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差异化发展路径及启示
2022-07-02赵西陆秋婷国顺如
赵西 陆秋婷 国顺如
摘 要: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应用科学大学作为德国高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探析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国际化等方面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其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对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针对我国应用型大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提升社会认可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拓展多样化产教融合、加强应用型研究能力等方面提出我国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应用科学大学;差异化发展;德国;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3-029-08
一、引言
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和艺术、体育类等专门院校构成。其中,应用科学大学数量最多,德国的工程师三分之二毕业于应用科学大学,为德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与传统综合性大学并驾齐驱的新教育模式,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进行了半个世纪差异化发展的实践探索,对其他国家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差异化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构建理想社會的教育基础[1],提倡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个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教育教学工作,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差异化需求[2]。探析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比较其与传统综合性大学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更高效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兴国战略。
二、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德国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8%和49%,企业对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当时德国传统的综合性大学重理论和学术,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1968年德国政府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协定》,在高等专业学校与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
创立初期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主要接收德国实科中学和主干学校的学生[3]。自1969至1989年东西德合并,1990至1991学年度的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含行政管理高专)已有122所,数量达当年德国高校数量的40.4%。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普遍的学习年限为3年,专业设置单一,只开设1~2个专业,重教学而忽视科研工作。创立之初因存在区域差距,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国际合作及教学研究资源方面都不及综合性大学。但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培养目标以实践和工作为导向,满足了当时西德地区对工程师教育的需求。
经过50年的发展,以“双元制”为特色的应用科学大学的教育模式被公认为德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最大亮点[4]。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发生时,处于动荡时期的德国借助自身的高端工业制造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精密加工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5]。由于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产业升级对技术创新和生产者素质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实践能力并能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产品的应用型人才紧缺。传统综合性大学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技术革新层面的需要,而德国自然资源优势不明显,其发展高度依赖于知识、创新以及技术进步,因此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德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为适应这种变化,德国教育体系推出了“双元制”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成效显著。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德国统计局的数据,2006~2019年,德国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从2006年的13 181 320人增长到2019年的23 209 477人,增幅为76%。与此同时,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人数从2 877 457人增加到7 131 934人,增幅为148%。从德国统计局2020年的数据来看,德国各类高等院校共390所,超过一半为应用科学大学(213所),此外还有综合性大学120所,以及艺术、音乐学院57所。注册学生总人数达290万人,其中综合性大学学生人数为178万,应用科学大学学生人数为108万[6]。
在地区分布上,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学生集中分布在西德,其中数量最多的三个州分别是北威州、巴登-符腾堡州和巴伐利亚州,如图1所示,这三个州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水平从GDP指标来看名列德国前三;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最主要集中在北威州、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州,以及东德的萨克森州和柏林,如图2所示。从地理分布来看,德国的综合性大学分布更均匀,而应用科学大学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西德和南德地区。
可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在社会经济转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既得益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高等教育自生秩序和自生结构调整的体现。由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出现时间晚,发展速度快,其规模、分布与现代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一致。
三、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差异化发展路径
21世纪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和德国教育改革推动着应用科学大学的差异化发展。他们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毕业学位、科学研究、学校规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1.办学理念的差异化
在办学理念上,德国的综合性大学注重理论研究和精英教育,而应用科学大学更注重实践应用和大众教育。二战前夕,比起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德国经济缺乏雄厚的资本作为后盾。失业、用工荒等社会问题严峻,德国政府在福利政策方面一贯宣扬日耳曼民族至上的精神,给予困境中的德国民众较好的社会保障,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促使企业用工人数不断增加,传统的作坊性质的学徒制已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二战后德国经济文化的复兴,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大学规模扩张,工程师学校及高等专业学校变革为应用科学大学。同时,德国通过税收调节政策和薪资制度缩小劳动者的收入差距,保证劳动者无论是否接受过大学教育,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实际薪资水平都会相差无几。因此,在平权理念的驱动下,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被视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由于其理念是服务企业和社会,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设的专业都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设置:如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所在地狼堡,汽车专业顺理成章地成为当地应用科学大学的王牌专业;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SAP公司,总部在曼海姆,曼海姆应用科学大学的经济信息专业则成为学校的特色。
20世纪末,“博洛尼亚进程”推动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了欧洲教育体制的统一。德国教育改革以平权思维为导向,为应用科学大学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20世纪90年代,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始从事独立的科研活动。“博洛尼亚进程”下德国的学制和学位改革逐步加深,缩小了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性大学之间的差距[7]。2005年,为了提高德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德国政府开始实施“卓越计划”,通过资助特定的大学和杰出的科研人员、鼓励不同机构之间合作等一系列措施,使德国高等教育由“均质化”走向“分层化”[8]。同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启动“应用科学大学研究”计划,鼓励应用科学大学进行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和以研究为导向的专业发展。通过各种各样的资助渠道和措施,从2010至2021年,130多个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参与了这个计划,通过该计划申请的研究项目超过1300个,获得资助的研究经费超过7.5亿欧元[9]。自2010年德国科学审议会提出“高等教育多樣化建议”,德国各界都纷纷支持德国高校依托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强化差异化发展路径。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理念也从最初以教学为主转变为教研相长,倡导“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发展,积极发挥政府扶持、产业支撑、学企结合、科研创新、金融支持、服务地方和学以致用的作用。
