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之变

2022-07-04郑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词章法言语

郑娟

受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一味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都有着不利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增效减负,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标》)中明确地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而是教师在一旁辅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中积极进行讨论与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定义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言语智能上获得发展。所以,教师应从“关注本体”上高效落实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要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就必须练就解读教材的“语文眼光”,读懂教材的教学价值。《课标》的总目标里有这样一段话:“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就理应承担起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常见的表达方式”的责任,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什么是最佳读写结合点?由此看来,那就是学生应该认识常见的表达方式并学习运用。因此,语文教学应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由“读懂言语内容”到“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妙”,才能步步逼近语文的独当之任——学习遣词造句的精准妥帖,发现并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妙,熟悉它的门径,学习它的艺术。言语内容人人看得见,但言语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故而,语文眼光需要锤炼。

一、葆有语文眼光,练就遣词造句敏感力

1.品“情感性”语词。“情感性”语词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口,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词语,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情感路线,进而以线带面。如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玲玲心情变化的过程“得意—伤心—满意”,抓住这三个词并适当地引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变化?”学生自己便能从文本中找出答案。最后升华提问:“玲玲的心情怎么从伤心到满意的呢?”至此,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整个教学过程水到渠成,教师完全不用生硬地“教课文”。

2.品“陌生化”语词。“陌生化”语词多是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这种远可以是时间的远,也可以是距离的远。把握这些语词,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学习语文。

3.品“会意性”语词。“会意性”语词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词语的一层意义,还要发掘词语的深层意义。

4.品“规律性”语词。“规律性”语词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形式,使其更好地学语文。如,古诗中的押韵,现代诗中的反复手法,文中的动词连用及“先、然后、再、最后”等连接词。

5.品“矛盾性”语词。“矛盾性”语词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语文的思维能力。如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囚犯”,但“囚犯”为什么长得很好,“一株豌豆苗”为什么被称为“一个小花园”,把握这两个矛盾性词语,感受豌豆的生命力给女孩带来的希望。

二、葆有语文眼光,学会谋篇布局语感力

1.读故事,寻章法。故事类文章围绕故事的情节发展展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清楚。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盘古开天地》,一开始天地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了解故事中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含有多个故事的文章,还要先弄清楚每件事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围绕少年周恩来讲了三件事,一是回答校长的问题,二是伯父谈及“中华不振”,三是亲身体会“中华不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三个故事连起来,才能真正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也就找到了学习课文的章法。

2.观美景,探章法。写景状物类文章,事物有变化、有顺序、有重点。如《四季之美》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分别介绍四季的不同景致;《海上日出》按照太阳的变化描写日出的过程;《观潮》抓住文中时间变化的词语,感受钱塘江大潮随着时间推移的不同变化,再抓住重点的第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场面变化;《颐和园》是按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就可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学中要把握文章的重点部分,从而寻到作者状物的章法。

3.看说明,解章法。阅读说明性的文章,需要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把握作者是如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事物介绍清楚。如《鲸》为了说清楚鲸的大、重,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大到“四个人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重到“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把鲸的体重说得更明白了;《松鼠》中作者抓住松鼠鲜明的外形特点进行具体描述,如“小面孔”衬上“缨形尾巴”,可爱的形象一下子浮现出来。

4.诵诗歌,习章法。教材中的诗歌或字数不同,或体裁不同,或形式不同,或表达方式不同,各有章法。如,《江南》中五次出现“鱼戏莲叶”,诗人只是在句末加上不同的方位词,就呈现了一幅鱼儿自由戏水的画面;《四季》中描写春天和夏天都是用“谁对谁说”的格式,写秋天和冬天却是加上动作再说,这样有变化的章法,让儿童诗读起来更有趣味;《风》这首诗写的是风,可诗中却没有出现“风”这个字,透过语言文字去找寻“风”的过程也是语文思维建构的过程;艾青在诗歌《绿》中创造了一个绿的意境,将大自然的景与自己的情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三、葆有语文眼光,关注修辞手法语用力

1.修辞手法显性表达。修辞手法是修饰文辞最常见、最明显的表现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修辞手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树之歌》中“梧桐树叶像手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梧桐树叶的样子形象化;《青蛙写诗》运用了拟人手法,把青蛙当作人来写;《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呈现瀑布长的特点;《盘古开天地》用排比写出盘古的整个身体化作世间万物;《牛和鹅》中通过“我”态度的前后对比,传达尊重事实,换个角度看問题的道理。

2.修饰手法隐性表达。除了修辞手法的表现形式,还有一些隐性的表现形式。一是形容词、动词、叠词等的使用;二是概数词、确数词的使用;三是关联词、连接词等的使用;四是语气词的使用。五是成语、俗语、歇后语等的使用。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每篇课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任务。切忌脱离文本语境的语言学习,要做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运用,用课文来教语文,即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

猜你喜欢

语词章法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