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域下壮锦文化发展与传承研究

2022-06-29纪潇宁王冲

旅游纵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潇宁 王冲

摘 要: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不断深入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壮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其发展与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在概述壮锦文化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壮锦发展现状为出发点,针对其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总结提出文旅融合视域下壮锦文化的发展趋势与对策。在文旅融合视域下,以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将壮锦和旅游行业相结合,在政府的扶持下,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新兴技术,促进壮锦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传承,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文化;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72061008);广西区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2018GXNSFAA294123);广西可信软件重点实验室基金研究成果(kx201923);2019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成果(C21YJM00SJ0S);2020年研究生创新项目研究成果(C21YJM00SJ0H、C21YJM00SJ07)。

2009年,原国家旅游局首次提出文旅融合的概念。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旅游部”,标志着我国文旅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文化赋能旅游产业,以旅游带动文化发展传承,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行业相结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播发展与传承。

壮锦是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1-2]。壮锦起源于宋代,近年来壮锦传统工艺不断推陈出新,走向世界。2019年,米兰时装设计师莫西受邀来到壮锦技艺工坊进行实地考察,壮锦逐步走进国际市场。但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并不乐观,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资源整合不到位、织锦传承人老龄化、传承方式原始、传播渠道单一、辐射面窄,都使其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危机。

(一)壮锦纹样特征

壮族人民传统手工织锦简称为壮锦,是壮族人民精彩的文化艺术创造之一[3]。壮族人民喜爱浓烈的色彩,而壮锦图案精巧、色彩艳丽,其主要染料也采自当地的野生植物和矿物质,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加入对应补色,形成鲜明对比,相互搭配,古艳深厚,华而不俗,丰富而统一。花纹多采用几何图形组合来表达动物、物体、故事情节等,其独特的织布技艺使得壮锦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传统的壮锦纹样包含花边纹、花纹、动物纹、文字纹等多种纹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壮锦纹样也在不断创新,这些图案可将其按照其构成的复杂程度基本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第一类是几何图案,主要表现在平纹上织二方或者四方连续的几何纹,单元图案按照骨骼重复排列,展现出强烈的韵律感与美感,较为常见的有菱形纹、方格纹、云雷纹等。

第二类是复合图形,一部分是以圆纹、三角纹、方纹为底纹,按照大小形状、正负方向等重复组合,较为常见的有菊花纹、石榴花纹、水仙花纹等;另一部分是按照纹样的骨骼框架,结合动物、植物、图腾等图案,在视觉上清晰、有序、松弛有度的壮锦纹样,较为常见的有凤纹、蟒龙纹、蝶纹等。

第三类是主题纹样,由定制主题而设计的纹样,依据创作者绘制的设计图所表达的形式美感进行织造,较为常见的主题有刘三姐与阿牛哥、香港回归、民族大团结等。

(二)壮锦工艺特征

壮锦的独特纹样与材料和织造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壮锦的织造材料也在不断变化,从农耕时代的麻线到宋朝的棉线,再到清朝的蚕丝,逐渐演变成了当今以棉纱为经线,以彩色丝线为纬线的手工织造材料[4]。在广西的忻城、宾阳、靖西等縣,主要的织造工具有环江织锦机、宾阳竹笼机、靖西织锦机,其中宾阳竹笼机分布较为广泛。壮锦在制造过程包括纺线、染色、上浆、绞线、卷纬线、牵经线、改造、织棉8个环节,十分复杂[5]。壮锦独特的织造技法,造就了壮锦正反双面的精美图案,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挑花结本法、三梭织法。

(三)壮锦文化内涵

壮锦文化内涵与壮族文化深层的崇拜、信仰、神话等息息相关,而纹样这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将动物、植物拟人化,作为保护神,求吉纳福,记录了历史上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对图腾的信仰和情感的寄托。纹样内容包含了自然景观、风俗习惯、民族风情等内容,不同的纹样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寓意,主要分为以下3种。