2.教育教学的差异化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与企业联系密切,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双元制”和“双师型”模式[10]。在生源构成方面,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以德国职业高中和高级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为主[11]。在课程设置上,德国综合性大学涵盖文科、理科、工科、社会科学、医学等专业;应用科学大学专业特色明显,主要以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环境、设计等应用型领域为主,而哲学、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类专业较少。很多应用型专业,例如旅游管理、平面设计,只在应用科学大学开设。在课程安排上,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安排十分紧凑,且一半课程都需要在企业实习。在学位类型上,综合性大学既有学士、硕士,还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应用科学大学则以本科为主,其本科阶段学习年限通常为3~4年,硕士阶段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此外,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读博采用申请制,而应用科学大学由于缺乏博士点,毕业生在读完硕士后需申请进入综合性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教学组织上,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必须完成实践学期,要在企业进行不少于20周的实习,根据企业实习的工作经验完成毕业论文。很多应用科学大学设置了双元制专业,要求学生一半时间要在企业以员工的身份进行实践工作,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12]。在科研工作方面,综合性大学注重基础研究,而应用科学大学主要从事应用型研究。在学校规模上,两者也有明显区别,综合性大学一般有一万至几万名注册学生;而应用科学大学的学生规模较小,一般在数千至一万多人。
由于课程设置的差异化,两类大学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收入也存在差异。德国高校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1)表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综合性大学,因为他们的实习经历较多,并提前与招聘单位建立了联系,因此他们更容易与雇主签订非固定期限的长期工作合同。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需要进行职业培训,毕业后签订的多为有固定期限的工作合同。薪酬上,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首年年薪的平均水平是3.51万欧元,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为3.02万欧元。应用科学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税前平均年薪在全职工作5年后可达到4.77万欧元,而综合性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年薪只有4.15万欧元,两者相差6千多欧元。德国联邦教育部长约翰娜·万卡认为,两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收入差异是因为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都侧重在科技和自然科学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待遇较好[13]。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分布广,而且课程设置更具实践性,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企业培训机会,相比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
在师资配备方面,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德国的《高等学校框架法》规定,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还必须拥有至少三年以上所授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14]。由于教授席位较少,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师超过60%是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除了理论教学,他们还具有传授实际工作经验、链接企业资源的优势[15]。此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的科研活动更注重成果转化,学校成立有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以承接横向课题为主,大部分科研经费来自企业,科研活动更多与产业界合作完成。
3.国际化发展的差异化
根据全球教育网发布的2021年全球最佳留学国家排行榜[16],德国是继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之后,国际学生留学最心仪的留学国家。世界范围内,德国留学生数量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德国对于外国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招生来源、招生制度、课程设置和学分体系等方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首先,在招生制度和招生来源方面不受国籍限制,持有他国中学毕业文凭就有机会获得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入学资格。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推进国际化发展,积极参与“博洛尼亚进程”,进行学位体系改革。大部分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已引进国际通用的学士和硕士项目,为学生来源的国际性提供了保障。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德国高校国际学生总人数在2009至2019年间(2),从180 222人增加到
302 157人,增幅约68%。其中综合性大学的国际学生人数从139 095人增加到229 763人,增幅65%;应用科学大学的国际学生人数从41 127人增加至90 139人,增幅高达119%。可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生力军,在国际学生数量方面,其国际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综合性大学。
从学科分类来看,德国高校的国际学生大部分集中在“法律、经济和社会科学”与“工程类”两个学科。其中,德国高校“法律、经济和社会科学”的国际学生比例2017年达到了26%,2019年略有下降(24.5%),应用科学大学在该学科领域的国际学生占比从2017年的37.4%下降到2019年的33.1%,但比例一直高于综合性大学;而德国高校“工程类”的国际学生占比由2017年的37%上升到2019年的40.6%,其中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类”国际学生占比均由51.1%上升到54.4%,比例大大高于综合性大学,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工程师的摇篮”。此外,综合性大学的国际学生在“数学与自然科学”“人类医学与健康科学”“艺术学”等基础性学科占比要明显高于应用科学大学,如表1所示。
从如表2中国际学生所获得的学历来看,2019至2020年冬季学期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的国际学生共有90 139人,其中61.9%获得了本科学历,31%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1%。同期从德国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国际学生只有229 763人,其中获得本科学历的占比28.5%,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42.3%,博士研究生学历占比12.1%。综合性大学的国际学生在“其他毕业形式”和“肄业”的比例也远大于应用科学大学。
此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国际化发展路径还表现在通过校际合作进行国际合作办学、提供更多的英语课程、以及实行学分互认制度,不但吸引了更多世界各地的学生,还开阔了德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由于应用科学大学的规模较小,其国际合作方式更加灵活。在课程设置上,引入以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为基础的学分体系,建立了高校之间与国家之间学分互认体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流动性,有利于高等教育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发展[10]。很多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都参照国际上通行的教学办学模式、注重师资培训、模块化课程设置、贯彻质量测评措施等,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甚至开设海外分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
四、对我国应用科学大学发展的启示
在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在趋同与分化中因势利导,影响力不断提升。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国际化等方面的差异化发展实践,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转型、尤其是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1.转变观念,提升应用型大学社会认可度
