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与自由:课程实践的双翼
2022-07-04管晓成
管晓成
“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的结构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的引领、催生、启发。这倡导的是教师研究儿童,以发展的方向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建构丰富的创作体系。二是儿童个体的主动创造。这给予儿童自由的创作环境,相信儿童,启发儿童,激励儿童,呼吁个性发展。这两个体系逐渐形成了“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实践的双翼。
一、命题创作:引导关注生活,经历思维挑战
创作需要命题,命题创作是为了让儿童能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唤醒、加工和整理。我们深知,儿童的生活包罗万象,但写作中的儿童常常“提笔忘言”。这时,需要教师给予主题式的引导,唤醒儿童个体生活的记忆,从而精选适合儿童创作的素材。同时,由于诗歌本身简练的特性,儿童需要根据教师的命题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选择、剪辑、确定。命题本身,就是让儿童经历一次思维的淬炼。
近两年,针对任教的中年级学生特点,笔者的命题有50个左右,主题包括“学习类课程”,如《多彩课文》《最喜欢的课堂》等;“自然类课程”,如《风雨雷电》《找秋天》等;“活动类课程”,如《快乐游戏》《我们的节日》;“奇幻类课程”,如《宇宙深处》《我跟恐龙聊聊天》等;“个性化课程”,如《嘿嘿、哈哈、呜呜》《窗外》《表情》等。这些命题涵盖了儿童世界的事件、人物、情感、思考,将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辐射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的命题创作激发儿童去观察、体悟、沉淀、遐想,进而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拥有一颗发现生活中诗意的慧心。笔者认为,这是对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和“创造教育”两种理念的一种融通和创新。教师主动参与儿童诗命题创作,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并将自己的发现与感受凝练为儿童诗。
二、自由创作:讲述“我”的故事,绽放“每一个”的精彩
自由是“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的核心特质,这也是区别于当下儿童写作模式化、功利化的显著特征。在“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的自由创作板块中,儿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做到“三真”(真实的经历、真切的情感、真正的思考)即可,无须考虑成人审视的目光。自由创作让儿童的重要特质——丰富的想象力与渴望自由的天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掘和发展。以笔者所带班级为例,每一次自由创作,诗歌内容的“撞车率”为零,诗歌语言的“雷同率”也为零。全班51名学生,笔者读到的是51首儿童诗,读到的是51个讲述自己故事的声音,读到的是51个生机勃勃、个性鲜明的孩子。自由创作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三年级学生自由创作板块的诗歌题目吧:《遗落的礼物》《等我当了画家》《伞花》《石头城的春景》《我永远永远爱你》《小母猪》《“工先生”》《夜晚是小偷》《寒假别走》《妈妈的头发》《叶子之旅》《钓星星》《我的药水》《老黑板》《会唱歌的大冰箱》......新颖的选材、曼妙的想象、奇巧的构思、真挚的情谊,这一切从题目中就能深深感受到。信手拈来其中的几首:
故事
还记得小时候/最爱听/妈妈的睡前故事/看着妈妈的嘴在动
故事从那里冒出/歌谣似的温柔唯美/如同妈妈的摇篮/摇啊摇
故事摇身一变/变成一只顽皮的/小小的瞌睡虫儿/它爬上我的耳边
对着里面说话/瞧,这会儿/它爬上我的眼皮儿啦
吧嗒/我睡着啦/妈妈的故事/又变成/一个一个小精灵/跑进了我的梦里
(四年级 赵子熙)
钓星星
在那个夜晚/我站在长颈鹿的头上/一下子蹦上了月亮
我坐在上面/弄好鱼竿/开始钓星星喽
左一摇右一摆/钓上一颗星星/左一摇右一摆/星星全都上钩啦
(四年级 王一诺)
妈妈的头发
趴在妈妈的肩上/趴着趴着我变成了妈妈的头发
我要劝退那些白发/让妈妈变得年轻漂亮
我还要扭扭身子/变成卷卷的烫发/让妈妈变得美丽动人
当妈妈呼唤我在哪儿时/我用我细滑的身体/轻轻地亲吻妈妈的脸颊
我垂落下来/变回自己/又趴在妈妈的肩上
(四年级 蒋圣清)
沉浸在儿童诗的阅读欣赏中,我们能够发现,“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中的儿童始终是自由的,这样的自由不是随意的、无度的。恰恰相反,这样的自由更萌发出了儿童个体生长的力量,氤氲着儿童智慧的气息,引領着儿童用一句句诗行将自己的童年生活描绘得更加绚丽夺目。
“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双翼的建构,既彰显了教师作为儿童学习的“重要他人”的引领者角色的重要地位,又强调了儿童个体做自身学习建构者的主体性作用。“童年遇见诗”写作课程,让教师和儿童一起在课程里相辅相生,构建出学习共同体,一起获得学习的愉悦感、价值的认同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