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下+N处所”结构的历史来源及其认知理据——以“上厕所”和“下厨房”为例

2022-06-30胡敏瑶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下厨房宾语厕所

吴 慧,胡敏瑶

“上/下+N处所”结构的历史来源及其认知理据——以“上厕所”和“下厨房”为例

吴 慧1,胡敏瑶2

(1.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2.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速成学院,北京 100083)

以语料分析为基础,在BCC语料库中筛选出样本,对与“上”“下”搭配的处所宾语进行分类与量化,发现“上+N处所”与“下+N处所”结构在数量上存在不对称性,前者的使用范围大于后者。从分析“上/下”与处所宾语搭配时的义项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结合历史因素,探讨了“上厕所”与“下厨房”说法的来源及其理据,发现“上厕所”表“排泄”义及“下厨房”表“准备食物”义均与转喻有关,结合历史角度的考察,发现前者还受避忌求雅的心理因素影响,后者则与尊卑观念有关。

上/下+N处所;上厕所;下厨房;认知

“上”与“下”是基础方位词,也是生活中的常用动词。对“上”“下”作为动词的本体研究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成果:一是“上/下”与名词组合具有不对称性,且存在明显差异。刘俊莉[1]从语用和语义两方面解释了以“上/下厨房”和“上/下馆子”为代表的“趋向动词‘上’/‘下’+处所词”的结构在使用上的区别,认为从整体上看,“下+行为的处所”格式具有“类熟语性质”。杨子、王雪明[2]分析了“上”“下”作为动词与宾语搭配时的不对称性,认为“下馆子”与“上厕所”具备的只是表层的相似,而导致动词义项差异的实际上为两者在结构方面的不同。钟检秀[3]认为造成“上/下”与这些宾语组合的不对称性有三个制约因素:空间因素、心理因素、语言因素。冯韬、郭熙煌[4]对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进行了研究。二是以认知与语义为出发点,对“上/下+NP”中的NP进行语义分类,并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有关理论进行阐述。卢华岩[5]从认知角度出发,归纳出“上/下”五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并论述了“上”“下”互换后的语义变化。张华[6]从“上/下”的两个基本义出发,分析“上/下”由歧变原则而演化出的意义及其复杂用法。俞理明[7]借助语义研究方法,探讨了“上厕所”这一说法的来源和理据。刘苹[8]从“上”“下”的隐喻基础出发,对其映射的空间进行分类。李维滨[9]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基于意象图式和构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上—下”空间关系构式中存在的“上/下”镜像构式,并探讨了两种结构的对称以及非对称关系。杨冰冰、王治敏[10]以BCC语料库中的“上/下+处所词”结构的短语考察为出发点,对动词“上”与“下”的处所宾语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解释了“上”“下”与处所宾语的内部搭配规律。

拟从“上”“下”与处所宾语搭配使用时的义项入手,分析“上厕所”与“下厨房”说法的形成过程及其背后的历史与认知因素,并从历史与认知两方面探究“上厕所”与“下厨房”说法的源流与演变情况。

一、“上”“下”与处所宾语的搭配情况

(一)“上/下+N处所”结构的统计情况

以“上N”及“下N”(N为名词)为检索式,在BCC语料库的“文学”领域中分别检索出60 614条和41 924条语料,统计出符合检索式的语言结构分别为11 040个及7 401个。在下载的各1 000个结构中,人工筛选出有效的“上/下+处所宾语” 结构有245个。其中,“上+N处所”为178个,“下+N处所”为67个。我们把所得245个结果中的处所宾语大致分为四类:相对地面有明显垂直距离的处所,交通工具,空间界限较清晰的处所,空间界限较模糊的处所。将语料归类后,得表1。

表1 “上/下”与不同类型处所宾语搭配的结构数量及其比例

“上/下”与上述四类宾语搭配频次在前五的结构(括号内为该结构出现的频次)分别为:

(1)“上/下+相对地面有明显垂直距离的处所”

上楼(3 424)上床(2 470)上山(1 408)上台(984)上楼梯(464)

下楼(3 366)下山(1 557)下床(757)下坡(491)下楼梯(479)

(2)“上/下+交通工具”

上车(1 998)上船(932)上火车(255)上马车(248)上汽车(186)

