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文之美 体会《诗经》之妙
2022-07-04韩瑜雯
韩瑜雯
顾随《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一书中提到诗的感发作用,诗不是教训人,而是在感动人,是“推”、是“化”——道理、意思不足以征服人。语文教学,应当把诗的美妙和道德内涵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本文以《关雎》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带领学生体会《诗经》中的传统文化之美。
一、以“好逑”读音及含义巧妙切入全篇
《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如何把诗讲透并拓展到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具体教学时,我先提问:这首诗的中心事件是什么?用原句回答。学生会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追求“淑女”,没追成功的事。
但是学生们大都没想到思考“君子”“淑女”的内涵。正好学生将“好逑”读成了hàoqiú,我纠正读ha?o,并问学生为什么。学生找到注释“好的配偶”,而不是“喜欢配偶”。那么“君子”追求“淑女”,“淑女”是好的配偶吗?我引导学生分析“淑女”的内涵,串起全课。
二、不疾不徐,品味语文之美
分析“淑女”时,我们讨论了叠韵词“窈窕”,“淑女”是指善良美好的女子,“窈窕”何义?书下注释为“文静美好的样子”,但书后练习题中的翻译,译为“苗苗条条”。我们查阅《毛诗传笺通释》:“美心为窈,美状为窕。”再与“淑女”的意思联系起来看,就是外在内在都美好的女子。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发现“流—采—芼”是挑选荇菜的举动。这时,有学生说“荇菜”是女子,采荇菜就是男子追求女子的表现,似乎也有道理。此时,我出示了“荇菜”的图片,圆叶子,小黄花。学生不禁质疑“不怎么美啊”“樸实无华”,不符合“淑女”外在美的优点。这时,我又引导学生再想想这三个动词的含义,结合“参差”,即荇菜高高低低需要挑选之义,像婚恋中的什么环节。学生回到前面择婿环节看,女子理智冷静挑选配偶,没有一见钟情就私奔,这说明女子“端庄得体”,很矜持很沉稳,合乎礼节,符合“淑女”内在美的标准。
再看“君子”。回忆学过的文言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我问:诗中男子的行为符合“君子”身份吗?学生从文中找出“君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见“君子”坚持不懈热烈追求女子。我问:坚持不懈,是死缠烂打,微信骚扰吗?学生笑答不是,没有这么做。追不到只是“辗转反侧”,用“琴瑟”“钟鼓”打动对方,很高雅,没有失礼行为,没有过激表现,理智、克制,很有分寸。我追问:“友”“乐”何义?学生理解为两人一步步拉近距离,从亲近到使对方快乐。有位学生还表示,君子之爱是让对方快乐。我表示肯定,爱就是更在乎对方的心理感受,让对方快乐,而不是自私地让自己快乐,所以,君子不会有过激的举动,很有分寸。
接下来,我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中情感,进而背诵这首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经过之前的随文解义,理解也更透彻了。我让学生再讨论“淑女”“君子”还有哪些般配之处,果然,学生的理解又深了一层:采摘荇菜,女子勤劳;男子会乐器,有才华。我补充道:在《诗经》那个年代,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男子会乐器,至少也有一定地位,能弹乐器给女子,可能女子也懂乐器,门当户对。学生不由感叹道:志同道合,志趣相投,二人太般配了。
三、理解《诗经》的“正伦常,守礼义”,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柔敦厚
课上到这里,我带着学生再回到刚上课时提到的那个问题上来:这首诗说的是君子追求淑女的故事,那么君子追求成功了吗?学生意见不一。
这时,我出示一段文字,《毛诗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藻。”学生明白了“芼”暗示女子出嫁,那么我们再把这首诗讲的故事补充完整——这是一个君子追求淑女,并追求成功的故事。
这首古老的诗作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传统婚恋观。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能只了解它是一首爱情诗,更要学习古典文化,领略古典文化的温柔敦厚的美妙。女子在被追求的过程中,得体大方,贞顺贤淑;男子追求不成,爱得理智而克制,痛苦却不失控,追求的方式大方优雅,不落俗套。据孙绍振《月迷津渡》所说,“钟”是成套的铜质乐器,是贵族高雅之物,声音庄严,场面隆重。这些表现追求成功的快乐,更有贵族高山流水的优雅气息,这么一看,这首诗不仅仅有重章叠句的古拙之美,更传递了古典文化的高洁不媚俗之美,给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男子求偶的行为符合“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庸”之美。“发乎情止乎礼”,感情要节制,表现要含蓄,这样走入婚姻才美满稳固,小家的稳固可以带来社会的秩序严谨。这便是古人的智慧。
全诗语言明快,情感表达和情节表述上又含蓄内敛,这也符合我国传统文化温柔敦厚的特点。
经过《诗经》的陶冶,人们会富有温良的性情,宽厚的度量,平和的态度,从容的举止,这就是“诗教”。上一节古诗课,不仅仅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更要让学生受到做人处事的品德教育,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