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融合的教学样态
2022-07-04王颖
王颖
课程融合和统整的理念已经被众多学校和教师所接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我以二年级下册《神州谣》一课为例,谈谈“语文+音乐”的学科融合尝试。
一、导入新课,初识“州”字
1.“谣”是个形声字,偏旁是言字旁,这表示这个字和什么有关?(生答)我们一般把有韵律的语言称为“谣”,“谣”的节奏感很强,像唱歌一样,所以也称歌谣;如果这种歌谣适合儿童诵唱,就叫童谣。(相机出示)
2.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曾有过许多响亮的名字。这里就有我们祖国的两个名字——神州、中华,除了这些,我们的祖国还被称为“华夏”“九州”,所以在座的你我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现在我们国家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机出示)
3.学习“州”字。
(1)甲骨文中的州,几条曲线代表河流,中间小圆圈代表陆地,州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现在多用于地名。(出示江苏省地图)在这张地图上你发现了哪些州?(苏州、泰州、常州、徐州、扬州)
(2)书写指导。口诀法:三“点”三“竖”字不难,要想美观不简单,三点方向不一样,三“竖”形状细端详,从左到右切莫忘。(生描红、仿写)
二、游戏探究,识字记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清字音,读通句子。
2.练习使用生字卡片识记。
3.游戏识字。
(1)听故事,猜字。一只小鸟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飞翔,飞累了,看到海面上露出一小块陆地,停上去休息。(出示谜底:岛)
(2)看图片,猜字。
刚才是根据字形猜字,现在要根据意思猜字。出示图片:两座山夹着水。提问:中间的水道叫什么?(出示谜底:峡)
如果山换成两块陆地,这边是大陆,那边是海岛,中间夹着的水域就称为海峡。(相机出示)
刚才我们猜的字都有“山”,老师再展示一张图:山的突出部分,最高处就是?(出示谜底:峰)
三、“音乐”加持,节奏成趣
把每小节末尾的音连起来读一读。相同的韵脚,读起来十分顺口,听起来也十分悦耳,这就叫押韵。如果带上节奏,合上节拍,一定很有意思,所以这节课我特别邀请了音乐老师带着大家一同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杯子歌”的游戏练习朗读歌谣。
四、再读课文,“一字珠玑”
1.刚才我们发现了这首童谣韵律上的特点,我们再来读一读“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你发现了什么?预设:前两个字是表示事物名称,后一个字表示事物特点。
2.老师也想来学学这种方法。黄河的泥沙多,所以我说:黄河黄,好不好?(播放黄河奔涌视频)虽然“黄”是黄河的特点之一,但“黄”不如“奔”更能表现它奔腾不息、喷薄向前的气势。
3.这首童谣里,你还喜欢哪一句?
预设:珠峰耸。珠穆朗瑪峰是耸立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世界最高峰,又被称为“中尼友谊峰”。一个“耸”字就能表示出一座高峰的特点,这个字就像珍珠一样珍贵,真是“一字珠玑”啊!4.这种方法,其实我们上学期就学过。《树之歌》:“杨树高,榕树壮,枫叶
红。”《田家四季歌》:“麦苗嫩,桑叶肥,谷粒香”
昨天王老师去踏青,拍了一张照片,你能用学到的方法试着描写一下吗?
杨柳绿,桃花红,池水清,。
我们还可以给诗起个什么名字呢?预设:《找春天》《春意闹》《春意浓》。
教学反思
1.融合点的确定。《神州谣》课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内涵却极为丰富,宜于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所以教学目标之一就确定为朗读课文。
“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读出停顿,每一小节内句子间的连接要流畅,小节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还要体会歌谣语气与情感。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对读,这些方式是教师常用的,学生已经非常熟悉了。如何避免学生对知识的刻板化印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新颖独特、多姿多彩的学习体验呢?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发现儿歌句式整齐,韵脚ɑ和ong交替出现,读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再通过自由练习,感受“押韵”之味。然后邀请音乐老师上场,带领学生体会韵律与节奏。这样其他学科的介入和参与就显得十分自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轻松、活泼的音乐元素的加持,学生顿时兴趣盎然。
2.融合时长的把控。两门学科教师的教学时间如何占比?首先需要分清谁是主导学科,谁是从属学科。其次还需厘清主导学科和从属学科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科融合不能喧宾夺主,而是为了增进目标学习的有效性。
教学中语文学科注重识字写字,理解积累,体会表达效果等方面,音乐学科则侧重节奏、乐感的训练,既有统整,也分主次。《神州谣》一课中,音乐元素的介入占时不超过总时长的15%。
3.融合方案的设计。两个学科的教师课前进行充分沟通,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预留出时间段,音乐教师先从节奏复习开始,加入“杯子歌”元素,添加相应动作。待学生熟练后,替换“歌词”,再练习。
简单的杯子道具,让朗读指导成为一种“游戏”,每一个学生都自然地投入“对话与参与”“感受与鉴赏”之中。
这样的融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其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更多样化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原来还能这样学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实验小学万江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