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朝吴兴沈氏教育对学生德体两育的拓展

2022-06-28陈超陆孝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拓展

陈超 陆孝峰

内容摘要:六朝吴兴沈氏家风教育由尚武到崇文的转变,不仅是为了保持家族的长足发展与门楣的荣耀,而且是其内化的育人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张扬。尚武教育使沈氏具有优异的身体素质,立功显赫,显现着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崇文教育使得沈氏具有渊博的才智学识,名人备出,显现着儒学精神的高尚道德。沈氏家学至当代公学,这是深刻的嬗变。当代中小学的体育和德育层面有着诸多不尽人意,沈氏尚武到崇文的转变对当下“两育”有着积极作用,可以提供些许“旧识新意”,值得探索。

关键词:沈氏家族 独特教育 积极借鉴 “两育”拓展

从古至今,教育都是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六朝以来,江南地区的文化日趋兴盛,而六朝世家也是研究江南文化與教育思想的重要对象。六朝吴兴沈氏的家风与教育经历了尚武到崇文的转变,家风的适时转换使其在政权更迭中获得长足发展。“尚武”“崇文”两种家风虽代表不同的教育理念,但与当代教育仍有许多契合之处。当代教育强调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尽管与古代世家教育有着跨时空之差异,可世家文化教育理念对当代育人改革而言,亦有许多值得发掘弘扬之处。

一.沈氏育人与当代育人思想的关系

六朝特殊的时代性,使平民与寒士在教育上受到严重挤压。政权的频繁更迭,也使中央官学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文学与教育则主要为世家所垄断。吴兴沈氏作为吴兴土著文化家族,其两种教育理念都是为了保持家族的兴旺与门楣的荣耀;当代教育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吴兴沈氏和当代的育人观之间存在许多关联。

1.沈氏尚武与崇文的教育

魏晋以来,门阀士族成为权力与文教之中心,逊色于一流豪族的江左沈氏,为家族的昌盛与个体的辉煌,欲破此种不公而以武崛起,与东晋豪族对抗。参与王敦之乱的沈充,却将沈氏带入谷底。[1]六朝前期的沈氏地位尴尬,其以武“乱”,也只得以武“平”,沈充的言传身教由其子沈劲继承,家庭教育以习武、兵法以及战法为主。沈劲驰骋疆场,以性命之代价和品格之高洁挽回家族声誉。同时代的沈警,协助谢安赢得淝水之战,有功不就位,潇洒归隐,其文武兼备、具有名士之风。沈氏以“武教”兴家,从沈林子兄弟到沈庆之、沈攸之最为典型,不仅助刘裕开国,而且随刘宋征伐、战功赫赫,使沈氏从尴尬地位一跃而成为新兴世家门阀。

东晋末至萧齐前期,是吴兴沈氏“武教”的兴盛期,沈氏之“武教”并非凶蛮武力的传习,而是以习武的体育、兵法的智育为主。沈氏尚武,对于门阀大族而言,沈氏身体素质更为优异,因为沈氏之“武”具备很强的体育性,即身体素质教育,此体育性在沈氏驰骋疆场的骁勇中足以得见。沈氏“武教”传习的优异身体素质和自我内化的敢闯精神,实为当代学生所匮乏。

六朝前期,吴兴沈氏重武缺文,这不仅是家族缺憾,更使沈氏在文化地位上卑于江左世家。而德育的缺位,终致维持家族关系的纽带破裂,沈庆之死于同族后辈沈攸之之手,家族相残引人深思;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的新变成为沈氏延续家族门楣的一剂新方。自沈文季始,家族文化与教育则逐渐由武转文,前有以仁爱济人的沈道虔,一生都在践行友悌孝道的教育;后有沈麟士为沈氏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到“一代辞宗”沈约,其家族教育完成了完整的文武蜕变。

沈氏之文教尤其重儒,承载着儒家深厚的道德和文化教育,弥补了沈氏家族在品德与文化上的缺憾。六朝世家于当代教育而言,其家族内部类似于微型学校,而家风传承则体现了一个家族的教育偏向和价值追求,即便育人的方向和方式存在跨越时空的差异,但沈氏文武教育观中的新价值亟待当今教育改革者积极前来探索。

2.沈氏的“文武”教育与当代“完人”教育的联系与差异

党的十八大谈到,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着紧用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高素质新人才。中小学是育人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塑造场所,也是学生道德修养、知识积累、体育素质、审美价值、劳动素养形成的孵化室。因而,我国特别重视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对当代教育改革难题,国外无方,可立足“古方”,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五育并举之“完人”的基础上,深挖历史,对比古今,以探新意。

