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教改分析

2022-06-26戴环宇罗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戴环宇 罗琳

[摘 要] 高职大学语文不仅肩负文化传承、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使命,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它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既推动了本学科的改革,也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方向和新引导。语文教师要不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搭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发挥课程主导、思政共育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积极向上、一身正气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课程思政;高职大学语文;思政结合

高职大学语文立足课堂,以教材为基础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堤坝,使其在潜移默化中确立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观,为其成长与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通过不断改革创新,立体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为大学生学习与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打造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奠定基础。因此,高职教师积极探寻“课程思政”融合策略,完善语文教学内涵,不仅对促进教学改革影响巨大,而且对提升语文思政教育质量也大有裨益。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意义和可行性

(一)有利于促进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创新融合,强化文化相通性

高职大学语文具有良好的人文感染力,实用性较强,其与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不仅能提升大学生文字应用和表达的能力,还能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品德,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正能量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为其未来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重要指引。同时,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同属于人文教育,两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相通性。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课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推动该学科课程教改也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两者的有效融合更能体现教改理念,实现学生知识文化与精神需求的统一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奠定强有力的文化、思想基础。

(二)有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塑造正确三观,树立崇高理想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强化学生的思想信仰,还能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优秀人物的智慧,继而冲击学生的心灵,使其受到正面引导和感染,最终为其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健全人格、拥有正能量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大学教育离不开人生理想的教育与引领,大学语文教材不仅内容丰富且注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并以此为参考树立崇高的理想,奠定人生发展根基。

(三)有利于落实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符合教改需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问题,它不仅指引教育院校为此奋斗发展,更为课堂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大学语文积极融合“课程思政”,不仅是为了发挥其思政教育阵地的作用,更是为了承担起育人的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一种积极、优秀的理念与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书写感悟锻炼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家国情怀,铸造人文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校本课程,突出大学语文的思政特色

大学语文是最能直接反映思政教育价值的良好载体,拥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教育优势。高职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创设校本课程,以“课程思政”为目标,搭建大小思政格局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探索语文课程改革措施,以完善、先进的教学设计来实现两者的同向同行,为大学生的发展构建引领其人生航向的灯塔。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教师要注重内容的分类和梳理,要针对学生的职业需求和文化层次量身定做教材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在教材的装帧设计方面,也要注意凸显人文性,并和思政教育融合。要打破学生以往的写作思维,以全新的、多元的应用文写作、表达手段来完成对优秀作品的赏评,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开始从人文素养向思政建设方面发展,推动其积极探索、踊跃参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每一个学生心中都烙下深刻的印记。

(二)丰富创新教改手段,为“课程思政”落地打好基础

融合“课程思政”,高职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探索语文与德育、职业教育的融合点,结合学生学情与需求,为“课程思政”打造良好的土壤和路径。其次,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以及民族家国情怀,要让学生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使其在情感交流、思维交互中主动探索作品背后的意义,学习作者的写作技能和情感表达,为自己写应用文打好基础。教师还要找准教材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以爱岗敬业、拼搏奋斗来渲染学生的情感底色,以服务奉献、自强不息来为学生搭建坚实的精神堤坝,以多元的课程教学方式来奠定学生的家国情怀,丰富其情感世界,提高其对职业生涯的感悟,增强道德教育价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教学软件来为学生开展智能化、数字化语文课堂,不仅能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巧妙地融为一体,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效果,同时还能利用网絡拓展教学资源,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资料、更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完成对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合与贯穿,为新时代高职大学语文教改创造有利条件。

(三)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为“课程思政”提供师资支持

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中,不仅需要关注教学效果,更要关注德育效果,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能力,消除思想误区和片面性,理智、理性对待,以“乐教”的心态助力思政教育,以多元的手段丰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真正收到“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才能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发展,展现思政教育的价值,构建拥有思政格局的大学语文课堂。高职大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优化、完善校本教材,要懂得取舍,以适合学生的教材来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思政内容,继而提高学生对教材人文性、职业性的理解,增强其应用文写作能力,强化思政育人效果。

(四)发挥“三课”作用,全方位深化“课程思政”

课堂是融合“课程思政”、实现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节奏,高效完成思政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专题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分享等方式来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荣辱观、处世观以及人生价值观等,以此来实现德育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互动学习,实现内容传授、思想传递,完成教育任务。这期间,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时代感和科技感,为学生创建活跃的教学氛围,打造高效课堂。

社会实践活动是“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第二课堂,它不仅能有效延伸课堂教学,还能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最终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意识。

第三课堂是新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学习课堂,它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更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对高职大学语文传递知识、引领价值有积极作用。利用第三课堂能有效发展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激发,教学质量也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侯计先.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1,7(13):193-196.

[2]杨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技资讯,2021,19(3):130-132.

[3]李湄红,宋国琴.高职专科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思考[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0,33(4):303-304.

[4]傅瑶,林赛.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3):91-93.

[作者简介]戴环宇(1988—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与应用文写作;罗琳(1993—    ),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