下车(2 748)下马(846)下马车(97)下飞机(56)下火车(53)

(3)“上/下+空间界限较清晰的处所”

上大学(499)上厕所(371)上教堂(261)上小学(157)上法庭(132)

下厨房(59)下馆子(26)下舱(18)下衙门(8)下车站(7)

(4)“上/下+空间界限较模糊的处所”

上路(1 349)上城(281)上战场(191)上大街(96)上天堂(93)

下地(952)下地狱(299)下城(84)下悬崖(41)下堤(39)

从表1和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能进入“上~”的处所宾语数量远远多于能进入“下~”的处所宾语数量,即“上”的结合能力比“下”强。同时,在使用频率上,“上+N处所”结构也相对更高。

而“上/下”与第三、第四类宾语搭配时不需要人做垂直方向的运动,即使有也不显著。“作动词和趋向动词时,‘上’不仅能表示由低处到高处,还能表示由一处到另一处,而‘下’只是表示由高处到低处”[11]159。从统计的数据看,“上”与较具体的处所或地名搭配的频率很高,可以用“由一处到另一处”来解释,如“上图书馆”“上银行”。“下”虽然也可与部分具体处所搭配,如“下工厂”“下车间”,似也可解释为“由一处到另一处”,在该层面上“上”“下”间存在对称义项,理论上具有替换可能性。但两者在频率上表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由“上”替换“下”的搭配表达标记性很高,“上”以“从一处到另一处”的含义与处所宾语的搭配范围更广泛。值得注意的是,“上”与第三、第四类宾语搭配时,宾语为位移的终点,而“下”与这两类宾语组合时,既可以表示运动的终点,如“下馆子”,也可表运动的起点,如“下高速公路”,而“下”与作为位移终点的宾语搭配的结构通常传达出言外之意,如“下馆子”表示“吃饭”,“下厨房”表示“做饭”。这类结构基本已成为固定搭配,不能用“上”替换“下”,或者说替换后语义或语用不完全一致。

(二)“上”“下”与处所宾语搭配时的义项

从《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三部比较权威的字/词典中摘录动词“上/下”后接处所名词时的含义如下。

1.“上”“下”在词典中的义项

(1)《现代汉语八百词》

“上”:由低处到高处;由一处到另一处。可带“了”。可带处所宾语或施事宾语。如:上山/我刚才上楼去了/车到下一站又上了几个人。

“下”:(1)由高处到低处,可带“了、过”。(2)进入(处所),可带“了、过”。必带处所宾语。如:师长下连队去了/厂长下车间了/赵师傅下乡去了。

(2)《现代汉语词典》

“上”:(1)由低处到高处。(2)到;去(某个地方)。如:上街/上工厂/他上哪儿去了。

“下”:(1)由高处到低处。(2)去;到(处所)。如:下乡/下车间/下馆子。

(3)《汉语大字典》

“上”:(1)从低处到高处;登;升。(2)往;去。如:上楼/上单位去。

“下”:(1)从高处到低处;降落。(2)去;往。通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下游往上游。(3)进入(处所)。如:下山/下江南/下地窖。

从以上各字/词典的释义来看,两者都有从高到低或者从低到高的转换趋势,但两者又有细微的差别。有学者认为“‘上’似乎更接近‘到’义,‘下’更接近‘去’义”[5]。但“到”与“去”两者本身的差别就很细微,不能说明“上”与“下”的区别,两者的语义差别在其与不同处所名词的搭配中才能更清晰地表现出来。

2. 对“上”“下”义项的再分类

隐喻是词义演变的重要途径,不具有空间概念的也可以经过隐喻被赋予空间结构。隐喻的特点在于相似性,由人自身的“上下”身体经验(如头和肩处于上部,腿和脚处于下部)出发,感知上、下的空间结构及关系,是理解“上/下”与处所宾语搭配时义项的关键。

(1)高低间的移动

从“上”与“下”的词义也可看出,“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是动词“上”和“下”的基本含义,如“上/下炕”“上/下台阶”“上/下楼梯”等等,出现频率较高。这时的处所宾语往往具有一定的高度,需要人的身体作抬高或降低的趋势运动。

