时,产业兴旺在吸引人才回流、促进文化繁荣、兼顾生态治理、组织高效化等衍生效益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十八洞村概况
十八洞村隶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包括飞虫、当戎、竹子和梨子4 个自然村寨。2005 年7 月,当地调整行政区划,4 个寨子合并为一个新的行政村,命名为“十八洞村”。十八洞村苗族人口占比超过全村人口的99%,属纯苗族聚居区,至今保留着完好的苗族生态文化。
2016 年11 月,十八洞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 年12 月,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2021 年6 月,由十八洞村组成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21 年11 月,入选湖南省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名单。如今的十八洞村已从一个典型的民族地区贫困村变成了全国闻名的脱贫致富村,人均收入由2013 年的1 668 元提高到2016 年的8 313 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 年达到18 369 元,村集体收入达到了200 万元。
1.2 产业脱贫概况
在脱贫攻坚工作展开前,十八洞村只有单一的传统种植业;在脱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功后,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特色种养为基础、苗绣和山泉水以及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在特色养殖业方面,当地通过易地流转66.6 hm土地的方式发展猕猴桃产业,并按照“合作社+农户”的入股形式,由十八洞村全体村民和县苗汉子合作社合股成立“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公司”共同开发和经营。
在民族特色手工产业的建设过程中,主要由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十八洞村第二产业开发阶段的主要代表是步步高集团牵头合作开发的山泉水产业,采取“50+1”模式,其销售收益中村集体每年分红50 万元,且每销售1 瓶水就获得1 分钱注入村扶贫基金。旅游业也逐渐发展成为十八洞村支柱性产业之一,当地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苗族风情打造旅游服务产业,有效拓宽了增收路径。
2 十八洞村巩固脱贫产业成果的内在机制
2.1 因地制宜,创建适用于当地特色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
2.1.1 发挥比较优势,重构乡村特色产业结构
首先,依托地区比较优势,由单一传统种植业转向多元化特色种养。种植、养殖种类增加,意味着村民创收渠道拓宽。十八洞村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村寨周边山林、峡谷、溶洞密布,土地稀疏,人均耕地仅0.05 hm,难以形成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十八洞村地处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集中且丰富,为当地发展猕猴桃等农副产品产业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面对当地“无地可种”的情况,十八洞村采用“飞地经济”模式,流转周边集中土地建设猕猴桃园区,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确立了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振兴方向。十八洞村拥有喀斯特地貌景观、苗寨人文风情、红色历史文化和精准扶贫首倡地等一系列特色名片,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产业后续发展计划中,充分挖掘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乡村振兴示范地”的独特资源以及苗乡农耕文化内涵,将十八洞村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打造特色旅游活动,提高了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满足村民与旅客的精神与文化需求。
再次,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开发苗绣产业和山泉水产业作为补充。当地有发展苗绣产业的基础,全村939 人中有妇女301 人,60 岁以下留守妇女172 人,具有苗绣基础的有43 人。当地山泉水有水质清澈、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元素等优势,可开发山泉水产业。
2.1.2 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发展支柱产业
首先,体现在重建村管理班子及村民力量组织上,十八洞村创造了“驻村工作队员+第一支书+部门干部+涉农专家”的多元力量组织模式。村支两委班子完成换届,推选大学生村官担任村支书,培养高学历干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2017 年,十八洞村探索创立“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让党员与群众组成互助小组,在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乡风互助兴文明、邻里互助兴和谐、绿色互助兴家园5 个方面发力,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
其次,体现在创新组织模式发展产业上,十八洞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本地龙头公司牵头,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连接农户。第一,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利用贫困户的资产股金、政府扶贫资金、金融部门的信贷扶贫资金等,充分发挥“直补到户、合作自愿、入股分红、退股还本”的自主政策优势,给予农户自主权。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当地致富能人带头,“因人施教”带领村民走上养蜂、种植、直播卖货等致富之路。第三,由公司和集体等合作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精品农产品产业基地。采用该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以产业为中心,吸引周边劳动力参与就业,利用龙头公司的技术、资金管理及制度保证产业竞争力,村集体起到纽带作用,帮助消除雇员和雇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实现多赢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 巩固产业脱贫成果,提升产业综合实力
