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农村特色产品品牌的建设

2022-06-28潘鸿飞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品牌建设

潘鸿飞

摘  要: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建设安徽农村特色产品品牌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我省农产品的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现实需求。针对安徽农村特色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消费市场,促进安徽农村特色产品品牌建设。

关键词:农村特色产品;品牌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4437(2022)02-0089-04

一、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建设安徽农村特色产品品牌的意义

(一)政策角度分析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等农业品牌创建,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农产品展销展示平台,促进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发展和相关配套服务融合发展,发展精而美的特色乡村经济。”“加强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地区的深层合作,加强徐州、衢州、安庆、阜阳等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探索共建合作园区等合作模式,共同拓展发展空间。”[1] 为深入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20年4月出台《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3],就我省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工作提出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措施。建设安徽农村特色产品品牌,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必然要求。

(二)农业发展必要性分析

就农业发展的规律而言,发展农村特色产品品牌是推动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从农业产业历史进程看,发展农业品牌有助于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从农业发展趋势看,农产品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农业产业自身优势看,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市场化和资本化,提升农产品产供销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从我省的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看,发展农村特色产品品牌有利于加快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实现区域优质农业产品互联互通。

(三)区位优势分析

因地制宜开发我省农村特色产品品牌,推动长三角经济协调发展,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与长三角地缘相近、习俗相通、市场相连,相似的生活基因与长三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村产业与长三角消费市场可实现无缝对接。从产业布局优势看,对接长三角消费市场,有利于发挥我省各区域产业优势,通过与长三角合作共建,提升我省参与长三角合作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我省农产品的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及在长三角经济带发展格局中的区位作用,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探索新模式,为区域产业布局提供新路径。

二、影响安徽农村特色产品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顶层规划

政府规划缺位,职能部门管理缺失,产业发展政策和品牌建设规划有待完善,造成产业合力较弱,品牌开发主体单一化、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品牌创新动力不足。同时相关利益体之间的责、权、利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在品牌开发过程中,农村产业和产区各自为战、恶性竞争,以压低价格,增加销售量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导致整个产业始终处于高产量、低效益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产业发展与品牌开拓方面缺乏联动和激励机制。产业发展需要政策引领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品牌创新需要科技带动和专业技术人才助力,以及资金、信息、市场等全方位的服务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但在实践中,过去我省一些地方农村产业依靠一己之力开发、创新品牌,实力有限。加上资金注入渠道单一,农村企业和农户难以取得金融支持和保障,导致品牌建设进展缓慢,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难以转换为优质经济效益,阻碍了农村产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品牌战略定位不准。由于对本地农村资源禀赋调研不够深入,盲目照搬其他地方的产业模式,虽然可操作性强,但是缺乏自己的思路与对策,产业发展的实效性不高。同时模仿发展带来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思路趋同,造成特色品牌缺乏独特性,产品同质化严重,优势农产品未能发挥其经济效益,影响了区域特色和公用品牌的形成。

品牌准入标准有待细化,监管体系有待规范。由于品牌评价标准和质量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市场执法和监管的可操作性差,品牌保护措施力度较弱,导致市场出现近似品牌、近似标识、近似包装等仿冒品牌乱象,消费者难辨真假,农产品品牌在消费者中公信力不足。

(二)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缺乏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示范和引领。规模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管理、人才、技术、销售、融资优势,是农村产业在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的。因此嫁接长三角规模企业和引入龙头企业,推动农村产业建设和品牌创新,为农村品牌创新竖旗子、立标杆,解决农村产业经营思想、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问题的同时,通过规模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解决当下农村产业发展缓慢、业务拓展能力较弱、融资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助力农村产业与现代乡村企业同步发展。

组织方式落后,互惠机制难以形成。传统农业产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方式单一、质量参差不齐,产品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质量标准,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同时乡村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条件欠缺,松散的个体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体制,造成销售方式落后,销售渠道单一,企业与农户之间、农户与产业之间无法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品牌积聚力。71AEF9E6-8D57-4FA1-A93E-04A543F54491

产业链有待完善。农村产业仍然停留在低水平的初级阶段,产业规模偏小、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品种类单一、包装简陋、加工工艺粗糙、保鲜储藏运输等链条服务能力不足,使得产品以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形式就地出售,附加值不高,农村产业品牌建设始终处于小规模、低利润状态,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竞争优势,无法与当下社会发展需求接轨,制约了农业标准化发展。

溯源体系有待健全,品牌乱象有待整合。企业重注册、轻开发培育,一品多牌、多牌一品现象严重,加上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盲目跟风、蹭热度,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失去延伸发展的空间,有口碑无名牌的现象比较凸显,品牌的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严重影响了品牌的形成。

三、长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推进安徽农村特色产品品牌建设的路径与措施

(一)宏观层面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农村特色产品品牌建设,需要政府对品牌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品牌产业布局,做到全省上下联动,布局统一,目标一致,避免产品盲目和雷同发展。

(2)强化组织保障和督促落实。发挥组织保障作用,明确责任,完善服务工作机制。建立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的高效工作机制。利用安徽区域农产优势和特色,推动落实一批农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品牌,作为示范、引领工程。同时优先遴选一批具有流传历史并且有一定知名度的传统产业品牌,作为样板工程,优化布局,优先发展,重点突破。

