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2022-06-29刘改玲刘畅申甜
刘改玲,刘畅,申甜
1.上海电力医院,上海 200050; 2.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 200062
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疼痛历经数秒或数分钟,呈现周期和间歇性发作,且多发于中老年人[1-2]。三叉神经痛病情难以根治,且容易复发,西医治疗此疾病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使用抗精神类药物和镇痛药物等缓解其疼痛感和改善神经,且抗精神类药物和镇痛药物使用过量后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内分泌紊乱等情况[3-4]。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偏头痛”“面痛”等范畴,与人体肝脏、经络有一定联系。临床治疗以疏通经络、调节五脏六腑为主。有研究显示[5-6],针刺疗法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以疏通经络和改善血脉,缓解三叉神经痛。笔者采用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上海电力医院收治的10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5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0~70(55.31±5.12)岁;病程8个月~6(3.17±0.34)年;中医证型:风寒偏盛证8例,风热偏盛证9例,瘀血阻络证8例,胃火上攻证9例,肝火上炎证9例,痰瘀阻络证7例。治疗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40~70(55.88±5.41)岁;病程8个月~6(3.22±0.32)年;中医证型:风寒偏盛证9例,风热偏盛证10例,瘀血阻络证9例,胃火上攻证9例,肝火上炎证10例,痰瘀阻络证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7]:临床表现为三叉神经区域内呈现短暂性、电击样剧烈疼痛。
1.2.2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诊断标准[8]。主症:患处呈现针刺样、刀割样疼痛,疼痛处固定;次症:心悸、面暗、舌紫、脉弦涩;符合全部主症、3种次症即可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1.3 病例纳入标准①年龄40~70岁;②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③患者各项资料明确、完整,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①患者无重大器官异常,如大脑、心脏、肾脏等;②经过手术或3个月内经过其他治疗的患者;③对本次所使用的药物过敏。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餐前服用卡马西平(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32021018),初始剂量为每次200 mg,每天3次,之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加减,每日不超过1.2 g。
1.5.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具体药物组成:天麻、栀子、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各9 g,川牛膝、钩藤各12 g,石决明18 g。柴胡3 g,川芎、桔梗各4 g,赤芍、枳壳、甘草各6 g,红花、当归、生地黄各9 g,桃仁12 g。每日1剂,若患者情况良好则每天服用1次或2 d服用1次,若患者症状严重则每天服用3次。针刺治疗:取合谷穴、太冲穴、内庭穴、四白穴、下关穴、地仓穴、攒竹穴,患者取仰卧位,对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之后选择无菌针,针刺深度0.5~1.5寸,用捻、转等手法令其得气,用平补平泻法施术1 min,后留针30 min,每天1次。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评分采用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进行评定,主症状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次症状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计0分、1分、2分、3分,分数越高表明临床症状越严重。
1.6.2 神经类物质水平取患者颈外侧静脉血 5 mL,离心后使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β-内咖肽(β-endorplhin,β-EP)、P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
1.7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未出现疼痛症状,疗效指数减少>95%;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未出现疼痛症状,疗效指数减少85%~94%;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出现轻微疼痛,疗效指数减少40%~84%;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或是改善不大,依旧出现较剧烈的疼痛症状,疗效指数减少<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n×100%
2 结果
2.1 两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有效率为94.54%,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昏痛、舌质瘀紫、畏寒怕冷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分)
2.3 两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类物质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CGRP、SP低于本组治疗前,β-EP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CGRP、SP低于对照组,β-E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类物质水平比较
2.4 两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疼痛,且呈现为无规律性骤发、骤停,说话、吃饭、喝水甚至轻微触碰脸颊和走路都有可能引起阵发性的剧烈疼痛[9-11]。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多由风寒热邪内侵、痰热瘀血、脏器热毒、内火旺盛所致,临证时多以解郁通络、止痛理气、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12-13]。
血府逐瘀汤由柴胡、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桃仁等组成[14]。方中柴胡解热镇痛;川芎活血行气;桔梗宣散肺气、清利咽喉、祛痰、镇咳;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枳壳理气宽中、化痰消积;甘草清热解毒、缓疾润肺作用;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当归补血益气、通肠润燥;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牛膝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天麻钩藤饮中天麻具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15];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16];桑寄生和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作用;黄芩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凉血安胎;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夜交藤、朱茯神镇静、催眠;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疏经通络之功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可起到静气凝神、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的功效,与药物合用可明显改善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程度[17-21]。苗灵娟等[22]研究发现,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改善患者脏器功能、补脾益气。齐明等[23]通过临床研究证实,针刺可以缓解三叉神经痛引发疼痛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CGRP、S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可改善患者神经类物质水平。其原因在于天麻钩藤饮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功效,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改善内分泌水平等。针刺穴位,可发挥调节营养、梳理气血、活血化瘀等作用,两种相辅相成,作用更佳[24-25]。
综上所述,天麻钩藤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类物质水平,且不良反应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