2.2.1 优化产业布局,做好顶层设计
空间布局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衔接全产业链的基础和保障。不同地区在进行空间布局时不仅要注重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和产业在当地发展的市场前景进行合理建构,还要协调好区域各产业发展要素的流通关系,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在产业的规划布局中,十八洞村首先将苗绣等特色产业选建在东北部的村寨;将红色文化宣传的公共基础设施、山泉水产业选建在南部村寨;在西北部莲台山,则计划修建水源保护点。该布局充分体现了地区因地制宜、绿色协调的产业发展战略。在乡村旅游建设方面,3 个区块主打不同的特色景观,东北部以苗族民族特色旅游业为主,南部发展红色和扶贫文化旅游,西北部依托优质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减少旅游发展过度商业化。在地区联动性上,3 个区块虽自成一体但又紧密联系,均衡协调的“倒三角”景点分布和闭环式的路线设计使当地交通条件劣势得到很大改善,不仅给予游客便捷的游玩体验,而且使当地基础设施的效用产出最大化。
2.2.2 通过“互联网+”、品牌化做强产业
首先,随着农产品电商在乡村地区逐渐崛起,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被用于农业产业升级,电商成为乡村数字经济产业的重要推动力。“直播带货助农”的销售模式成为了十八洞村产业升级的新动力。十八洞村积极推进电商、邮政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在长期投入下逐渐构建出完整的电商物流服务体系。同时,十八洞村建立了农产品展示展销电商平台,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特产”电子商务平台,主动引导电商平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建立直采直销关系。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增加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了产品知名度,拓宽当地产品的销售渠道,并让产品提供者及时得到消费者的反馈和需求,从而帮助优化升级供给端。
其次,品牌建设也是促进产业可持续的重要一环。加强品牌建设能够提升乡村产业的竞争力,提升知名度。十八洞村提出了“携手同心,共创未来”的品牌口号,为农业发展奠定了竞争力基础。按照品牌强村的战略,当地申报了品牌保护名录,在35 个类别上防御性注册“十八洞”商标72 件。在品牌管理方面,当地坚持把控自身产品质量,建立产品准入标准,突出产品绿色、有机等天然优势,让“十八洞”这个无形资产成为“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2.2.3 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来看,持续推进三大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可以增强产业聚合力,实现当地资源优化配置。
首先,做强一产是激发产业“接二连三”动力的基石。十八洞村将地方农业生产资源通过多元主体集约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合作社、个体户等)之上,做大做强专业化的现代农业组织,使地方农业向规模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做优二产是第三产业腾飞的动力。十八洞村牢牢把握地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将特色资源有效转化为特色产业,从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到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再到培育知名特色品牌、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再次,做活三产是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保障,既可以为一、二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打通销售渠道,也可为其提供交易场景、增添文化符号。十八洞村与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公益制签约,制订了专属化旅游规划。依靠定制的创新规划,十八洞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一寨一品,差异发展”的原则,打造各村寨的景观特色,成功构建了一个山清水秀、适宜人居的“绿水青山”集群。
3 产业振兴助推十八洞村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3.1 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
3.1.1 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十四五”规划出台后,国家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已成为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指标。产业兴旺作为20 字方针之首,更加显现出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动力来源作用。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如何通过产业兴旺的渗透效应有效巩固脱贫攻坚的宝贵成果,让乡村走向一条可持续化的振兴之路,并将产业发展的红利释放给乡村集体中的个体,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十八洞村地区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意义的答卷。
3.1.2 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阐释
产业振兴衔接乡村振兴的阐释路径主要有以下4 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集中力量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十八洞村经过脱贫攻坚的奋斗时期,已经由单一、传统种养模式的扶贫产业向多产业共同发展过渡。乡村产业的发展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由单一向多方面、多角度发展。
其次,坚持可持续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十八洞村集体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明确了集中全村资源促进集体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长期利益,逐步扩大合作关系,以此增强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
