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耻辱观教育的现实困境及疏解路径

2022-07-02沈苹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现实困境新时代

沈苹

摘  要:耻辱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耻辱观教育的丰厚资源,也要辨析传统耻辱观教育与新时代耻辱观教育之间的异同,切准新时代耻辱观教育的科学意涵。新时代耻辱观教育存在着耻辱界限模糊引致以耻为荣,耻辱观念偏误导致不以为耻,耻辱意识淡化致使知耻难行等诸多问题。基于此,需明确教育目标、廓清荣耻界限,重塑耻辱观念,丰富教育手段、强化耻辱意识。

关键词:新时代;耻辱观教育;现实困境;疏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3-063-05

长久以来,耻辱观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矫正错误,引导正向且积极的观念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多元价值迭起的今天,频频出现“老赖光荣”“啃老光荣”等社会乱象,折射出耻辱观教育乏力、逐渐呈退场之势的问题。为此既要理解耻辱观教育的应有之义,也要透视耻辱观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探索耻辱观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耻辱观教育的古今之辨

1.耻辱观和耻辱观教育

耻辱观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是个体道德修养的评价观念,又是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那么,耻辱观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从字义来看,耻在字源意义上是指屈辱、羞愧。在古汉语中,“耻”字写作“恥”,《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辱也。从耳,心声。”[1]辱意指羞耻,《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耻也。”[2]简单来看,“耻”和“辱”的字源意思相似,但细究起来,“耻”与“辱”也应有所区分。从字形来看,“耻”是由“耳”和“止”组成的,直观的意思是听到了就要停止某种行为,表达着自我约束的心理状态和内在情感。《心理学大辞典》将“耻”解释为:“个体认识到自身违反社会规范后产生的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3]《社会心理学词典》则认为“耻”是“个体或团体对自己不良行为进行谴责的一种道德情绪”[4]。可见,“耻”更偏向与内在心理活动有关的情绪或情感。“辱”是由“辰”和“寸”组成的,是对于某种不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或者不符合公序良俗行为的谴责或处罚,偏重于利用外在的威压性因素使人们产生羞耻。农耕文明时代,若有农户错过耕种的时机,便会受到他人的羞辱。综合而言,耻辱既包括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时产生的自我谴责的心理状态,也包括个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或他人否定性评价时,个体所产生的羞愧心理。具体到耻辱观,则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反映,是人们关于耻辱问题的总的观点与看法,其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耻辱”“耻辱是否重要”“耻辱有多重要”等,涉及关于耻辱的判定标准、价值评价、认同程度等方面。耻辱观教育指的是培育正确耻辱观的实践活动,往往围绕具体的耻辱观,引导人们懂得什么是耻辱,进而实现积极正向的行为。

2.耻辱观教育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耻辱观教育高度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强调“行己有耻”,有着重视且依靠耻辱观教育实施民众教化的久远历史。在古人看来,耻辱观并非生而有之,而是需要通过学习、教化方能达至。

耻辱观教育萌生于商周时期,在一些文献中有所记载,例如“不恒其德,或承之羞”[5],告诫人们要坚守自己的德行,否则将会承受其带来的耻辱。再如,“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6],伊尹希望自己辅佐的君王能如尧舜一般的德行,这样自己就不会感到羞耻了。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耻辱观教育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由外力对人们进行侮辱,使其产生羞耻心理,达到矫正错误行为的目的;二是由人们内心生出的自我谴责心理进行自我约束。

先秦时期是耻辱观教育的形成时期。孔子从内、外两方面要求人们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强调耻辱观教育在国家治理和个体修养中的作用。例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7];又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8];再如“行己有耻”[9]。但是孔子的观点与商周时期的观点有所不同,孔子更注重个体的自律,而不是靠外力刑罚达到他律。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认为“羞恶之心”[10]是人性之本,并提出了“仁则荣,不仁则辱”的观点。荀子在此基础上,认为把义放在前面而利在后面才是光荣的,相反则是耻辱,明确了荣辱的界定标准。儒家学派对耻辱观的界定标准,耻辱观教育的重要作用、方式、途径等做了具体阐述。其次,道家学派对耻辱观教育的论述。道家学派与儒家学派的耻辱观教育完全不同,道家认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要与别人争荣辱高下。例如老子认为“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11],主张人们不要计较什么荣誉和耻辱,回归自然,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道家学派的耻辱观教育为处于劣势的群体和个人提供了知荣守辱、以柔克刚的处世策略。最后,法家学派对耻辱观教育的论述。法家学派把耻辱观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治国理政手段,例如管子认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复,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曰耻”[12],也即耻是治理国家的四项标准之一,且是事关国家危亡的最后一道防线,将耻辱观教育的地位推到关系到国家兴衰的高度。

