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共育

2022-06-26黎嘉欣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双减政策

[摘 要] “双减”政策提出要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家校协同共育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动机不一致、关系不平衡、机制不完善,影响着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应通过“明确功能,清楚价值;平等尊重,相互配合;学校为主,家社为辅”等优化策略,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有力支持。

[关键词] “双减”政策;家校合作;协同共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条件,家长的言行、家庭环境、家风、家庭关系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形成的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都会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备条件,系统、专业的学校教育会帮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质的提升,同时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统筹协调校内外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保障,如少年宫、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可以帮助学校开展实践化教育,校外培训机构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社会教育资源也能够辅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顺利开展。因此,家校社协同共育对于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问题分析

(一)家校社协同共育动机不一致

“双减”政策实施的部分原因就是学生承担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压力,这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各自的作用,但教育动机却不一致。三方教育并不协同,甚至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朝着不同方向发力,孩子的生活、学习被三者拉扯,长期感到焦虑和压抑。家长为了让孩子成才,采取极端化教育,要求孩子尽早识字算数,考试要极力取得高分,发掘众多的兴趣特长;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获得名誉,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节奏,挤占体育活动时间,频繁安排考试,布置大量课后作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则以营利为目的,趁着小学“三点半”现象,借助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让家长陷入焦虑恐慌的情绪中,然后为孩子报上尽可能多的补习班。家庭、学校、社会都以自己的目的和方式来教育孩子,却让他们苦不堪言,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甚至身体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社协同共育关系不平衡

“双减”政策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家校育人的职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和家长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且这两种责任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推诿的。近年来,我们一直强调家校合作,但家庭、学校的边界与定位的模糊让家校关系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社会教育也常常被忽略。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会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极度不信任学校教育,也会导致家校矛盾。社会教育的配角地位,使得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常常被忽视,大多数都只看重资金、场地的支持。

(三)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不完善

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不够完善,社会培训机构野蛮生长,教育资源利用不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机制也存在问题。在“双减”政策发布前,学校未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在学校,将孩子的一切都交给教师管理,或者将孩子的教育寄托于校外培训机构。甚至在“双减”政策发布后,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也未得到完善,部分家长因为校外培训机构的整治,一直为孩子以后的升学及发展方向感到迷惘、焦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合育人也存在困难:社会教育资源利用率不够,学校周边的社区,当地的博物馆、少年宫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都缺乏与学校教育资源的联动,大部分学生仍然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无法拓宽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能力。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共育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共育理念,提升共育认识

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家庭、学校、社会需要深化协同共育的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家校合作的初衷是希望家长在协助学校的过程中理解学校的难处,学校给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达成子女教养的共识,让家庭更信任学校,达到双赢。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也是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改善条件,调节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所需的资源。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培养学生。“双减”政策的实施需要家长更新育人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孩子合理利用时间。社会教育的形式更灵活多样,相较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来说,有更多的活动方式和更广的选择余地,同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我们也要清楚家校社教育的价值意义,让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协同发力,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学校教育极为重要。学校是一个初级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要学习必备的社会技能。此外,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系统和专业,但对孩子性格特点、行为习惯、三观塑造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所替代不了的。社会教育虽然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功能和地位也偏向于辅助和配角,但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社会教育越发不可替代。

(二)强化学校主体,增强家庭、社会支持

虽然我们主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样重要,但在互相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我们也需要明确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引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让家庭教育更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统筹协调校内外教育的重要作用,能规划学生的校外社会实践,引进线上、线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利用社会教育。[1]当然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促进,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能够给予学校教育一定的支持,消除不良影响。家长的熏陶可以让孩子的兴趣更浓,教师也可以鼓励家长带着孩子参加校外教育活动,帮助孩子将兴趣发展成特长,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培养才能、增长智慧。

(三)构建沟通机制,实现协同育人

“双减”政策希望将立德树人目标落到实处,且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虽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功能定位不同,培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最后成效也不同,但都占据着孩子的整个生活空间和时间,且各有所长,因此三方教育都至关重要,不可替代。国外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就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机配合。我们需要构建家校社沟通机制,完善沟通渠道,争取形成一个紧密联系、长期配合的家校社沟通合作育人体系。在发展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中,最大的难点是各方既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职责,又要淡化各自的身份等级。[2] 家校社协同育人,应当注意要以平等尊重为基础,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双减”政策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断加强三者的联系,保持教育动机一致,努力形成减负共识,为孩子能健康成长、快乐学习而共同努力。公众开始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学科学习可以放心交给学校,但孩子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则需要在家长关注中培养,家长也要指导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制订科学的学习生活计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社会教育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也要合理利用,配合学校教育的开展。如果课后服务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就可以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服务。教育部门也要联合各部门配合开展家校合作,推动社区与家庭教育的合作。

“双减”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将会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常态。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合力共育,建立健全家校社协调育人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施久铭,董筱婷,魏倩,等.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J].人民教育,2021(6):36-39.

[2]储朝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21(8):33-36.

[作者简介]黎嘉欣(1998—    ),女,重庆铜梁人,重庆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