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著导读课中实现思维进阶
2022-07-04姜水丽
姜水丽
名著导读一向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难以把握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采用平时“放羊”式阅读,考前“临阵押宝”式复习的模式,到头来“广种薄收”,学生苦不堪言。名著导读,教师不能停留在熟悉内容、了解主题的层面,关键是要训练学生学会思考,实现思维的进阶。笔者观摩了若干堂名师的名著导读课,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在名著导读课中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进阶。
一、看图说话,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阶
在“陌生化导读”中,为了消除学生与经典文学作品的隔膜,笔者会将名著的封面以及里面的插图先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展开想象去猜读。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借助直观的插图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中的人、事、物,在头脑中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阶。如罗浩宇老师执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陌生化导读”时,设置的第三个环节就是:猜故事,识人物。罗老师展示了有关保尔成长经历的四幅图,让学生猜一猜在保尔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哪些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张图片上的内容,发挥想象力,做出猜想和推断,然后把四张图片连缀起来,讲述保尔的成长经历。罗老师如此精巧的构思,不仅打通了“图”与“文”,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进阶。
二、人物解读,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进阶
尽管经典名著中塑造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初中生习惯对人物做平面化的、标签化的理解,他们认为人非好即坏,非善即恶,但事实上人性是复杂的。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转变这种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进阶。徐杰老师执教《水浒传》导读课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吴用为什么被称为“智多星”?如此有智慧的人,作者为何给他取名“吴用”(无用)呢?这组问题让学生对吴用这个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在此之前很多学生可能都认为吴用是智慧的化身,甚至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但这样一问,学生就陷入深度思考,有学生列举出吴用施毒计逼迫豪杰上梁山的事例。徐老师总结道:不带善良愿望的、没有悲悯情怀的智慧是没有用的。不用说,学生也明白了吴用阴险狠毒的另一面。正确解读人物,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进阶。
三、辩论比赛,从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进阶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事物是灵活多变的,学会辩证地思考是我们与作者对话的正确方式。如笔者在上名著交流课《骆驼祥子》前,发现学生的预习作业上探讨祥子悲剧的原因千篇一律,都是因为这个黑暗的吃人的旧社会。于是,这堂名著交流课笔者设置了一个辩论的环节。《骆驼祥子》中有句话“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来,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生出正反两方的观点:正方辩题是“祥子是被他周围的人驱赶到野兽里去的”,反方辩题是“是祥子自己把自己驱赶到野兽里去的”。双方观点其实就是探讨祥子悲剧的主客观原因。学生唇枪舌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时难分胜负。理越辩越明,一场辩论下来,学生终于明白,辩论最关键的不是胜负,而是获得的真理——祥子的悲剧正是双方观点的结合。一场辩论赛,无形中帮助学生实现从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进阶。
四、故事新编,从模仿思维向创造思维进阶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创造思维始于模仿,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名著导读课也不例外。如徐杰老师在他的名著导读课《水浒传》中最后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让扈三娘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觉得她会嫁给梁山上的哪个英雄人物?这道开放题旨在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书中各位英雄好汉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剧情改编。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还无形中渗透了正确的择偶观。再如笔者上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交流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你觉得“鹦鹉螺号”在海底还可能发生哪些奇遇?请自行设计一个精彩的情节,注意情节设计要符合当时的环境、人物性格等。很多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设计了惊险有趣的情节,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名著导读课上,故事新编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思维向创造思维的进阶。
初中生处在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利用好课堂,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进阶,在此过程中,既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能消极等待,而应该一步一个台阶慢慢来。只有循序漸进、潜移默化地引导,把握思维训练的尺度,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思维的进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