(2)长距离移动

这时的移动与高低间的移动不同,由身体的“上/下”转换为地理方位上的“上/下”,如“上北下南”“上游下游”,由此产生“上东北”“下南洋”“上重庆”“上江苏”等说法。在不同的语境下,有时可以用“上”,有时可以用“下”,这取决于说话者与目的地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说话人往往要做远距离的出行,地理跨度较大。

(3)进入/离开(单位或处所)

与前两种处所宾语不同,此种处所大部分在空间范围上有较明确的界限,“上/下”与之搭配时指“进入”或“离开”某空间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上”一般表达“进入”某处所,但“下”既可以表示“进入”,也可以表示“离开”,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为社会中的人,所拥有的社会权力的大小决定自身地位的高下,由人身体部位的“上下”垂直关系可以隐喻构建高下的社会关系。在人的身体领域,“上”是上半部,位置较高;反之,“下”代表位置低,这种与上下相关的隐喻关系可以体现在语言中,故“上/下”表“进/出某单位或处所”时,处所宾语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高等处所。由上文分析可知,与此类宾语搭配时,多用“上”而不用“下”,语料统计结果也是如此。如:

(1)公民接受高等教育将要缴纳一定的学费。换句话说,就是“花钱上大学”。(《人民日报》)

(2)等房子倒了,就向市政府要救济。它不给,就上法院告它。(《沦落的人们》)

我们一般说“上警察局”“上法院”“上大学”而不说“下警局”“下法庭”“下大学”。这类处所在人们的一般认知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较大的权威。在表达这类结构时,说话者心中往往会产生一种严肃、敬畏或自豪感。这些处所的代表建筑的正门前多建有高高的台阶,这正说明了一些人以“位置高低”表达“地位高低”的心理认知机制。

低等处所。多用“下”而不用“上”,如“下乡”“下车间”“下监狱”,而不说“上乡”“上车间”“上监狱”。一般来说,这类处所多为与发达地区相对的落后地区,或是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所处的区域。故与这类处所名词搭配时,结构整体还明显地表达出另一种特定的语义。如:

(3)他在来这儿之前,已听到军区要派解放军下乡“支左”,“抓革命,促生产”。(《地窖》)

(4)余静亲自下车间,在整个细纱车间树立对郝建秀工作方法的正确认识……(《上海的早晨》)

(5)你不用来和我捣乱,你自己做的事,就该下监狱。(《美人恩》)

“下乡”有深入农村(调查或生活)之义,“下车间”有工作之义,“下监狱”有犯罪坐牢之义。仔细分析这种结构,会发现它们大部分有“使人劳累或受苦”的蕴涵义。放在当今语境下,说话者在说这类结构时,或不情愿,或感到羞耻,这都是普遍的心理认知。

一般处所。前文说到,“上/下”与高等或低等处所搭配时,说话人易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而一般处所与人的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公共交通。因此,除非在特殊语境下,在表达这类结构时说话人不会有较大的心理波动。这类处所有“地铁”“大厅”等。有些可以与“上”和“下”两者搭配,仅表达“进”或“出”之义,如“上/下地铁”;有些只能与其中一个搭配,如“上厕所”“下厨房”。这种特殊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接近于熟语性质”[1],每一个结构的凝固化背后都有较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

(4)(活动或工作)开始/结束

动词的特征是时间性,此时“上/下”由空间概念转化为时间概念。当然,时空是一体的,时间的变化往往意味着空间的变化,但存在关注点的不同。如“上/下场”多表示竞技活动的开始/结束;“上/下台”表示官职的出任/罢免;“上/下手术台”表示手术的开始/结束。在这些结构中,人们关注的一般不是“上/下”的动作发出者在空间上的移动,而是事件发展的情况。故从整体来看,此类表达传递出较强的时间概念。

二、“上厕所”与“下厨房”的历史来源及其认知理据

如上文讨论,“上/下”与处所宾语搭配时的义项主要有“高低间的移动”“长距离的移动”“进入/离开(单位或处所)”“(活动或工作)开始/结束”四种。显然“上厕所”或“下厨房”不需要长距离的移动,且不含这两种活动的“开始/结束”义,故推测“上厕所”中的“上”表示从低处到高处的移动,“下厨房”中的“下”表示进入某处所。然而为什么说“上”厕所不说“下”厕所?为什么用“上厕所”表示排泄义?“上厨房”与“下厨房”有何区别?为什么“下厨房”有“准备食物”义?这些问题涉及到历史与认知因素。