(3)加强资金扶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扩大高标准农田和绿色农产基地的建设,保障重点农业品牌的资金使用。对绿色生态农产品和品牌为导向的农业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农机购置、技术改造,实行资金倾斜和优惠政策。在品牌创建初期,实施补贴政策和资金优先使用策略。创新投融资新模式,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融资难问题。通过专项债券和社会资本合作经营等多元投入模式,吸引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品牌建设。

(4)促进科研带动。制定科技研发分配方案,对接长三角人才、技术、信息等先进要素,促进区域人才流动和科研资源共享。与长三角科研院所联合,与规模企业联手, 开展重点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利用科技助推农业产业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村产业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推动农产品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2.发挥专业人才和智库优势

建立由各层次专业人才参与的农产品牌研究智库,发挥专业人才技术优势,对品牌培育发展进行全周期跟踪指导,助推我省农产品牌可持续发展。

(1)成立专家委员会,接受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委托,对品牌建设提供战略咨询服务及评议论证。参与品牌产业政策制定、规划等,对品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为品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2)成立专业委员会,定期开展研讨会,研讨农村特色产品品牌的发展趋势与热点难题,分析安全风险,控制质量,提出安全管控技术对策,针对农村特色产品品牌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焦点、热点、难点、堵点等问题,出思路、出方案、出对策、出建议。

(3)成立行业委员会,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引导、监督、沟通、协调和服务作用。定期组织从业者,围绕着做大做强品牌主题,深入交流,解决他们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

(4)成立科技委员会,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和农产品产业制高点,整合区域科技研发力量,联合区域大学和科研院所,以及农业科研专家及专业骨干,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粗放、落后生产方式,促进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

(二)中观层面

1.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1)共建绿色生产基地。全面落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相关政策,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利用长三角区域的技术、人才和大企业优势,推动农业标准化种养基地建设,推进绿色有机的生产方式,扩大绿色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种养基地面积,高质量建设一批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对接长三角消费市场,共建共享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行品牌农业互认机制,构建立体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促进安徽农产品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

(2)共建产业基地。构建合作机制,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利用安徽临近长三角区位、交通和农业产业优势,规划建设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工集聚区、物流供应等基础设施基地。积极引进长三角优质大型企业和规模集团来皖投资兴业,联合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加工基地建设,共建全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区,高起点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物流平台、批发市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集散中心等。

(3)共建一体化现代农业。加快农村产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引进现代农业管理和经营方式,推动安徽农业加工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完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功能,发展种、养、加、销一体,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管理,把单一的农业发展成产业链、产业网,解决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产品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1)深化品牌文化研究。立足地方资源禀赋,以培育区域公用产品品牌为主体,结合本区域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产品,挖掘农产品的核心文化内涵和价值,利用文化创新培育品牌,打造和遴选一批区域特色文化明显、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和社会知名品牌产品,重塑安徽农产品牌文化形象。

(2)完善农产品检测质量和品牌质量认定标准,制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价办法和审核程序。量化指标与评价体系,客观、准确、公正评估出消费者口碑好、满意度高、经济效益好、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好产品,作为旗舰品牌,打造具有区域农产品牌影响力、耳熟能详的安徽优质品牌。71AEF9E6-8D57-4FA1-A93E-04A543F54491

(3)采取溯源机制,强化品牌监管和保护,营造有利于品牌培育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依据相关制度、法规制定农产品牌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对农产品牌生产经营主体单位,实行溯源管理,从产地环境、生长过程、加工生产、包装物流等环节溯源管理,形成农产品牌品从土壤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优化品牌目录。打造特色区域公用品牌,以农产品品牌目录为引导,制定相关准入和退出标准,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保护监管等措施。对照品牌目录,遴选出市场竞争力强、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的区域公用品牌,在资金、技术和科研方面给予扶持的同时,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化发展,确保特色农产品唯一性和地域性。

(三)微观层面

第一,利用长三角的信息优势,加大农产品的销售招商力度,建立市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商定合作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联合开展推介活动,充分利用长三角各类展会、交易会、博览会和信息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组建以长三角消费市场为主体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平台。促进产品销售流通,提升安徽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二,利用安徽临近长三角消费市场的优势,扩大产销对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主动对接长三角食品工业产业链,推进专用小麦、优质水稻精深加工,生产专用粉、生态大米、杂粮等主食产品,提高我省主要粮食作物销售附加值。在畜禽、水产养殖地区,发展订单和定制农业,大力推进熟食加工。在蔬菜瓜果產地,大力发展净菜配送、罐装食品,持续提升我市名优农产品在长三角市场份额。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对长三角地区饮食习惯进行市场分析与研判,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丰富产品类型,提升服务质量。主动适应市场新需求新变化,通过跟踪问卷,市场调研等形式,确定产品研发方向,拓展营销范围和领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利用信息资源优势,打造鲜活农产品直销连锁配送,发展末端直销走进餐饮市场、社区和餐桌,最大限度实现品牌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加快有机肥替代步伐,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土壤肥力、环境污染、溯源管理与检验,推进生物有机肥料生产。支持无公害、有机、生态等农业基地建设,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新型生物农药,提高生物农药使用覆盖面。利用绿色防控技术严控病虫草害的发生,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生物有机肥等,提高绿色农业种植,严控农兽药残留。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9-12-01)[2022-03-02].http://www.gov.cn/zhengce/2019-12/01/content_5457442.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20-05-14)

[2022-03-02].https://www.ah.gov.cn/public/1681/8316751.html.71AEF9E6-8D57-4FA1-A93E-04A543F54491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品牌建设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市城市候机楼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长三角一体化:省界毗邻基层政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关于长三角地区吸引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研究
提升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营销策略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