宋明时期依然强调个体修养的重要性,同时,将耻辱观教育与社会道德建设联系在一起,耻辱观教育被赋予更大的社会价值。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对《管子》的“四维说”评价非常高,将耻作为四维之首,揭示了耻辱观教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具有重要位置。即使在清朝末期社会环境动荡不安、道德沦丧的局势下,有识之士依然呼唤道德回归,呼唤耻辱观教育回归。鸦片战争后,整个中华民族饱经列强侵略,淪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整体性屈辱中,更是对耻辱观教育提出了现实挑战。面对帝国主义的压迫,面对不断受辱的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谋求抵御侵略的方法,进行了诸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

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耻辱观教育一直得到重视。在建党初期,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军阀统治的时局,陈独秀、李大钊等积极进行耻辱观教育。一方面创办刊物,传播先进思想;另一方面开展宣传,进行反帝反封建教育,进而启发民智,唤醒人民自觉。在大革命时期,耻辱观教育在军校中广泛开展,积极传播抵抗外侵、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土地革命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强大,强化对农民的耻辱观教育以加强党的领导,在革命根据地坚持对军队进行耻辱观教育。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耻辱观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报纸杂志、戏剧歌曲、宣传演讲等方式宣传国家和民族遭受的耻辱和苦难,激发人民共同反抗侵略的爱国热情,进而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3]的论断,揭露帝国主义操纵蒋介石发动内战的罪行,激发群众反压迫的决心。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爱国民主运动,教育广大群众牢记所受耻辱,积极投身民族独立战争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步入二十一世纪,耻辱观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了“八荣八耻”,全面阐述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这种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提出了新的道德准则和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字简明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实际指明了耻辱观教育的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进行耻辱观教育的探索,同时加强理论灌输教育,培育爱党爱国意识;建立固定纪念场所,开展国耻纪念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历史文化教育等实践探索。

3.传统耻辱观教育与新时代耻辱观教育

通过梳理耻辱观教育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从古代到现代,耻辱观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相应地耻辱观教育的观点也有所不同。具体到新时代的耻辱观教育,既植根于中国传统耻辱观教育,又有其特殊的价值意涵,需要我们进行探索辨析。首先,价值立场不同。立场问题是耻辱观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点。传统耻辱观教育的价值原点是君主、官僚、贵族阶级等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立场,意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体现了统治者为主体的价值立场。新时代耻辱观教育立足于无产阶级的价值立场,意在服务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立场。其次,教育目的不同。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需求和教育家的思想有所不同,因此,教育的目的也是有区别的。传统耻辱观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修养提高个人品质,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即耻辱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服务服从于统治者的臣民。新时代耻辱观教育的目的是矫正个体错误思想和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观念,使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最终目的是提高个体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的时代新人。最后,教育手段不同。传统耻辱观教育是通过内外两方面的作用进行的:一是通过教育家们的教化,使个体内化于心,进行自我修养;二是通过社会谴责、法律惩罚等手段规范个体行为,提高个人修养。新时代耻辱观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社会舆论等手段来培育个体的耻辱观,从而提升个体素质。总之,我国耻辱观教育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的耻辱观教育有不同的内容,对应着不同的耻辱观教育方式方法,为新时代耻辱观教育奠定了丰厚的思想资源。

二、新时代耻辱观的现实困境

1.耻辱界限的模糊引致以耻为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价值观逐渐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体现了社会的宽容和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进步。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教育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变得更加多元。但是,有些人在这种包容性的教育环境中逐渐迷失自我,迷失正确的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引发错误的言行举止。这种错误的言行举止源于耻辱界限的模糊,突出表现为“以耻为荣”的“老赖光荣”现象。老赖欠钱,明明有偿还债务的能力,却因贪图享乐赖着不还,甚至觉得占了便宜且不被惩罚很是光荣。欠钱不还既是一种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失信行为,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处。可为何老赖群体出现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乱象?一方面,社会多元文化影响下,何以为耻的标准发生模糊、混乱,不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可耻之事,反倒被赋予了合理性解释,“欠债是本事”取代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另一方面,老赖本身耻辱观认知错位,出现了“欠债光荣”等错误认知,且大行其道。以老赖光荣为代表的耻辱界限日益模糊的现实困境成为新时代耻辱观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2.耻辱观念的偏误导致不以为耻

不以为耻是当前耻辱观的突出困境。不以为耻源于耻辱观念的偏误,具体表现为个体不知道、不认为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可耻的,通常表现为“啃老族”等问题。“啃老”指的是已经成年而且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无法完全自立且依靠长辈养活自己的群体。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由于父母过分溺爱子女,子女习惯性依赖父母,长此以往,子女缺乏独立性,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只能靠父母供养。二是社会的广泛认同。啃老不被认作是可耻的行为,且得到社会的包容。三是个人耻辱观念的缺位。“啃老族”们觉得靠父母养活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可耻。究其根本,是因为耻辱观念的偏误,子女不觉得也不知道自己啃老的行为是可耻的,在家长的纵容和社会的包容中肆意发展,以及无法得到正确的耻辱观教育,个人一直处于观念不清的状态。