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转型背景下,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构建更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然而,由于发展历史短、社会认可度低,我国应用型大学在生源选择、办学经费、教育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劣势,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难以适应地区产业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反观德国,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前身工程师学校和高级专业学校最初并没有进入高等教育序列;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前,德国的应用型职业教育也没有获得与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普通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越来越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20世纪后半叶“德国的教育灾难”。从1976年德国《高等教育框架法》确定两类高校的“同等价值”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身份确立,地位逐步稳固,与研究型大学形成了平等、互补的关系。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高,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成为与研究型大学并存的极具特色的德国高等教育类型[17]。因此,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顶层设计确立我国应用型大学的身份地位,以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目标,提高应用科学大学的社会认可度;明确办学理念,厘清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差异与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上体现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特色。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综合能力
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紧密结合,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不仅要求有博士学位,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较强的专业资质,能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时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场需要。而我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教师大部分缺乏企业的实践能力,学校的考核体系仍然以教学成果与科研绩效为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18]。虽然部分应用科学大学已重视这一问题,但教师们疲于应付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考核,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国内院校,缺乏国外留学背景或跨国企业工作经验,国际交流机会少,缺乏国际化视野。因此,在国家推进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应用科学大学需积极探索更高效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通过引进企业优秀人才、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19];通过继续教育、海外访学等途径增强教师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职业能力等综合能力[20]。
3.加強中外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
在经济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提升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短短50年中迅速崛起,离不开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增加的国际学生数量、不断扩大的国际合作办学规模、灵活的课程设置、一体化的学分转换与互认体系,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迅速占据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受到国际社会认同。我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主要以国内外分段教学、直接引进国外课程与培养方案、颁发国外大学文凭等方式为主,办学定位仍停留在留学预科班或教学的单一职能,在国际学生规模、外籍教师比例、学分互认互换体系、教学语言的多样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校园文化的国际化程度也远远不及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极大阻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探寻我国应用科学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通过扩大国际学生招生规模、聘请外国专家来华任教、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互访、举办国际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拓展我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渠道,提高我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4.拓展多样化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是教育、科研与经济社会之间的桥梁,多样化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成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最大特色[21]。在办学之初,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就以多种形式深入到了教学、科研、管理等层面。在德国,所有应用科学大学都设立了统筹产学研一体化的部门,例如发展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面向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全面统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同时,德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法规在制度上给与监督指导,例如对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的企业进行税收减免和经济补偿。另外,工商协会等行业协会都设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组织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实习岗位,或与高校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让企业全方位地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德国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的深度合作体系,使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和企业能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在教学、科研、管理各个层面有序落实[21]。然而,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产教融合体系,应用型大学在学生实践方面与企业的联系不紧密,在实践中还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问题,大部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杂,缺乏与企业主动联系,横向课题合作较少。因此,我国亟需在制度层面建立起政府监督、行业协会推动、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灵活管理的产教融合体系,探寻更加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双元制专业人才培养、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与企业导师、校企合作应用型科研项目、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等。
5.防止“学术漂移”,加强应用型研究能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从纯粹承担教学使命,发展到以教学为主、应用型研究兼顾,在过去半个世纪一直在身份认同、研究资源、独立博士授予权等多方面与研究型大学进行竞争,这些都与科研息息相关[22]。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应用型研究更加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对更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推动作用,在学生就业和社会认同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使命是服务和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23],其功能仍然以教学为主,应用型科研能力不足。由于我国不同类型的大学都处在高度同质化的外部环境中,在教育资源、师生供需等方面面临相同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这导致应用型大学在科研发展的道路上面临“学术漂移”的难题。“学术漂移”指地方院校在特色化办学的困惑中,一味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不仅加剧了高等教育体系趋同化倾向,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24]。如何在与研究型大学趋同化发展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困境。面对强调竞争的高等教育制度设计,以及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文化期待,一方面,我国应用型大学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要努力摆脱研究型大学在科研功能上“先发优势”的制约。因此,在顶层设计上,我国应用型大学应始终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防止“学术漂移”,既不能盲目模仿更有声望的大学的办学理念,也不能照搬其他类型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学术化”道路上要加强与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积极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以科研为基础,构建本科、硕士及博士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推进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为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培养更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综合型人才。
注释:
(1)德国高校科学研究中心(DeutschenZentrum für Hochschul-und Wissenschaftsforschung,DZHW)从1989年开始进行全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每四年一次。该项调查研究由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资助,也是德国实行三级学位以来的首次全国大规模就业调查。
(2)假设冬季学期和夏季学期之间的国际学生人数不会发生显著变化,2009年国际学生的数据来自2008/09年冬季学期的官方统计数据。2020年国际学生的数据来自2019/20年冬季学期的官方统计数据。由于新冠疫情和学习条件的变化,国际学生人数仅指该冬季学期,而非整个2020年学习期间。
参考文献:
[1]薛欣晨,沈贵鹏.差异及差异教育的再认识:一种教育哲学的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6):7-11.
