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策略

2022-06-28潘琦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潘琦

摘  要:产教融合是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理性阐释产教融合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宽泛性”、专业课程体系“静态性”、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性”以及专业学习方式“知识性”与房地产业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并以问题为导向,以产教融合理念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确立“三位一体”人才培育目标、建立“理实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多元立体”实践人才培育模式、形成“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等创新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2)02-0019-04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人才供求关系发生一些变化。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必须与市场保持一致,以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走向为指引,以产教融合理念为思想指导,对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创新。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在调动社会教学资源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立足产教融合思考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一)满足国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求

产教融合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服务市场的育人原则,最大化地满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求。一方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会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和优秀的人格品质、职业素养的培育,充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房地产行业转型过程中,行业领先企业对自身的组织架构会率先进行整合,以适应业务拓展,于是对人才提出“小而美”的要求,即从业者要有专业特长,而不是过去追求广度上的泛泛而谈。显然,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延伸,所培育的人才自然更具特色[1]。

(二)能够有效推进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理念在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融入,不仅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能够更有效地落实专业育人目标。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强调对学生专业广度的培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宽口径”,往往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道德品质的引导,而产教融合下的专业人才培育能够回归教育的本真。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科研创新发展。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房地产行业一直处于“黄金时代”,发展的热度使得整个产业呈现盲目粗放型增长状况。部分高校人才培育不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产教融合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一方面的缺陷,促进专业人才实践锻炼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发展。

(三)能够提升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养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产教融合理念并不是只专注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以行业和企业发展状况对原有理论教学体系进行梳理和优化,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对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产教融合理念要求高校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协同育人合作,不论是课内实践还是校外实习和实践锻炼等,都能够让学生在贴近岗位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而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化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化是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大助力。

二、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現实矛盾

经过多年的探索,不少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时至今日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矛盾。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宽泛性”与房地产企业用人精细化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在“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教学理念指导下,多数高校都确立了“宽口径”的人才培育模式,即最大化拓展专业路径并且建立系统化教学体系,侧重知识的普及,忽视企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多样化需求。显然,这样的人才培育模式较为粗放,无法实现人才培育精细化和专业化的目标[2]。另一方面,在历经多年的房地产行业发展红利期之后,当前房地产行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迎来了分工的日益细化以及行业经营理念的日益集约化和精细化。在此现实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对行业人才的需求出现了精细化、综合化和专业化的现实需求。高校“宽口径”培育模式成为人才输出和人才接收无法对接的制约性因素。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静态性”与房地产行业动态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许多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将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不同类型,且所有课程都会按照学期进行具体分配,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静态性”凸显,难以适应以“去库存”“田园综合体”为目标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新动态。一方面,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从宏观层面上看层次分明,但实际上,由于学期和学期之间往往间隔时间比较长或者部分专业课程内容繁杂而分配的学时无法满足,这样便造成一个学期学习过后学生容易出现知识断节的情况。加上较长的寒暑假时间,学生前一学期学习为下一学期学习作铺垫的作用明显会被削弱。另一方面,受到传统学习模式的影响,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致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且实践课程的教学往往按照理论在前、实践在后的顺序进行,这对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较为不利。学生的理论学习无法与实践真正结合在一起,理实转换能力不足。此外,专业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也缺乏应有重视。

(三)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与房地产行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

目前,部分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确定或多或少呈现出“单一性”,这与房地产行业多元化转型发展的趋势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3]。一方面,不论是应用型高校还是普通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确定看似非常统一,实则较为模糊,甚至有一些高校只是为了提升院校自身的就业率而开设此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确定盲目跟风,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房地产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要求为基本遵循。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备受关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一度成为热门专业。但是部分高校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设置以其他重点院校或者建筑类高校为参照,并没有考虑房地产行业以及高校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缺乏与企业对接的人才培育目标。房地产行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性,但整体上看,多数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单一化、趋同化。