吴兴沈氏与当代教育跨时代、跨阶层,存在不同的认知、意识及价值结构,在教育探索的综合运用与实践中势必存在着差异与冲突,这是古今教育想要较好“揉合”的主要障碍。[2]在克服障碍的同时,还需要对古今教育的具体联系与差异有较清晰的认知,这种联系与差异主要体现在延续思想和教育方式上。

古今教育都有着延续成分。沈氏教育作为家族内化的“学校”教育,从“武”到“文”,从身体素质到文化道德的完善,催化了沈氏家族的内生动力,使得家族门楣能够适应时代而荣兴。国家要将教育办好,使教育兴盛势必要适应时代而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改革,这和吴兴沈氏的教育有着共同的“延续”成分,沈氏追寻个人通达、家族荣耀,当今教育追求家国延续与社会发展。

古代重德育,当代重应试。德育的核心成分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道德意识,以儒家为代表,德育被置于核心地位;中华以德育人,尤以注重道德的培育。汉有察举,察举制着重人之品性道德,六朝吴兴沈氏也多有沈警、沈道虔等为代表的高尚名士。放眼当代,应试教育与诸多社会问题桎梏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使许多学子虽然学识出色,但道德品性存有争议,成为“新时代的问题生”,出现如诚信缺失、文明礼仪缺失以及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不良道德问题。国家强调五育并举,但当今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唯智论等违背教育理念的现象,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德育不尽人意。这亟需在教育改革中对德育、体育的“两育”进一步拓展,才能如吴兴沈氏教育之变,于思、行、学、身培养学生的自我内化力,使个体获得全面发展。

沈氏的文武教育观与当代德育、体育的“两育”兼存差异性与联系性。吴兴沈氏作为六朝世家,在教育上拥有着充沛的资源和优越的地位,而沈氏“从武”与“从文”的教育之要都以维护封建皇权为基础来延续家族的血脉和门楣。与封建家庭教育相较,当代初等、中等教育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育人、育才之园圃,在教育资源上拥有着相对平衡的分布态势,教育目的是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基础上培养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人。时代价值与教育性质的不同,是古代世家和当代公学育人的根本区别,这也是古今教育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沈氏文武教育对当代“两育”拓展的启示

六朝世家教育存在许多封建文化糟粕,当代公学也有诸多争议,沈氏教育理论的翻古创新对当代“两育”有所启示,但要正确辨别其价值与不足,也要对等看待眼前的教育状况和现象。当代教育在体育和德育上的问题亟待解决,但所有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当理性分析。

1.沈氏之尚武对体育改革的拓展

沈氏之尚武,尚之以武、习之以兵书。习武之人身强体健,体育素质优良,六朝无完整的五育观,但体育无形地存在其中。沈氏之武,“武于闯”“武于拼”,沈戎只身降贼、沈劲洒血抗敌、沈林子兄弟亲骋沙场、沈庆之护国平乱,家族教育潜移默化的“闯劲”,促使武文化的传承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故有沈氏代代出公卿。若将沈氏之武的“闯劲”与主观内化的体育精神同当代公学的体育课程有机地结合,那么古旧陈文经过创新也能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开拓前沿。

在初、中等教育改革中,身体素质教育逐步得到贯彻与落实,但中小学体育课仍然处于边缘化发展阶段。这种边缘化发展在体育教学方法上由早年简单化、单一化的运动教育,拓展为生硬的活动组织与表层的热闹,而并未关注个体的身体与心理状况,也未曾广泛引起个体对标准体育课程的内在情感,个体缺乏主观性,致使体育教育变成了一种负担。[3]

此外,当代社会部分学生被赋予“丧气”一词,即以无追求、无理想、浑浑噩噩的颓废状态虚度光阴。吴兴沈氏在精神层面绝无“丧气”之态,六朝动乱,时代之残酷迫使其欲闯、敢闯、会闯,因为丧气就意味着衰亡,这即是沈氏教育的自我内化力。眼观当下,社会谐和、机遇良多,学生出现这种教育状态,理应深入发掘其中缘由,而不当以一词定性于人,当代教育者若能汲沈氏之内化力,并结以学生之身心特点循循善诱并给予其精神上的鼓励,发掘其人生价值与理想追求,这一点不仅需要教育者于课堂上潜移默化,更需在组织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闯劲。故而,六朝吴兴沈氏之“武教”中所存的自我内化力与闯劲值得经过时代的涤荡,与当代教育交织延展,培育个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理想。