[2]赵春晖,董宇艳.差异化教育与人才竞争优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92-94.
[3]彭湃.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50年:起源,发展与隐忧[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3):98-109.
[4]姜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和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4,27(8): 12-23.
[5]戴维·奥德兹,埃里克·莱曼.德国的七个秘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HRK. Hochschulen in Zahlen-2020[EB/OL]. https: //www. hrk. de/fileadmin/redaktion/hrk/02-Dokumente/02-06-Hochschulsystem/Statistik/2020-10-01_HRK-Statistikfaltblatt_Hochschulen_in_Zahlen_2020_Deutsch.pdf.
[7]高帆,赵志群.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学术化困境[J].比較教育研究,2019(9):74-81.
[8]王兆义.德国“卓越计划”结构性影响研究——基于应用科学大学的考察[J].比较教育研究,2020(2):97-104.
[9]Bundes 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BMBF): 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EB/OL]. www. forschung-fachhochschulen. de.
[10]申麗君,马晓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点及对地方高校转型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 2016(4):109-112.
[11]KMK. Vereinbarungüber den Erwerb der Fachhochschulreife in beruflichenBildungsg?ngen [DB/OL]. https://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1997/1997_06_05-Fachoberschulreife-berufliche-Bildung.pdf.
[12]AnsmannM, Hemkes B, Hofmann S, K?nig M, Kutzner Petra, Leo Joyce S. Ausbildung Plus. DualesStudium in Zahlen 2019 Trends und Analysen[R/OL]. Bonn: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2020. https://www. bibb. de/dienst/veroeffentlichungen/de/publication/show/16838.
[13]RP ONLINE. Absolventeneiner Fachhochschuleverdienenbesserals Uni-Abg?nger[EB/OL]. 2016-10-06. (https://rponline.de/panorama/wissen/bildung/absolventen-einer-fachhochschule-verdienen-besser-als-uni-abgaenger_aid-18333455).
[14]鄢彩玲.建设职业教育本科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探索——基于德国经验借鉴[J].中国电化教育,2021 (12):65-71.
[15]Bundensgesetzblatt. Hochschulrahmengesetzvom26. Januar 1976.3.Kapital 2.Abschnitt§44-4[EB/OL].(2020-12-08).www. gesetze-im internet.de/bundesrecht/hrg/gesamt.pdf.
[16]全球教育网. Top 10 Places in the World to Study Abroad-2021[R/OL]. https://www.educations.com/top%2D10%2Dlists/top%2D10%2Dplaces%2Dto%2Dstudy%2Dabroad%2Dglobal%2D18096.
[17]张兴会,张宇.我国应用技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德国经验借鉴与路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3): 43-48.
[18]徐琤颖,李磊,黄利非.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双·动力”项目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3):5.
[19]赵雪倩.国际化视野下高校中外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初探——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7(6):119-123.
[20]贺艳芳.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6):73-79.
[21]王世岳,陈洪捷.趋同与特色: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应用型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1(1): 86-96.
[22]BIRNBAUM R. Maintaining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3: 11-209.
[23]夏秀莉.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分析与对策——基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14-119.
[24]蔡文伯,赵志强.“学术漂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影响机理与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 2021(5):34-40.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Path and Enlightenment of 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O Xi, LU Qiu-ting, Guo Shun-r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Germany. By analyzing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erma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path of Germa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erms of school running idea,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ization. Its semi-centennial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are of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enhancing social recogni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qualified teachers,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expanding the diversifie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applied research.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Germany;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