3.耻辱意识的薄弱致使知耻难行

当前耻辱观面临普遍的知耻难行,即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可耻的,但是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控制或改正,究其根源,是个人耻辱意识的淡化甚至是淡出,经受不住现实考验。现实中,人们都知道闯红灯是不文明现象,但被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集体闯红灯却屡禁不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难以坚守“行己有耻”的道德边界。二是思想发生矛盾冲突时,不坚定的耻辱意识淡化或淡出。或是觉得等红灯耽误时间不合算,或是认为路上没车不存在安全威胁,而选择了闯红灯。此外,随地吐痰、公交车占座现象的发生,往往都因耻辱意识不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规约“大是”,却无法杜绝“小非”。

三、新时代耻辱观教育的疏解路径

1.明确教育目标,廓清荣耻界限

耻辱观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标准,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教育对象懂得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培育正确耻辱观的实践活动,目的是激发教育对象的羞耻心和羞耻感,使教育对象明确正确的耻辱观。当前的耻辱观存在耻辱界限模糊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多为耻辱观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所致。

科学有效的耻辱观教育首先要解决标准问题。毫无疑问,新时代的耻辱观教育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4]教育者应该引导教育对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荣”和“耻”的评判标准,对标评判标准,检验个体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就是荣,反之则为耻,以此来廓清个体的荣耻界限,避免荣耻界限模糊。近年来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本,进一步细化了耻辱观教育的界限,为教育者引导教育对象明荣知耻、趋荣避耻提供了指导。

2.聚焦教育问题,整塑耻辱观念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耻辱观念的偏误都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是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方面,作为客观因素的外部环境,如价值观的多元化、外在的诱惑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影响教育对象的耻辱观,导致教育对象行为的偏向;另一方面,作为主观因素的个人,其耻辱观念不稳定,且没有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多倾向于灌输教育,即单方面对教育对象进行灌输,不管教育对象是否接受、能否达到育人效果,一味“大水漫灌”。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教育对象只是听听而已,根本不会内化于心,无法达到耻辱观教育的效果。

对于当前耻辱观教育面临的偏误等问题,教育者通过课堂主渠道灌输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虽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觉悟有一定的作用,但教育效果持续时间短,还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他们从内心自觉接受耻辱观教育,就要求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切中要害地进行耻辱观教育。首先,一般性教育与精准教育相结合。面向群体做好一般性教育,运用理论教育法传授正确的耻辱观理论,使正确的理论入脑入心,帮助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耻辱观念。关注个体适时进行分众教育,例如,通过举办“‘啃老’之我见”“勇于评价啃老族”“啃老族该不该存在”等演讲、辩论活动;针对“啃老”族、“老赖”族进行专门教育,聚焦突出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如,针对闯红灯现象举办社会道德法制课堂等。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进行精准化教育,解决教育缺失和教育缺位问题。其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除了课堂上的理论灌输,例如组织主题教育会、辩论会等显性教育外,还可以进行一些隐性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整塑教育对象的耻辱观念,例如,播放耻辱观教育影片,等等。

3.丰富教育手段,强化耻辱意识

首先,优化理论灌输策略。例如,借助道德教育、说理教育等手段来加强耻辱观教育,增强教育对象的耻辱感知力,锻炼教育对象的意志力,从而促进教育对象耻感意识的强化,提高教育对象的道德判断能力。其次,拓宽舆论监督渠道。例如,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通过“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的技术加持,让闯红灯者产生羞耻感,协助交警治理交通。无论是对闯红灯者还是其他行人都具有较好的警示教育作用。最后,适度使用教育惩戒。对违规违纪的个体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其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同样是“中国式过马路”的乱象治理,也有执法者要求闯红灯者发布反思朋友圈、参与志愿执勤等惩戒方式。但教育者的惩戒方法要得当,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程度合宜的惩戒方式。例如,教育对象犯的是一些小错误,可以进行批评教育并给出矫正意见;针对某些恶劣行为,则需进行规训惩戒,让教育对象做书面检讨、义务劳动等。

参考文献:

[1][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223,312.

[3]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59.

[4]费穗宇,张潘仕.社会心理学词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35.

[5]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70.

[6]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425.

[7][8][9]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15,55,198.

[10]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85-86.

[11]老子.老子[M].汤漳平,王朝华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108.

[12]管子.管子[M].李山,轩新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425.

[13]毛澤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1.

[14]新华社.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EB/OL].(2017-10-18)[2021-4-28].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8/c414305-29594501.html.

The Realistic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he Concept of Disgrace in the New Era

SHEN Ping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Teaching the concept of disgr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concept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dig deeper into its rich resour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isgrace and that in the new era.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of the concept, including blurring its boundaries, the biased understandingandthe diminishing awareness of the concept,which leads to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pride of disgrace, not being ashamed and the difficulty to practice respectively. On this basis,it is obliged to clarify the teachingobjectives, and boundaries of honor and disgrace, focus on education issues to reshape the concept of disgrace, and enrich the means of teaching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disgrace.

Key words: New Era; Teaching of the Concept of Disgrace; Realistic Dilemma; Solutions

猜你喜欢

现实困境新时代
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