1.自然崇拜

在资料记载中不难发现,壮族祖先对于山川湖海、潮汐潮落、鸟兽虫鱼、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有着独特的理解方式,把这些自然现象当作一种神秘力量,对自然有崇拜之情。从很多壮锦纹样可以看出,壮族祖先都对自然景观进行了简化、提炼,如太阳花纹、云雷纹、水波纹等。

2.图腾信仰

壮族祖先认为万物有灵,身边的事物是保护自己的神明,某一种事物与本氏族关系极为紧密,可以佑护氏族繁荣,将它尊之为“图腾”,对之特别敬畏、信仰,定期举行一些复杂的祭拜仪式来表达对保护神的信奉敬仰之情,流传出很多关于图腾的神话故事。在旗帜、柱子、墙壁、衣物等处都会出现图腾,这些都体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3.祈吉纳福

壮锦纹样中蕴藏了许多壮族人民祈吉纳福的美好愿望,壮族人民将纹样织在壮锦上逐渐成为一种符号,通过符号来趋利避害、祈福消灾,是表达情感寄托、精神思想的媒介。这种符号多来自有寓意的动植物、谐音、文字,如双鹤同春纹代表壮族人民期盼松鹤延年、长命百岁的情感;“囍”字纹代表着婚姻美满,美好爱情的追求等。

(一)非遗壮锦资源整合不到位

1.分布广泛,联系不够紧密

壮锦宣传保护过于分散,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导致受众对于壮锦认知浅、渠道窄,在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中很难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在壮锦发源地宾阳、靖西和忻城都有壮锦文化的历史资源,除了织锦工艺,还存在民俗风情、礼仪活动等资源没有被整合。要突出每个地区不同的壮锦特色,恢复特色街区、村镇,打造特色文化场所,形成手工艺生产、产品售卖、文化内容展示、民情风俗体验的综合体。

2.文化场馆分散,展示不够系统

作为一个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服务的文化组织,博物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发展具有优越的条件和特殊的责任[2]。而壮锦文化没有形成独立的博物馆,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没有以壮锦文化为主题合理规划旅游资源。

(二)非遗壮锦自身生存环境比较脆弱

1.壮锦的社会功能发生改变,市场减小

随着工业的机械化发展,工业化制造与当代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传承。壮锦在传统社会中作为生活必需品,应用于多种生活场景。工业化广泛应用,质量好、产量高的织布出现,而手工织造的壮锦耗时、耗工、成本高,虽然其具有美观性、质量较好,但其功用已无法与新科技纺织品相比,只有作为艺术品、装饰品才能凸显其价值,难以吸引更多大众,难以适应时代发展,也难以打开壮锦的市场。

2.传承人缺失,缺少新生力量

从传统意义来讲,织锦是旧时妇女的主要生存技能,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织娘的需求量降低,仅仅依靠织造壮锦难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基础。从业者数量骤减,导致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缺失。而壮锦的传承方式依旧是口传身授,复杂枯燥的织造过程使得年轻一代人对壮锦望而却步,缺少新生力量的加入,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陷入危机。

3.传播范围较为局限,难以带动经济发展

仅依靠个别民间传承人来推动壮锦的发展与传承,效果并不明显。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冲击下,依旧依靠传统媒体宣传的壮锦,传播渠道、方式较为老旧,无法吸引除当地以外的群体,无法激发大众主动了解壮锦文化的欲望,壮锦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甚微。

(三)非遗壮锦在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展示形式缺乏创新。在旅游项目中,对壮锦只有简单的介绍,未能与新兴技术结合,缺少互动,难以激发游客主动获取壮锦文化内容的欲望。第二,传播渠道、方法缺乏创新,仅依靠博物馆、传承教育基地等场所发展和传播壮锦,宣传渠道相对单一,没有借助互联网、移动设备、融媒体等线上工具,导致壮锦文化的传播受限。另外,在文化传播场所开展的节日特色体验活动,大多针对线下人群,而忽略了线上对民俗风情感兴趣的人群,导致线上人群了解文化的机会较少。