沈氏之武能延续数代人,不仅受家族教育的影响,更与沈氏自身的内化动力密切相关;家门中尚武的人臣名将,将身体素质教育和敢闯精神自我内化,由传授教育向自我主动学习。沈氏较之六朝其他门阀,其身体素质极佳,如当代日本体育的成功改革,使日本的体育发展水平居于世界前茅。吴兴沈氏作为我国古代世家,家族成功的教育是延续门楣荣耀的重要拧绳,而沈氏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即沈氏族人强劲的自我内化力。于当代而言,六朝吴兴沈氏作为文化先祖,启示教育改革者应该审时度势,将这种自主内化力以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进行萃取,并恰当合理地与当代教育相融汇,才能发挥教育的新生动力、培育个体的自我内化力、使学生具有蓬勃朝气、具有社会责任与理想的“闯劲”、能与教师充分协调,以促身体素质之康健与精神理想之豁达。

2.沈氏之崇文对德育改革的启示

沈庆之死于非命,沈氏家族才逐渐意识到武教之纯粹已不适用于时代之巨变与家族的长兴,自沈戎以来,沈氏分支虽庞大、但血脉相连,同族之间只有同心携手才能够沈氏兴、代代出公卿,这也是沈氏由武转文发展文化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因。[4]

沈氏之变亦同样启迪当代教育者,须培养学子同心携手之价值观,即用社会主义团结精神催生学生的情感内生动力;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导下,发挥教育者与学子的共同作用,让学生在与他人的相处实践中通过内生动力化解自身的问题,即讓学生敢于发现自己的问题,敢于解决自己的问题。德育问题仍是当代教育之复杂难题,其不仅涉及受教育者个体,也涉及他人他物等诸多层面,譬如诚信问题、文明礼仪问题、青春期叛逆以及校园暴力。

长期存在的校园暴力近年来才渐被关注,其主要以暴力手段对其他学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或以言语辱骂造成对方精神上的伤害。六朝吴兴沈氏之内斗,正是由于沈氏德育之缺失而只顾钻营,而导致同族相残的悲剧。此后,沈氏在思想上积极濯洗,钻研儒经道义以补德育之缺憾。当代德育问题,同样须教育者深思,徒育智而轻育德,培育出有品德问题的知识分子非但不利于受教育者自身,更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沈氏道德之典范最早有沈道虔,其困不改节,归隐不就,沈道虔以友悌孝道训育沈氏后人及其他学子,他的宽容仁爱也广为人知。自沈文季以来,沈氏渐从武力门阀蜕变为儒学世家,此后的沈氏好学笃志、钻研儒经、内化自身,且将儒学之修养与家族门楣相饰,代代荣兴。沈氏家风成功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我内化的成功实践,围绕仁礼为中心研习儒学、发展德育,贯彻明礼义、敬父母、尊师长此类高尚之德行;即便沈氏之德放在当今,祛除封建残余,其思想也是璀璨光洁的。

眼观当代德育,教育者不能空口要求学生达到何种道德层面,毕竟初、中等教育阶段学子的心智尚未完熟;教育者于德育的方法上,应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引导、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将潜在的品性变为显性的德行,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育人主体性。 [5]沈氏德育之成功在于家族师长的榜样作用与言传身教,以及家族文化和道德修养上的集腋成裘;反观各类德育问题,教育者更当秉承仁爱思想,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改正。当代教育者当身体力行,充分做好人师表率,将国粹中的道德成分渗透入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化德育之培养为进取之内化,让当代学生向明德、明礼、有修养的新时代君子发展。

自六朝萧齐后,吴兴沈氏重视族人德智两育的培养,文武之变维护着家族门楣的长久兴旺。六朝吴兴沈氏启示当代教育者,知识的培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用“两育”来爱护学生,将精神动力通过质变升华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吴兴沈氏之文武教育观,其最重要的教育启示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内化力,其中“武教”之体育与闯劲,“文教”之德育与修养,“两育“中的积极成分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与成长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代存在的、因时代变迁而被抛弃的、合理的教育思想,倘若能通过萃取与创新,未必不能对当代教育改革进行拓展。当代中国的教育是将中国传统优秀教育思想与西方科学教育理论融合,并化之以新时代中国之特色的教育,对于沈氏教育观,应合理剔除其中的封建残余与落后思想,使之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探索中,或许可以从古代文化中获取更多的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1]王永平.东晋南朝吴兴沈氏之尚武及其地位的变迁[J].南都学坛,2005(05):23-28.

[2]桑新民.对“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1(06):159-166.

[3]蔡可伟.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127-128.

[4]周淑舫.六朝吴兴沈氏文化世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4:98-99.

[5]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01):48-52.

基金项目:湖州学院2021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六朝吴兴沈氏教育对中小学德体‘两育’拓展的研究”(项目编号2021CXCY79)

(作者单位:湖州学院人文学院文学系)

猜你喜欢

拓展
董榕及其剧作研究述论
灵活运用数学教材的几点思考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
装表接电实训课程教学中的素质与能力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