(一)“上厕所”说法的历史演变及其认知因素

在探究为何是“上”厕所而不是“下”厕所之前,需梳理历史上与“上厕所”同义的表述,以及“上厕所”之说背后的认知因素。

1. 古代与“上厕所”同义的表达

如厕:

(6)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左传·成公十年》)

(7)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史记·项羽纪》)

登厕:

(8)景公方欲取尝,忽然腹胀欲泄,唤江忠“负我登厕”。(《东周列国志》)

(9)当下王庆正在按纳不住,只听得张世开高叫道:“小厮,点灯照我往后面去登东厕。”(《水浒传》)

(10)因见灯光,他便迎将上来,恰是苗秀之妻同丫鬟执灯前来登厕。(《三侠五义》)

上(茅)厕:

(11)只不晓得薛如卞是何作为。等了一会,素姐果然叫玉兰拿着草纸跟了去上茅厕。(《醒世姻缘传》)

(12)《幽明录》曰:建德民虞敬上厕,辄有一人授草手内与之,不睹其形,如此非一。(《太平御览》)

上茅坑(房):

(13)进了厕棚,步上茅坑台板,随手撩袍解裤带。(《靖江宝卷》)

(14)夜间上茅坑或者有三四次。并不肯在床上撒一个熏。(《六十种曲浣纱记》)

(15)纪逢春说:“石大哥,我上茅房出恭,你要不要跟我蹲着去。”石铸说:“废话,你上茅房,我就在外头看着,大人有话,我反正不能叫你走了。”(《彭公案》)

可以看出,古人用“V+ N处所”结构表达“上厕所”之义,其中“如”字有“到,往”义;“登”字有“上,升”义,与“上”的基本义项“由低到高处”有共通之处。由单音节演变成双音节是汉语词汇的一个发展趋势,故“厕”发展为现在的“厕所”。由此推测,“登厕”“上厕”应该是“上厕所”这一说法的前身。例(6)记载的是晋景公因坠入粪坑而亡的故事,连君王上厕所尚有如此大的风险,可知古代厕所之简陋与不安全程度。一般平民的厕所多是在空地中挖个大坑或埋下大缸,供储存粪便用,故有“茅坑”“粪坑”“坑厕”之说;有的在坑上放置两片长木板以供落脚,条件稍好的,在落脚处用石块砌高,现有的考古成果也可看到这样的厕所形制。这种构造,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仍存在。如此一来,人们在排泄之前,需要经历一个上木板或台面的位移过程,例(13)可以印证这一点。故从语言背后的认知出发,描述这一过程用“登厕”或“上厕”而不是“下厕”具有合理性。

2. 从“上厕所”到“排泄”义

前文说到,作为“上厕所”的前身,“登厕”或“上厕”最初应该仅仅指排泄前的一个步骤,并未直接指向大小便。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其语义也随之有了一定的改变。如今“上厕所”已经成为排泄的代名词,然此结构并未固化,可以说“上个厕所”“上趟厕所”,语义不变,这种演变与转喻有关。

转喻的特点是相关性。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12]。这种激活关系,即由此及彼的联想关系,从“上厕所”到“排泄”,正是“因-果”推理联想。由去厕所的过程,登上粪坑的动作,联想推理出排泄,前者是因,后者为果。此类例子很多,兼类词的形成便受这种机制的影响,如“发明”,本为动词,比起发明者、发明时间或地点来说,人们更关注的是“发明”这一行为的最终物,即发明成果具有显著性,于是“发明”也指发明物,为名词。其他如“去年这家公司就关门了”中的“关门”,让人联想到倒闭,故在一定的语境下,“关门”便有了“倒闭”义。所以说,从“上厕所”指向排泄的思维过程,与转喻认知密不可分。

人们普遍避忌求雅的思维方式还可以从侧面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以“上厕”“登坑”代替排泄。在古代,排泄还有很多隐晦的说法,如“出恭”“解手”“更衣”“净手”。

