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价值指向
2022-07-04叶娟
叶娟
一、深度阅读,关注语言的张力与建构
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言语一定是有张力的,其表达准确明晰、得体妥帖、新颖别致,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场”。深度阅读要求教师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敏锐地发掘出可供学生推敲文字、建构语言的“点”,进而形成语言学习场。
1.不同译本的言语比较。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及其言语作品,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与思想品格。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至落入下乘。”《小王子》一书,市面上销量最多的是李继宏的中译本,而程玮作为儿童文学作家也翻译了这本书。我们试比较两个译文片段:
小王子发出了可爱的笑声,这让我感到很生气。因为我不希望别人对我幸灾乐祸。他接着又说:
“原来你也是从天上来的!你是哪个星球的呀?”
——李继宏译《小王子》第16頁
小王子发出一阵像铃铛一样清凉的笑声,这使得我很不高兴。我希望人家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我的不幸事故。然后,他又说:“那么,你也是从天上来的了!你是哪个星球上的?”
——程玮译《小王子》第15页
同样是笑声,“小王子发出了可爱的笑声”,这是一个大人对孩子的评价;“小王子发出一阵像铃铛一样清凉的笑声”,笑声不但有了铃铛一样的质地,也有了清凉的触感,这是儿童化的讲述。“我希望人家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我的不幸事故”“那么,你也是从天上来的了”也都更符合儿童的表述。《小王子》既适合儿童阅读,也能给成年人以启发,我们从中既能读出天真,也能读出深刻。两本译作,皆出自大家,无优劣之分,只是呈现出了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心性特点,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来自心灵深处的直觉。
优秀的译作具有言语的张力,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对于同是优秀译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可以经过文字的“推敲”后,选择适合自己阅读品味的作品阅读。
2.灵性语言的迁移运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在做儿童文学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语言的训练点。
《夏洛的网》中的一段文字特别有意思,写的是在一个下雨天,小猪威尔伯非常郁闷。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日子也并不总是春风拂面、阳光灿烂的,也一定会有阴雨连绵、惆怅满腹的时候。那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估计也和威尔伯一样。满眼所见皆是落寞,景入人眼,也必定带上了人的情感。学生读着这段文字,很容易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忧郁。
二、深度阅读,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1.寻找作品内部的“对比点”。《毛毛》这部作品的副标题为“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时间窃贼灰先生无孔不入,以盗取人类时间为目的,对人类撒下了弥天大谎。人类的生活状态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以理发师弗西先生为例,之前的弗西先生:
弗西先生很喜欢与顾客进行广泛的讨论,很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也知道自己的工作干得很出色。尤其是在给顾客刮脸、刮下巴的时候,每一刀都是那么轻,谁也比不过他......
之后的弗西先生:
弗西先生满面愁容地给那人理发,省去了一切多余的程序,一声不吭,确实不到半小时,只用二十分钟就理完了......
找到了这个对比点,学生打开思路,发现了弗西先生以前是很享受自己的工作,孝顺母亲,有自己爱恋的姑娘,还颇有爱心——照顾着一只鹦鹉......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一切都显得从容。自灰先生介入后,他就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总是感到不满足。这前后的对比引起了学生的深思: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弗西先生为什么会被灰先生控制?经过逆向思维探索,并在文字中寻找依据,文章主旨浮出水面:一切源于人内心的贪婪,而时间盗贼正抓住了人的这一弱点生存了下来。作者米切尔·恩德用故事引导人们自省,哲理深刻。
教师要想在阅读指导课上构建起学生阅读的高阶思维,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足阅读,让学生进行自我的深度思考。人物前后行为的明显对比点被学生找到的时候,正是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的起始点。从细小的角度进行对比,我们不仅梳理了这本书的关键点,也把握住了作者写这本书的主旨。
2.探索作品内在的“疑惑点”。“疑惑点”,正是学生思维的生长点。学生的质疑并非指向“是什么”,而是指向“为什么”。这“疑惑点”,要么是经过重读后仍未在书中寻找到的答案,要么是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思考后仍无结果的困惑。
还以《毛毛》为例。故事结束,一切都回归正轨,人们认真工作,快乐生活,鸟儿在欢唱,孩子在游戏,连阳光都变得特别温暖。刚在故事中和毛毛一起经历了一场与时间窃贼的斗争,学生以为一切可怕的事情都结束了,正要长吁一口气时,作者却在“附记”里跳出来说:“我给你讲了这个故事,好像它已经发生过似的,也许我可以这样说,它可能只有在将来才会发生。”学生又立即汗毛直竖,不禁发出疑问:不是已经战胜灰先生了吗?为什么作者还说“它可能只有在将来才会发生”?他想告诉我们什么?经过思考交流,学生发现故事中人类虽然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可人的欲望却是无法消除的,当欲望没被控制好变成贪婪时,人类仍面临着被“灰先生”利用的危险。
