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式照护联合发展性照顾模式对早产儿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及生化水平的影响
2022-06-30柯晓婷
柯晓婷
随着现阶段医学技术的发展,早产儿中包括极低体重出生儿(体重<1 500 g)的存活率已明显提升[1]。有文献指出,有50%的极低体重出生儿在后期的生长发育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行为功能障碍,在成年后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能力较足月产(体重 2 500~4 000 g)的成年人差[2]。由于早产儿的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的激素水平发育不够完善,在喂养过程中,容易出现胃肠不耐受,影响在早产儿的生长发育[3]。因此如何通过护理干预提高早产儿的远期智力发育及心理运动发育已成为临床关注重点。袋鼠式照护在1983年被首次提出的一种以新生儿与父母产生皮肤接触的照护模式,在之后的不断发展中,被证实该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早产儿的生命体征、睡眠及能量代谢等问题[4]。发展性照顾模式指减少外界不良刺激,模拟早产儿在未出生时的子宫内环境,获得生理支持与肢体活动之间的平衡,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5]。但以上护理模式对于早产儿的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尚无确切结果。基于此,本文探讨袋鼠式照护联合发展性照顾模式对早产儿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及生化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早产儿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胎龄<37周且在出生后1 d内入院;(2)出生后 5 min Apgar评分 >7 分[6]。排除标准:(1)出生体重 <1 000 g;(2)伴有缺血缺氧性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等;(3)出生后生命体征不平稳;(4)伴有先天性疾病及消化道畸形等;(5)宫内感染性肺炎、胎粪吸入、器官衰竭或休克;(6)在研究过程中家属自愿退出。将100例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胎龄30~36周,平均(34.21±1.48)周;出生体重 1.5~2.5 kg,平均(1.93±0.24)kg;出生后 5 min Apgar评分为 8~10分,平均(9.1±0.4)分。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胎龄为29~36周,平均(34.05±1.34)周;出生体重 1.5~2.5 kg,平均(1.85±0.29)kg;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为 8~10 分,平均(9.0±0.6)分。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伦理学会同意批准,家属均了解研究目的与方法,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新生儿科常规护理模式,密切检测早产儿生命体征,给予恒温箱保暖,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指导家属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及其营养支持,同时给予视、触、听觉刺激。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袋鼠式照护联合发展性照顾模式,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2.2.1 袋鼠式照护 (1)由儿科主任医师对早产儿整体评估,确认可行袋鼠式照护后。指导护理人员对其父母进行相关知识宣教、具体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如袋鼠式照护步骤、对早产儿完成皮肤持续抚触及密切观察早产儿生长发育等情况,评估母亲对如何正确母乳喂养的知识及操作掌握度。由通过袋鼠式照护培训并拥有丰富经验的新生儿科专科护理人员作为袋鼠式照护的操作者与监督者,在照护过程中确保皮肤清洁,无皮肤破损或皮肤病,在行护理前对早产儿完成进食及更换尿片等。同时保持护理人员指甲整齐及圆钝,以免在操作过程中,划伤早产儿皮肤。(2)在行护理操作时,确保在良好的操作环境下进行,同时密切监测早产儿生命体征;设立专门袋鼠式照护房间,配备清洁干净的恒温箱、小儿呼吸机及生命体征监测仪等设备;确保操作环境光线适宜,配备可根据昼夜交替调节光线的床头灯;确保房间安静,室内温湿度适宜。(3)在早产儿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护理操作,同时在行袋鼠式照护时密切观察早产儿生命体征。在护理操作中使早产儿置于母亲或父亲胸前,置于俯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且处于其两乳间,同时使用专业袋鼠式照护服固定并保证安全,保持早产儿以舒适体位与母亲进行皮肤接触。母亲用一手臂置于早产儿臀背部给予撑托,同时给予柔软毛毯覆盖,注意保暖。(4)根据早产儿生命体征的稳定状况制定其照护时间,首次一般时长为30 min,在照护结束后患儿的生命体征仍然平稳,即可延长下次照护时间。1.2.2.2 发展性照顾模式 (1)在早产儿喂养尚未耐受、啼哭及实施侵入性操作时,可给予安抚奶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促进早产儿吸吮-吞咽-呼吸的协调能力及胃肠道发育。(2)进行新生儿抚触,2次/d,在抚触时使用温柔语气与其沟通,促进其感知发育。(3)将清洁舒适的毛毯围成大小适宜的鸟巢,将早产儿于俯卧位放置其中,使其有边界感,模拟在宫内环境。(4)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外界不良刺激,确保早产儿安全舒适。