再次,创新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激发农村地区资源要素存量。十八洞村的新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将村民、合作社、村集体连接起来,形成有机共生体,集体资产的发展红利让村集体有了足够的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公共产品。
最后,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从政府领导向市场主导转型。在进入竞争市场后,当地企业和个体户注重避免同质化发展,精确抓住本村的优势,在发展特色产业上精耕细作。充分理解市场的需求供给机制和价格机制,拥有良好的市场竞争意识,逐渐摆脱政府兜底的思想局限。
3.2 产业振兴的衍生效应
3.2.1 人才振兴:吸引人才与培育人才相结合
产业对人才的吸纳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来人才吸收,通过吸引外地资本获得其人才派遣;二是内部人才培育,通过形成合作社,以外来人才带动本地人才的方式培养本土技术和管理人才,随着产业发展,当地对人才的吸纳能力随之提升。产业发展在促进当地人才回流、推动十八洞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有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3.2.2 文化振兴: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保护和提升文化活力并举
一方面,开发当地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产业,获得经济效益,丰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村民、合作社及村集体参与乡村旅游产业获得经济收益,催生出发展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实在的收益激发了村民进行文化创作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当地的文化面貌。这些工作形成了文化资源从开发到保护再到深度挖掘的有机循环,有力推进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开展。
3.2.3 生态振兴:在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兼顾产业开发和生态保护
十八洞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在追求旅游产业经济增长与避免过度开发影响生态之间保持平衡。对此,开发公司贯彻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的原则,在最大限度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提高游客的观赏体验。对优质生态资源的利用支持了十八洞村的财政收入,同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由当地政府落实到对乡村生态宜居的规划指导以及实现十八洞村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
3.2.4 组织振兴:产业兴旺要求精细化的乡村党组织建设
十八洞村组织振兴的主体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当地从打造组织平台入手,采取了两项行动构建基层组织,一是成立合作社,让贫困户找到组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随着当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人员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积累起发展特色产业的基层经验,提升基层组织在产业发展工作中的质量,并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
3.3 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整体发展趋势
十八洞田园综合体项目是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田园社区、品牌打造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发展共同体,着重建设“一街一园三寨”(苗乡风情街、蝴蝶文化园、飞虫寨组团、当戎寨组团和新建组思源寨组团),联动打造十八洞南北苗寨,总投资约4.26 亿元。一期建设北部苗寨片区,投资约1.82 亿元,拟建会议展览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住宿接待中心和餐厅等,着力打造集教育培训、学习交流、会议会展、主题民宿等于一体的功能配套体系,全力打造十八洞村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抓手。二期拟建设十八洞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投资2.44 亿元,按照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要求,在塑造乡村“形、实、魂”上下工夫,建设一批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田园综合体是当前乡村发展的一种创新思维模式,有利于培育和转换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最优模式之一。
4 结论与启示
在精准扶贫期间,十八洞村充分认识到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发挥当地比较优势,运用高效可靠的农民合作组织形式,培育出了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特色种养等脱贫产业。在巩固产业脱贫成果过程中,十八洞村在已有产业的基础之上,做好远期顶层规划,注重优化产业布局,为十八洞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具体做法上,当地运用“互联网+”力量拓宽市场,加强品牌建设以提高产业实力。在加强三产融合方面持续发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十八洞村将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充分融合,将产业发展的衍生效益更好地应用于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了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以更好地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
十八洞村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尝试,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参考。无论是培育当地基础产业时对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还是对产业进一步培育和升级过程的不断探索,其丰富经验都将成为其他地区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