学生阅读时,常常会忽略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章节,比如“尾声”“附记”。高妙的作者常在不经意处启发我们的深思,这就需要教师能发现,并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思考,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三、深度阅读,形成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形成,则主要通过对作品“由此及彼”的欣赏,对作品中人物的形象、表现形式的独特解读和作者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表达的品读。
1.“由此及彼”的鉴赏。儿童文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人物形象值得引导学生鉴赏。《小王子》中的狐狸是个智者,它让小王子明白了什么是“驯养”:“驯养”就是建立感情联系,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仪式,需要忍受孤独,需要承受离别。这只狐狸也是位勇者,它明知道小王子不属于地球,明知道建立彼此间的联系将会忍受孤独,承受别离,它还是勇敢地与小王子成了朋友。它在引导着小王子,也引导着读者,引人深思,让人起敬。
同样是狐狸,安房直子《狐狸的窗户》中的狐狸,却有着不同的形象特征。它非常善良聪慧,它的妈妈倒在猎人的枪下,它忍着巨大的悲痛用一颗悲悯之心感化猎人,让猎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从此放下猎枪。狐狸的形象,再加上安房直子的唯美文字,让人的内心变得格外柔软。罗尔德·达尔笔下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的狐狸爸爸狡黠智慧,富有责任心,学生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新美南吉《小狐狸买手套》中的狐狸却完全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它用它的单纯美好软化了人类的心。
“由此及彼”,对不同的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鉴赏,于是“狐狸”的形象在学生的内心丰富立体起来。人物形象,或是表现形式,或是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多角度的鉴赏方式,必定会对学生以后的阅读鉴赏产生深远的影响。
2.富有灵性的创作。鉴赏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由薄到厚”感性体悟的过程,是细细地品味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并揣摩人物言行背后的动机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由厚到薄”悟性解读的过程,是由揣摩人物内心的心理动机,到理解人物形象的过程。鉴赏的过程,更是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由此及彼”灵性创作的過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发散,有思辨,有评鉴。
学生可以在阅读课上以口头交流的形式呈现,也可以由独立创作的书面形式呈现。有位学生写道:
一只狐狸,对我们来说,还真是罕见,也许一旦会面,我们会惊叫着逃走,或夺取它们的生命。但在小王子看来,那只狐狸也许是他的老师。狐狸用心去浇灌小王子纯洁的心灵,让他的心更加光彩夺目。“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是呀,世界不也如此吗?只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对待,这世间的万物就会被奇特的光环笼罩,吸引你去一步步探索。
这些富有灵性的文字,经由学生的内心沉淀下来,就有了质地。深度阅读,丰富了学生的内心,充盈了学生的情感。
四、深度阅读,融通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阅读之于学生的最大意义,应该是在精神上的给予,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对未来、对生活有自己的安排,能够明白自己想活成一个怎样的人,应该怎样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可以说,阅读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借由阅读,文化与人的精神世界有了连接,人的精神得以丰富,文化也得以理解并传承。
《米娅的礼物》一书讨论了和死亡有关的话题。人类不得不面对死亡,这是人类唯恐避之不及的话题。人类,就在这躲避与面对之间徘徊,更增加了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对少年儿童,很多成人觉得过早让他们知晓死亡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可事与愿违,这样做往往更让学生觉得死亡是可怕的。米娅是个小女孩,内心敏感而丰富,她最爱的奶奶得了癌症,正面临着死亡。成长中的米娅对生死充满迷惑,甚至无法排解这种忧伤。奶奶是个相当智慧通透的人,她邀请米娅一起在她早早准备好的棺材外壁上画了一座美丽的花园,有花有鸟;她亲自举办了自己的葬礼,和亲人朋友一一道别;她和米娅一起谈天说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奶奶优雅从容地走向死亡,也给了米娅最好的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或许是我们现代教育中非常缺乏的一种,但不可或缺。当学生随着米娅一起经历至亲之人走向死亡的过程,也许,他们会开始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种自然过程,它令人难过却不可怕,甚至还会留下某些美好的回忆。也许,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会亲眼看见亲人的离去,或亲历自己生命的终结时,会多一份坦然与宁静;也许,学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命,更加昂扬灿烂。这样的文化是需要理解并传承的,对人类和社会是必要的,对个人更是必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