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素喷洒十二指肠乳头联合吲哚美辛栓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安全性与有效性*
2022-06-29袁耀平殷慧刚
袁耀平 殷慧刚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为常见的手术方式,在胰腺疾病、胆道狭窄、胆总管结石等疾病的诊疗中均有应用,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1]。ERCP优势突出,但随着广泛应用,该术式并发症较多,如胆道出血、感染、术后胰腺炎等,尤其是术后胰腺炎严重者可致死,因此积极预防术后胰腺炎发生至关重要[2]。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主要原因为化学性及机械性损伤、十二指肠乳头痉挛等,上述因素激活胰酶及炎症,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3]。在十二指肠乳头部位喷洒肾上腺素利于收缩局部血管,减轻水肿,使胰管压力降低,以降低胰腺炎发生风险。吲哚美辛栓为常用的抗炎药,能够对环氧合酶进行抑制,使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从而控制炎症反应[4]。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肾上腺素喷洒十二指肠乳头联合吲哚美辛栓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安全性与有效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行ERCP术患者的110例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满足ERCP术指征;(2)首次采用本研究治疗方案;(3)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反应;(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伴有恶性肿瘤;(2)胰腺功能异常;(3)重要脏器功能不全;(4)伴有凝血障碍或胆道严重感染者;(5)伴有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将采用肾上腺素喷洒十二指肠乳头患者纳入A组(36例),将采用吲哚美辛栓患者纳入B组(35例),将两种方案联合治疗患者纳入C组(39例)。A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6~75 岁,平均(49.83±5.76)岁;体重 42~87 kg,平均(69.97±4.38)kg;病因:胆管狭窄3例,胆总管结石31例,化脓性胆管炎2例。B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7~76岁,平均(49.54±5.37)岁;体重43~86 kg,平均(69.71±4.54)kg; 病因:胆管狭窄3例,胆总管结石30例,化脓性胆管炎2例。C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6~77岁,平均(49.61±5.24)岁;体重42~85 kg,平均(69.54±4.62)kg;病因:胆管狭窄4例,胆总管结石32例,化脓性胆管炎3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18-A10)。
1.2 方法
A组采用肾上腺素喷洒十二指肠乳头治疗,B组采用吲哚美辛栓治疗,C组采用肾上腺素喷洒十二指肠乳头联合吲哚美辛栓治疗。各治疗方案具体步骤如下:三组患者均取左侧卧位,告知患者提前服用利多卡因胶浆,随后插入电子十二指肠镜(OLYMPUS TJ-F260),充分暴露十二指肠乳头及开口。A组十二指肠乳头充分暴露后将20 ml 0.01%肾上腺素(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685)喷洒至十二指肠乳头部,匀速喷洒15 s左右后开始插管。B组术前30 min使用100 mg吲哚美辛栓(成都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3668)十二指肠乳头充分暴露后即开始插管。C组术前30 min使用100 mg吲哚美辛栓(成都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3668),十二指肠乳头充分暴露后将20 ml 0.01%肾上腺素(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685)喷洒至十二指肠乳头部,匀速喷洒15 s左右后开始插管。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三组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炎发生情况。(1)血清淀粉酶:分别于术后 3、24 h 检测,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出血清检测淀粉酶,使用干式生化法检测,检测仪器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强生 Vitrs 250)。(2)记录三组术后 24 h 内胰腺炎发生情况,参考文献[5]《中国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治共识意见》诊断标准:术后出现腹痛;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术后24 h血淀粉酶升高超过正常值3倍。满足其中任意2个条件即可确诊。(3)比较三组术后24 h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厌食、腹泻、皮肤瘙痒、感染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清淀粉酶水平
C组术后3、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对比[IU/L,(±s)]
表1 三组血清淀粉酶水平对比[IU/L,(±s)]
组别 术后3 h 术后24 h A 组(n=36) 184.54±33.45 196.47±35.16 B 组(n=35) 220.39±41.21 315.51±40.38 C 组(n=39) 121.44±20.67 168.74±28.15 F值 88.974 185.306 P值 0.000 0.000
2.2 胰腺炎发生率
A组术后出现8例胰腺炎,发生率为22.22%(8/36);B组术后出现10例胰腺炎,发生率为28.57%(10/35);C组术后未发生胰腺炎;三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5,P=0.002)。
2.3 不良事件
C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例(%)]
3 讨论
ERCP为临床常用手术,治疗效果已获得临床认可,但近些年研究发现,该手术术后极易发生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等并发症,使得患者预后较差[6]。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主要机制与以下几方面有关:造影剂注入胰管引起压力损伤;电切时导致的热损伤;插管引发的机械性损伤;造影剂损伤胰腺;外源性感染等[7]。目前临床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以药物为主,药物预防具有使用方便、副作用小等优势,且应用范围广,通过阻断磷脂酶、脂肪酶激活、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胰腺液分泌,从而达到治疗效果,降低发生风险[8]。
临床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常用药物为肾上腺素、抑制胰酶分泌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硝酸甘油、抑制胰酶活性药物等,不同药物所取得的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肾上腺素能够促进微动脉收缩,十二指肠乳头使用后可使乳头水肿减轻,降低Oddi括约肌压力,从而降低术后胰腺炎发生[9]。吲哚美辛栓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镇痛效果极佳,利于缓解患者疼痛与肿胀,适用于多种疾病[10]。上述两种药物均有各自优势,但单一使用时效果均不理想,本研究将两种药物联用,结果显示,C组术后3、24 h血清淀粉酶水平均低于A、B组,C组胰腺炎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A、B组。由此可见,与单一方案治疗相比,ERCP术患者采用肾上腺素喷洒十二指肠乳头联合吲哚美辛栓预防胰腺炎发生的效果更佳,患者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更低,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患者预后更好。分析其原因,肾上腺素喷洒十二指肠乳头联合吲哚美辛栓能够起到协同作用,增强彼此药效,肾上腺素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轻局部水肿,使胰胆压力减轻;而吲哚美辛栓则能够抑制磷脂酶A2的激活,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作用,从而使胰腺炎发生风险降低[11]。两种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发挥药效,达到降低胰腺炎发生的目的,肾上腺素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局部给药副作用更小,药物直达病灶,适用人群更广,且价格相对低廉,适合基层医院使用[12]。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安全性、有效性均较高,临床实际应用时可优先选择,以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肾上腺素喷洒十二指肠乳头联合吲哚美辛栓能够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风险,使血清淀粉酶水平降低更明显,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联合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