(一)非遗壮锦的发展趋势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传承壮锦文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依托数字化技术、信息化网络平台,整合资源,融合多个行业,采用新兴技术,覆盖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传播壮锦文化势在必行。

1.技术赋能,活态传承

整合壮锦文化与当地旅游资源,增加以文化为主题的旅行项目,开展节庆活动、民俗活动等壮族特有的线下文化体验,使游客近距离了解到壮锦文化。利用新兴技术,以数字化的手段让壮锦活起来,运用全景、人工智能识别、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手段与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旅途中切实体会壮锦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尽可能地展现壮锦文化的真实全貌,实现活态传承。

2.渠道创新,多元发展

继续发挥传统媒体的辐射范围优势,利用文化纪录片、主题动画、非遗综艺等提高大众对壮锦的认知度。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特性,依托网络平台,以视频、互动游戏等形式向游客全方位展示壮锦文化,增加趣味性、互动体验,以多元化的展示形式增强文旅消费者的黏性,多角度、多渠道展示壮锦的文化魅力。

(二)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壮锦发展策略

1.政企共建推动文化发展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企业的助力。政府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文化行业的经济投入和扶持力度,在旅游淡季利用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线上宣传活动,在旅游旺季开展特色文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更多受众,从而促进壮锦文化的长效发展。寻求企业平台,建立一批以壮锦传承为主的开放性传承基地,使游客、当地学生、文化爱好者有更多机会深入地学习了解,进而有效扩大学习壮锦技艺人群,助力壮锦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2.整合壮锦旅游资源

在资源整合方面,可从多种角度出发,按照景区、文化场馆、民俗活动的内容,将壮锦分类整合。由于广西壮锦分布较为零散,因此可以从广西地理线路、博物馆、旅游目的地等方面进行线路规划。旅行中可与当地风俗文化结合,以壮锦纺织技艺为主,结合壮锦在民俗中的应用活动、当地的民俗风情等,合理利用空间分布优势,将壮锦项目融入旅行项目中。

3.利用新媒体特性加强传播

原有传播方式局限于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受众接收信息形式单一。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等形式下,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渠道,将新媒体传播优势与传统媒体结合,以多元化、科技化的形式展示文化内容。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性,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使大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进一步了解壮锦文化,促进壮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受众对壮锦文化的接受度。

4.重视民众的多角度参与和体验

要重视人文关怀和民俗礼仪的开发,借助旅游行业资源,将文化遗产的观光性、体验性更直观地表达出来。利用前沿数字科技手段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新起来”[6]。让游客在游览时,感受壮锦文化的魅力。要通过应用虚拟现实、全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尽可能地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观赏体验,在不改变壮锦技艺真实性的基础上,激发游客对壮锦文化的兴趣。

非遗壮锦面临的问题,也是许多手工技艺类非遗共同面临的问题。壮锦文化可以作为特有的旅游资源助力旅游行业发展,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给壮锦发展与传承带来新生机。在文化旅游的视域下,利用旅游文化资源,进一步发展、传承壮锦,需要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结合新兴技术、借助互联网新渠道、新方法,扩大文化辐射面积,增加大众了解壮锦文化的机会,促进壮锦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实现壮锦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1] 吴梦伟.文旅融合背景下国家非遗新余夏布绣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1-6.

[2] 贺剑武,高艳玲.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研究:以广西壮锦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0(3):147-151.

[3] 路琼.壮锦纹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6-7.

[4] 徐昕.壮族传统纺织工艺及其文化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6:5-9.

[5] 沈艷.浅谈壮锦的织造工艺与传承[J].棉纺织技术,2019(12):81-84.

[6] 左倩.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J].人民论坛,2020(19):138-139.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