(16)恰喜这夜并无月色,对面不见人影,他便悄悄的吩咐船家说:“我要在这船沿上出恭。”(《官场现形记》)

(17)当日,众人饮酒到掌灯之后,西门庆忽下席来外边解手。(《金瓶梅》)

(18)或二、三日不更衣。服之取微利。不利再服。(更衣即大便也)(《麻科活人全书》)

(19)柴进唤一个庄客,点一碗灯,引领宋江东廊尽头处去净手。(《水浒传》)

现代也有“上卫生间”“方便”“小便”“大便”等委婉说辞。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形容排泄,都尽量避免用“拉”“屙”“泄”“尿”“屎”等直接的字眼。古人常用排泄前后必要的某一步骤代指之,以达到雅与避忌的效果。与此相类似的有对“死”的婉约说法,从古到今有“崩”“薨”“卒”“圆寂”“涅槃”“仙逝”“夭折”“牺牲”“长眠”“寿终”“老了”等,适用不同阶级与不同情况。语言是思维的外化,不管是古代的“上厕”,还是今天的“上厕所”等代指排泄的说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普遍避忌求雅的思维方式。

(二)“下厨房”说法的历史及其认知因素

1. 古代厨房之地位

古代的居住建筑一般是坐北朝南,东西长南北窄。《日知录》中记载,在座位中,最尊的为东向(坐西朝东),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西向最卑。从位置来看,古代厨房多设在东边,即坐东朝西,表明地位较低。如:

(20)川堂后为内宅,旁为两厢,东偏为厨房。(《来安县志》)

(21)引胡其所到了后楼院、前厅房、东厨房、西马棚,各处审视一番。(《歧路灯》)

(22)又明年,夏堂东作庖屋,用器悉完,诸生会食之舍也。(《一山文集》)

从语料统计来看,也有不少厨房的方位是“后面”。如:

(23)一进门来,上面三间草房,都用芦席隔着,后面就是厨房。(《儒林外史》)

(24)小和尚说:“你找卖煎饼的王二呀。他在后面厨房里呢。你从东角门进去,就瞧见厨房了。”(《三侠五义》)

(25)金莲道:“不要说起,今早倦的了不得。三姐你在那里去来?”玉楼道:“才到后面厨房里走了走来。”(《金瓶梅》)

古代建筑多为堂室结构,堂上是举行重要礼节活动之处,不住人。室在堂之后,室的东西两侧有屋,按照尊卑布局。厨房靠后面,与柴房、厕所、后门临近,可以看出,古代厨房的地位较低。总之,位置不管是在东边还是后边,都体现了厨房地位之低。

封建社会时期,女性的活动范围有限,其生活空间大多局限于家庭范围,而在家庭范围内又限于闺房、厨房等位于堂之后的较隐蔽的空间,以从事女工、烹饪、教育子女等活动。出入厨房的人群除了女性,还有作为厨师和作为奴仆的男性,比起能出入厅堂的人群来说,他们的地位是很低的。

2.“下厨房”与“上厨房”

“下厨房”最初应该只有去或进入厨房之义。从上文讨论来看,不管是厨房所处的位置,还是出入其中的人,都反映厨房在古代是低等处所,故用“下”与作为低等处所的厨房搭配,此时的“下厨房”与“上厨房”的语义基本一致,即“进入”义,如例(26)(27),但“上厨房”的使用频率较小。古代还有“进厨房”“入厨房”等同义说法。随着历史演变,现代语境下,“下厨房”的语义已经固化为“准备食物”,如例(28),而以厨房为目标的“位移”的语义由“上厨房”承载。

(26)提水烹茶都自任,忙忙碌碌倒甘心。这天又下厨房内……(《再生缘》)

(27)来富下来,上厨房里,看见厨子在那里办席。(《儒林外史》)

(28)退休老王有机会与一位新退休了的老特级厨师见面,他没话找话,便问:“您是不是退了仍然犯瘾,老是想着下厨房呀?”(《尴尬风流》)