(四)专业学习模式的“知识性”与房地产行业实践化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课程讲授理论性突出,实践性不足。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课程学习涉及建筑工程、经营管理以及房地产评估等方面的很多知识,这些内容都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受传统知识性传递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影响,部分教师将课程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课程讲授方式刻板,实效性弱。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建筑行业联系密切,但许多课程内容的理论难度较大。虽然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配套了3D图片等信息媒介,但总体上看,教师依然以课程讲授为主,这样的刻板教学容易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感觉乏味,不仅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而且容易对课堂教学产生抵触和厌烦情绪。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培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策略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在历经快速发展期后迎来了结构转型和层次升级的关键节点,行业在变革中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理应契合市场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树立产教融合理念,确立“三位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是目标定位。高校应高度关注市场的现实变化,关注房地产行业发展情况,对专业人才培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改变过去以知识传递为主的育人目标,将知识结构完整、业务能力全面、工作作风严谨、身心发展健康以及综合素养较高作为专业综合育人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其次是服务面向定位。房地产行业涉及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在经济新常态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房地产行业发展呈现市场饱和趋势,许多企业为了实现长远发展对自身的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对于项目策划、项目开发以及营销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升。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此为方向,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充分调动校内外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使得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够与企业发展紧密对接。最后是专业特色定位。不同院校的办学定位有一定的差异。房地产企业在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发展侧重点,比如在旅游业强盛的地区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火热,气候适宜且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养老业发展快速等。高校设置专业目标时必须考虑这一点,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更多适应旅游休闲地产发展需求的经营管理人才 [4]。

(二)拓宽产教融合视野,建立健全“理实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学科专业知识课程体系。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发展趋势和实际需求为参考,以提升学生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储备为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得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发展形成紧密对接关系。为此,高校可以从经济管理类必修课程、特色课程、选修课程这三大方面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其次,构建实践能力课程体系。高校应以校企协同育人为方向,联合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共同制定较为完善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且在课程体系的推行中重视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价等环节。实践能力课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实践课程,另一类则是社会实践课程。其中,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项目设计、房地产评估以及房地产运营管理实务等,这些课程的讲授必须突出实践性;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企业专业实习和就业培训以及毕业论文写作。最后,构建人文素养课程体系。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之外,人文素养对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同样很重要。房地产行业人员要接触不同的人,在工作中会遇到考验职业者人文素养的情况。高校应设置人文素养课程体系,让学生学习政治学、历史、法学等与房地产行业发展相关的知识,以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将宽容、积极、独立、变通等精神素养锻炼贯穿其中。

(三)确立产教融合思路,创新“多元立体”的实践育人模式

首先,探索“双证融通”培育模式。高校应注意到,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在执业证书方面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只有考取相关证书并注册后才能从业。高校应积极探索“双证融通”,要求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同时考取职业证书,如房地产策划师、房地产估价师以及房地产分析师等。为此,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模块建设或者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等不同方式为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指导。其次,推进“双驱动”培育模式。高校应继续推行“双引擎—两轮驱动”教学模式,以专业理论教学和基地实习锻炼为抓手,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持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同时,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扶持,激活社会资源向高校的流动,搭建更多专业化平台。当然,高校应该邀请更多优秀的专业经纪人、优秀青年企业家以及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工作者,尤其是优秀的行业校友向在校大学生分享他们对行业发展、市场动态的独到见解和实践经验[5]。最后,尝试“3+X”培育模式。高校应针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尝试建立“3+X”育人模式,即将本专业学习从宏观层面上分为专业行业认知及通识教育习得、专业知识接触和职业能力培养、毕业实习和论文写作三个阶段,接着按照具体就业岗位的差异细化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并根据不同学习方向设置不同教学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成长为现代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四)寻求产教融合驱动,逐步形成“灵活多样”的专业课堂教学方式

首先,融入视频教学法。专业教师应发挥网络教学中视频教学的特别优势,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入视频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结合立体建筑实体图掌握专业知识或者通过视频教学学习更多成功案例,了解不同建筑的设计魅力。例如,在讲解园林设计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后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感受园林建筑的魅力。当然,在视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提问环节的设计与运用。其次,引入知识竞赛法。现在,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现代管理专业化发展进程日益加快,房地产开发和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也日趋宽泛。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房地产从业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入知识竞赛的方式,提供学习主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要求其在课下自行收集相关资料,之后再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且将报告成绩作为学生平时学习成效的重要参考,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最后,创新案例教学法。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从大类上讲属于管理类学科,对于学生的管理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当前,房地产行业不断深化改革,现实情况非常复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法经过加工创新引入课程教学中,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以及预设案例编写等方式让大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深入思考,这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结语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是近几年来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新定位。国家为稳定住房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指导政策,房地产行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应该随着市场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产教融合”理念引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创新高校育人策略,培育出更多行业专业人才,助力中国房地产行业实现转型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文斌,刘选,苏孜,等.“产学研用”理念下房地产专业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探索:以兰州财经大学为例[J].甘肃高师学报,2020(2):95-98.

[2]宋春兰.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23- 127.

[3]黄英,宋春兰.转型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23-227.

[4]吕剑亮.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4-46.

[5]陈剑.基于导师制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6-8.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