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发展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个性发展创新研究*

2022-06-25王旭喻华兵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7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王旭 喻华兵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才培养形式也在不断改变。在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中,需要积极协同创新发展,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策略。为适应目前的企业发展需求,进行基于协同创新发展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个性发展创新策略研究,明确协同创新的背景,分析人才个性发展现状,针对现状阐述基于协同创新发展的人才个性发展创新策略,以期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协同创新;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人才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7-0111-04

0  引言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发展战略也在逐渐变化,目前以人才创新发展战略为主。但在创新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人才创新发展的战略还不够完善,企业目前创新型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创新型人才的短缺不仅会影响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还会降低企业的活力,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本文研究本硕博一体化现状下的人才个性发展创新策略。

1  协同创新背景分析

协同创新是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1],将其应用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中,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规划。在本硕博一体化大背景下[2],积极应用协同发展理念对促进人才培养进步有重要价值[3]。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发展有两个不同的种类[4],一种是科技人才发展,另一种是外部产业发展,研究两者的不同可知,两者促进人才发展的方向存在差异[5],因此,其管理机制也不完全相同。

外部产业人才创新发展主要与人才发展运行的机制有关[6],主要注重技术对人才发展的重要价值。除此之外,外部产业创新发展必须实现全部协同[7],与外界一切因素都要适应。目前,由于大环境的变化,我国的协同创新发展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积极进行后续研究,为人才培养作贡献。

总体来说,目前协同创新制度是以企业发展为主要支柱,与实际人才产出情况、人才成本等信息相融合建立的,对保证人才创新化发展,实现人才创新进步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协同创新还可以突破创新的主体,释放人才活力,积极管理人才,促进人才的科技化创新发展。

2  本硕博一体化人才个性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对人才培养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体系的完整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状态。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阐述了我国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强烈需求,需要积极培养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目前,我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发展仍然存在某些严重问题。

首先,一些本硕博院校缺乏正确的办学定位,盲目跟从其他院校,导致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也较差。

其次,一些院校在不断地扩招中忽略了办学思想,缺乏正确的办学定位,导致培养的学生批量化特色严重,缺乏创新意识,无法形成自身优势。

再次,目前的校企合作存在不平衡发展问题,高校聘请的企业专业人员传授的知识过于笼统,缺乏实践带来的新意,导致培养效果较差。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确保校企合作的质量,促进协作的发展。

最后,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发展过程中存在部分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各个高校的教师素质良莠不齐,部分高校的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学生的发展受阻。

3  基于协同创新发展的人才个性发展创新策略

3.1  坚持协同创新理念

在人才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协同创新理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各高校需要进行特色化创新,建立一体化合作模式促进人才协同发展。人才培养在各高校均占据重要地位,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培养,才能实现人才的全面创新进步。事实上,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合作创新不仅是高校的要求,也是全社会的要求。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包括非创新学科在内,本质上是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筛选优质人才,促进产学合作与实践相结合,积极进行结合式教育。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创造与知识密不可分,积极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受国家投入有限、高校实力差距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制约,因此,协同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而明智的选择,但目前高校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视协同创新的教育功能。与技能培养和绩效转化的协同创新相比,人才教育的协同创新涉及范围更广、形式更复杂、成果更显著。科技发展的协同创新多以项目为导向,联合相关学校、事业单位进行创新,因此可以坚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创新人才与企业的契合度,在政策上保障人才发展。

3.2  主动加入其他创新主体

由于担心技术保密问题和生产安全问题,企业在校企合作时不会让学生真正从事企业的开发和生产活动,这也会制约人才的实践能力,对人才的创新发展十分不利,因此,高校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学生加入其他创新主体。即使在理念相对先进、创新创业相对活跃的珠三角地区,学生教育环节必不可少的实习也比较困难,学校需要到处寻找合作伙伴,为学生日常业务实践和学习做好准备。此外,在缺乏政策、制度保障和高校不能全力支持的情况下,企业会增加许多人才培养的成本。因此,高校不能仅仅依靠社会需求,要进行必要的反思,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3  注重培养形式的创新

为解决当前本硕博一体化人才个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应在培养形式上加大创新力度,坚持贯通式培养,统筹规划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阶段,总体对课程学习、科研以及实践操作和论文答辩进行统一安排,保证过程的衔接性,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一排查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等学习和教育环节是否出现重复的现象,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精力,提升教育的新鲜度,充分贯彻创新性理念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思路。定期拟定一些难度较高、周期较长的科研项目,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新与研究。

为促进个性创新型人才快速实践及投入社会科研工作,在建立本硕博一体化协同发展计划时,要缩短培养时间,同时提升培养质量。当前我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通常要花费9~11年的时间,外加阶段考试和论文写作过程,是一项十分耗费时间与精力的事情。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以社会实践和人才培养为终极战略目标,可采用“3+1+4”或“3+2+3”的形式,将培养周期改为八年制,并以此方式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加入人才选拔队伍之中,扩大选拔范围,提升生源质量。在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进一步削减重复性的课程,这样既可以降低培养人才的成本,又能够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3.4  保证人才培养创新制度完整