3. 从“下厨房”到“准备食物”义

上文讨论提到,“上厕所”最初应该是排泄前的某个步骤,排泄是“上厕所”行为的最显著结果,故“上厕所”让人联想到“排泄”,渐渐地“上厕所”就有了排泄这一特定的语义。而“下厨房”语义固定为“准备食物”,背后的认知因素与“上厕所”相类似。因为厨房的下等地位,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用“下厨房”表示“到/进入”厨房义,后面一般加上在厨房进行的具体行为。如:

(29)拣柴烧火,早下厨房。摩锅洗镬,煮水煎汤。(《女论语》)

而去厨房与准备食物之间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即可以说,准备食物是下厨房的显著目的,或者说是结果。“准备食物”与“下厨房”之间具有显著关联性。故与词语转喻的机制相类似,将“下厨房”这一行为与这一行为的关注点“准备食物”紧密联系,“下厨房”便有了可以直接代指“准备食物”的语义,听话人无需说话人在其后特意说明“下厨房”的动作行为便可获得这一语义的信息。如:

(30)她说过不止一次了:“等结婚后换了大些的房子,我就接您去。以后我当家,说好了,不许您下厨房,只要您享老福。”(《殉》)

(31)来了客人就脸色不好,也不去买菜,也不去下厨房。小林虽然怪老婆不给自己面子,但人家生气得也有道理……(《一地鸡毛》)

(32)当时赵宏声见夏风说到了吃鳖,便说:“我知道叫我来是要下厨房的,你嫂子觉得你这一阵出力哩,给你补身子的!”(《秦腔》)

古代“厨房”的方位象征其地位的低下,故多用“下”厨房,而不是“上”厨房,此时“下”表“进入”义。由于厨房与准备食物的活动密切相关,渐渐地“下厨房”就有了“做饭”的特定含义,而以厨房为目标的“位移”语义多由“上厨房”承载。

[1] 刘俊莉.“上/下+馆子/厨房”差异辨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8(6):83-85.

[2] 杨子,王雪明.“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解析——缘何不能说“下厕所”与“上馆子”[J].语言科学,2009,8(1): 42-47.

[3] 钟检秀.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知考察[J].文教资料,2013,56(31):174-176.

[4] 冯韬,郭熙煌.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 27(6):132-135.

[5] 卢华岩.由“到”义动词“上/下”构成的动宾组合[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23(3):18-22.

[6] 张华.“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知考察[J].语言研究,2002, 23(S1):120-123.

[7] 俞理明.“上厕所”的来源和它的理据[J].语言科学,2010, 9(2):171-176.

[8] 刘苹.“到”义动词“上”、“下”的隐喻基础[J].湖北社会科学, 2010,24(7):118-120.

[9] 李维滨.“上+X/下+X”极性镜像构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46-76.

[10] 杨冰冰,王治敏.基于语料库的“上/下+处所词”结构的考察与研究[C]//澳门:中文教学现代化学会、澳门科技大学.第十一届中文教学现代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8: 252-259.

[1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12]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 报),2009,32(1):44-49.

Historical Origin and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the Structure “Shang/Xia+ Noun (Location)”: Taking “Shang Cesuo” and “Xia Chufang” as Examples

WU Hui1, HU Min-yao2

(1. School of Arts,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2. School of Intensive Chinese Training,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Based on corpus analysis, the locative objects with “shang” and “xia” in the BCC Corpus are classified and quantifi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shang + locative object” and “xia + locative object” is not symmetrical in quantity. And the scope of the former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Secondly, starting from analyzing the meanings of “shang” and “xia” when combined with the object of the place, the origins and motivations of the expressions of “shang cesuo” and “xia chufang”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 by us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mbining with historical factors. It is found that the meanings of “excreting” in “shang cesuo” and “preparing food” in “xia chufang” are both related to metonymy. Combined with diachronic perspective, it is found that the former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avoiding taboos and pursuing elegances, while the latter i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shang/xia+noun (location); “shang cesuo”; “xia chufang”; cognition

H03

A

1009-9115(2022)02-0027-07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2.006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20-2-26)

2021-07-23

2021-12-09

吴慧(1978-),男,江西崇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学、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猜你喜欢

下厨房宾语厕所
厕所囧事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用了就回不去的APP
小小筷子八寸长
九九歌
宾语从句及练习
警惕厕所性猝死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厕所——希望不再老生常谈
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