两组干预时长均为30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采用我国心理研究院及儿童发展中心联合制定的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对早产儿进行测评,分别在干预3、15、30 d后进行评价,得分在120分以上则表示优秀,110~119分为发育中上,90~109分为发育中等,80~89分为发育中下,70~79分为发育水平处于临界状态,69分及以下为发育缺陷,得分与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成正比[7]。(2)生化水平指标:在干预前及干预30 d后,比较两组在的生化水平,主要包括白蛋白(正常范围:28~44 g/L)、球蛋白(正常范围:20~30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范围:5~40 U/L)、直接胆红素(正常范围:<68 mmol/L)及总胆固醇指数(正常范围:3.1~5.2 mmol/L)。(3)家属满意度:在干预 30 d 后,对早产儿家属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进行测评,评分越高则表示对临床护理越满意。量表满分为100分,以60分为临界值,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79分表示一般满意,≥80分表示非常满意,家属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3.0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
两组干预3 d后的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干预15、30 d后的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分,(±s)]
表1 两组干预后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比较[分,(±s)]
* 与本组干预 3 d 后比较,P<0.05。
组别 智力发育指数 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干预3 d后 干预15 d后 干预30 d后 干预3 d后 干预15 d后 干预30 d后观察组(n=50) 81.62±5.37 95.52±7.67* 114.51±10.33* 82.76.±5.81 91.32±6.25* 98.94±7.82*对照组(n=50) 80.45±5.46 85.51±7.52* 95.57±10.38* 81.91±5.74 86.14±6.63* 90.54±7.64*t值 1.080 7.337 9.145 0.735 4.020 5.433 P值 0.282 <0.001 <0.001 0.463 <0.001 <0.001
2.2 两组干预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干预前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0 d后两组白蛋白、球蛋白水平高于干预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白蛋白、球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白蛋白(g/L) 球蛋白(g/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干预前 干预30 d后 干预前 干预30 d后 干预前 干预30 d后观察组(n=50) 29.92±2.38 36.11±2.91 21.58±1.67 26.90±2.49 45.34±4.51 26.38±2.89对照组(n=50) 29.87±2.61 33.92±2.74 21.77±1.06 23.14±2.36 43.25±4.39 36.38±3.67 t值 0.100 3.874 0.679 7.750 0.186 7.752 P值 0.921 <0.001 0.499 <0.001 0.537 <0.001
表2(续)
2.3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属总满意49例,总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家属总满意42例,总满意度为84.00%,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例(%)]
3 讨论
因大多数早产儿被发现存在有远期智能发育障碍,且在早期往往难以发现,多数家长是在学龄期发现早产儿的学习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与常人稍有差异时才引起重视,但已为时过晚,错过黄金干预时期[8]。早产儿在脱离母体后,各项身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大多需送入新生儿监护室进行治疗,但监护室里存在有噪音、疼痛等不良刺激,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同时早产儿与母亲分离,无法满足其在心理运动发育等需求[9-10]。因此通过找寻有效护理方法对提高早产儿远期智能发育成为一大难题。
袋鼠式照护是通过模拟袋鼠口袋照护其幼崽等方法,给早产儿周围形成一个安静、舒适、温暖及富有安全感的环境,同时与父母之间进行皮肤接触,通过刺激早产儿皮肤感受器,不仅可促进早产儿胃肠系统发育及新陈代谢等,还可增强机体免疫系统[11]。发展性照顾模式是主要减少外界的不良刺激,同时给予各项机体支持,使早产儿在舒适的环境,取得生理与肢体运动之间的平衡,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12]。
本研究发现,在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智力发育指数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在干预15、30 d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早产儿实行袋鼠式照护联合发展性照顾模式,通过模拟宫内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刺激,通过与父母的皮肤接触,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提高早期智力和心理运动功能。且在护理过程中,可缓解早产儿因与父母分离所引发的皮肤饥渴症,通过抚触时的温柔对话,利于早产儿感知觉发育[13]。观察组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直接胆红素及总胆固醇指数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袋鼠式照护联合发展性照顾模式中俯卧体位不仅可预防胃食管反流,还利于降低体内对阻碍膈肌运动的压力,提高肺部通气量及血氧饱和度,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14]。且两组在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98.00%)较对照组(84.00%)高(P<0.05),表明袋鼠式照护联合发展性照顾模式,可缓解家属与新生儿之间的分离焦虑,密切亲子关系,还可加快产妇生产后的身体恢复进程,使其奶量摄入量和睡眠质量增加,促进其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将袋鼠式照护联合发展性照顾模式应用于早产儿,有助于早产儿脑部神经系统发育,提高智力发育、心理运动发育指数,改善生化水平及营养状况,提高家属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