目前的人才培养创新制度尚不完善,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科学协作分工,共同完善人才创新培养制度。在协同发展背景下可以对企业进行宣传,除此之外,企业也有权获得有利于合作人才发展的企业职业培训资格,授予某些企业密切参与学校人才发展体系的权利,以及对合作院校绩效进行改造的权利,优先获得范围内的人才聘用权。人才平衡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随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日益迫切,高校已开始采取某些顶层制度设计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全面化创新发展。

为进一步突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个性发展创新优势,在建立初期的人才培养制度时,建立人才选拔考核与淘汰分流机制,这样能够进一步把控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生源及人才初步选拔主要依据高考成绩,过于片面,在初步选拔时建议参考中国科技大学创设的“英才班”选拔办法,即在以高考成绩为参考的基准之上,从低年级的学生中选择各科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并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动态追踪,运用淘汰分流机制,这样在保证选拔人员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依照个性化教育和素质化教育标准。在实践过程中,科研能力以及总结与概括水平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又可以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最后,依靠本硕博贯通培养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专业兴趣,既从源头上把控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质量,又符合当前人才个性创新培养理念。

3.5  平衡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目前,在人才培养中,我国现有的合作关系常常存在某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促进人才发展的首要步骤就是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创新发展战略。除此之外,在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进行合作。很多普通高校的教育条件和科研实力比较薄弱,很多普通企业的研发能力也需要提升,可以进行两者的互补合作,提升两者薄弱的地方,实现“双赢”。

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采用长学制的培养模式,针对当前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特点,加强合作的连贯性以及统筹性,最终要使课程的内容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合作的教育机构要阶段性和实时性地组织研讨会议,并引进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保证课程内容立足时代前沿。在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删减一些课程,系统设计始终保持灵活性与先进性。

3.6  优化协同创新培养机制

为进一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应加强院校协同,设立“英才班”,学校与相关专业科学研究院共同组建培养人才团队,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技能和实践方法的培训。并为人才培养把握方向,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主,将科研工作与国家实际发展相结合,把国家科研发展放在首位,利用相关科学研究院学术领先的优势,整合教师队伍,优化培养机制和资源,坚持导师制,由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选择及指导、创新实践和科研培训等工作,在落实创新化的同时,更要加强对个性化的指导。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落实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提升的同时,更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学生制定符合专业个性发展的培养计划目标。

3.6.1  加强校企合作

将理论成果转为实战经验,结合专业与学习方向和相关企业进行洽谈,在做到学生知识基础深厚、工作作风严谨、创新能力较强的同时,更能为企业解决当前人才短缺的问题。地方教育部门和政府要加大对此项问题的重视,引导有关学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发展。一是能够提升当地企业掌握核心科学技术的能力;二是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使得企业掌握核心竞争力;三是缓解当地青年的就业压力。在本硕博一体化个性发展战略中,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制定相关合同,并对输送人才进行追踪,建立档案;对阶段性人才输送情况加以总结,组织研讨会议,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改进,不断提升团队指导水平;邀请企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定期赴学校开展讲座,与院校导师形成互相补充的局面。

3.6.2  创设校地合作培养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输送高涵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学校要充分重视这一目标,将社会实际需求与人才创新培养相结合,创设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并促进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例如: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合肥工业大学根据当前安徽区域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所以及重点企业合力打造科学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业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在打造“二线城市,一流科研”目标的同时,带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并调整结构,使得当地不仅拥有了创新型科研人才,还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3.6.3  促进国际合作交流

为给予创新型人才更优质的培养环境,学校应打开合作格局,部分学校可以利用“3+2”等合作办学优势,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引进国外高校的先进技术,并设立相关培训科研机构,采用交换生的形式加大沟通合作;可以与当地国际性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培训计划,实施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并创建短期的实践合作项目,使得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在计划中可设立“博雅班”,使得较低年级的学生完全在英语环境中学习,提高语言沟通和实践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需要积极进行创新,坚持协同人才培养,保证接纳其他的创新主体,完善人才创新发展制度,平衡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才能实现人才全面创新化发展。不仅如此,在本硕博一体化发展阶段,需要改变目前的教育方式,积极培养高素质教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创新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汤欢文,赵锐锃.创新人才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现状与动态:基于CSSCI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5):90-99.

[2] 王碗,许柏松,武健.“1+X”证书制度视角下新兴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匹配度研究:基于江苏省的调研[J].职教通讯,2020(3):14-22.

[3] 贺克斌,吴烨,余刚,等.立足中国绿色发展 贡献全球环境治理:环境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Z1):16-19,25.

[4] 徐晓虎,徐竹昕.欠发达地区创新人才集聚问题研究:基于周恩来人才观和苏北地区发展实例的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9,28(6):68-73.

[5] 黄信恒.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地方企业与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3):51-53.

[6] 曹钰华,袁勇志.我国区域创新人才政策对比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和“系统失灵”视角的内容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0):55-65.

[7] 赵珊,于金霞.以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实验班培养为例[J].科技资讯,2019,17(22):127-128,131.

*项目来源:山西省教育厅“基于人才个性化发展规律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2021YJJG192)。

作者:王旭,中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喻华兵,通信作者,中北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培养(030051)。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