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塞通颗粒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2022-06-23周丽华陈勋
周丽华 陈勋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卒中类型,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该病可引发神经功能损伤,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亟待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水平[1]。西医治疗脑梗死,以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措施为主,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是仍有待提升其临床疗效[2]。中医对脑卒中的研究历史深远,在脑梗死治疗方面积累了较多治疗经验,并以此为依据研发了多种中成药,其中血塞通颗粒的临床应用较多,但是其具体疗效有待明确。为此,本次研究选择2019年8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4 例脑梗死患者,对比分析血塞通颗粒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8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4 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颗粒组,各52 例。颗粒组男29 例、女23 例;年龄49~72 岁,平均年龄(60.52±11.45)岁;病程2~10 d,平均病程(7.52±2.43)d。对照组男30 例、女22 例;年龄50~72 岁,平均年龄(60.98±10.97)岁;病程2~10 d,平均病程(7.53±2.45)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且为首发的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完善;患者和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意识障碍者;合并精神障碍者;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合并感染、出血性疾病者;无法配合治疗者;失访者;预计生存期<6 个月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 格:20 mg×28 片),20 mg/次,1 次/d,持续治疗12 周。同时给予改善微循环、降低颅内压、纠正电解质紊乱、降压等对症治疗。颗粒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血塞通颗粒治疗:血塞通颗粒[昆药集团血塞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113072,规格:1.5 g/袋(含三七总皂苷50 mg,无蔗糖)],开水冲服,1 袋/次,3 次/d,持续治疗12 周。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 监测两组患者全血粘度(低切、中切及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监测患者纤维蛋白原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
1.4.2 疗效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0~45 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治疗后NIHSS 评分减少≥90%;显效:治疗后NIHSS 评分减少50%~89%;有效:治疗后NIHSS 评分减少18%~49%;无效:死亡或病情加重,治疗后NIHSS 评分减少≤17%。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比较治疗前,两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颗粒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疗效比较 颗粒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4]。中医将脑梗死归为中风的范畴,多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及气虚血瘀证,临床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血塞通颗粒的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之效,在脑梗死治疗中应用较多。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联合血塞通颗粒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可达到85%~95%,而未联合者总有效率仅为70%~86%。本次研究也发现,颗粒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血塞通颗粒治疗可有效提升脑梗死治疗效果。
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和血纤维蛋白原指标上升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相关临床研究报道显示,脑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粘度增高表现,可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灌注压下降,血小板沉积风险增大,增加了微血管堵塞、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风险,因而促进了脑梗死的发生和进展[5]。同时,该类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表现,可促进血管壁的物理损伤和内皮细胞损伤,增加血小板反应性,导致血栓形成风险提升,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脑梗死治疗中应积极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和血纤维蛋白原指标上升状态[6]。西医治疗脑梗死过程中多采用他汀类等降脂西药,可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小板聚集,但是效果有待提升,且常伴有很多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刺激大等,需积极优化改进治疗方案[7-10]。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血塞通颗粒中的三七总皂苷,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本次研究还发现,治疗后,颗粒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血塞通颗粒治疗后可更好的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血液高粘状态,同时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综上所述,口服血塞通颗粒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指标,显著提升脑梗死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