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医院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状况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2-06-20王雪雁岳瑞芳杨春艳陈园园古艳云

全科护理 2022年17期
关键词:致病菌手袋定期

王雪雁,岳瑞芳,杨春艳,吴 敏,付 欣,陈园园,古艳云

移动通信设备(MCDs)包括手机和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务人员通过QQ或微信获取知识、交流信息、联系工作的重要途径,由于工作环境、工作范围的不同,医务人员的手机也常成为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医务人员手机可直接或间接引发医院感染已是公认的事实[1]。研究发现,移动设备和平板设备被认为是医务工作者和病人之间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2]。其他研究,从手机表面分离出的最常见细菌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微球菌、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3-5]。本研究旨在调查我院医务人员手机使用习惯及其表面带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务人员制定手机微生物污染的解决策略,防止医院发生交叉感染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我院随机抽取379名医务人员及其携带的379部手机(均使用1周以上、每人对应1部手机)作为研究对象。379名医务人员中男158人,女221人;年龄21~63(31.5±11.3)岁;工作环境类别参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分类[6]:Ⅰ类环境(手术室)91人,Ⅱ类环境(产房、隔离区、重症监护室)106人,Ⅲ类环境(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90人,Ⅳ类环境(普通门诊及治疗区)92人;从事医疗70人,护理248人,医技61人。

1.2 调查方法

1.2.1 手机使用习惯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手机使用习惯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询问研究对象并记录,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科室、职位、手机类型(触屏、按键)、屏幕大小(小于5.0英寸、5.0英寸及以上)等一般资料;手机日常放置处、工作中是否使用一次性手机套、所在科室是否禁止在工作中使用手机、开展诊疗活动中是否会使用手机、接触病人后使用手机前是否洗手消毒、是否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清洁手机方法(75%乙醇擦拭、湿巾/纸巾擦拭、免洗手消毒液擦拭)等。

1.2.2 手机采样及检测 参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查方法,于2019年9月—2019年11月每日18:00下班前采样并检测。在手机正、反面及边侧(或手机手机壳/套表面)约100 cm2区域,以无菌生理盐水湿润后的无菌棉拭子来回涂擦5次,涂擦过程同时转动棉拭子,按无菌操作要求剪去棉拭子远端取样者手接触部分,置于10 mL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中送检。将采样液混匀后取0.1 mL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中,置于37 ℃恒温培养箱培养48 h,挑取菌落进行细菌鉴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定性资料采用频数/人数、百分比(%)描述,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手机表面带菌状况 共采集379部手机表面样本,304份样本检出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带菌率为80.2%。共检出16种250株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06株(82.4%),革兰阴性菌44株(17.6%);234份(77.0%)手机样本检出1种致病菌,55份(18.1%)手机样本检出2种致病菌,15份(4.9%)手机样本检出3种及以上致病菌。见表1。

表1 379部手机表面样本检出微生物情况(n=379)

2.2 医务人员手机使用习惯调查结果 379名医务人员中,30.3%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一次性手机套,接触病人后使用手机前洗手消毒的医务人员占40.9%,使用手机后洗手的医务人员占21.4%。29.8%的医务人员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清洁方式主要为75%乙醇、湿巾/纸巾擦拭。见表2。

表2 379名医务人员手机使用习惯调查结果

2.3 医务人员携带手机带菌率比较 男性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率高于女性医务人员,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工作中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率低于未定期消毒、未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3。

表3 379名医务人员携带手机带菌率单因素分析

2.4 医务人员携带手机带菌率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手机有无带菌为因变量,上述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如下。性别:男=1,女=0;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是=1,否=0;工作中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是=1,否=0。结果显示,性别、手机定期清洁消毒、工作中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是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 379名医务人员携带手机带菌率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状况处于中上等水平 379名医务人员携带的手机带菌率为80.2%,提示手机致病菌污染状况较为严重,需引起重视,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近[7]。研究显示,手机携带的细菌种类及数量与临床设备和医疗环境有关,且以人类皮肤上或口腔内的正常菌群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数量的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8-9]。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务人员携带的手机表面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要污染菌,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这两种细菌均为院内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检出的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也是可造成医源性感染、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分析检出的病原菌混合污染状况,23.0%手机样本中分离出2种及以上的致病菌,可见污染手机的致病菌以单一致病菌为主,混合污染比例较低。近年来,随着各级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手机污染情况的重视,对宣传受污染手机的潜在风险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医务人员对这种风险的认识仍然很低[9-13]。亟需要更科学、精准的手机清洁消毒方案作为防止交叉感染的突破口。

3.2 医务人员手机使用习惯调查 手机使用习惯调查显示,大部分医务人员的手机放置在白大褂口袋中,30.3%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一次性手机套。当问及工作中医务人员使用手机前后手部的清洁状况时,59.1%的医务人员表示接触病人后使用手机前未洗手消毒,78.6%的医务人员回答使用手机后未及时洗手,这无疑会增加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提示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洗手依从性还有待加强。29.8%的医务人员有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的习惯,提示我院医务人员清洁手机的意识有待提高。我院医务人员主要使用75%乙醇、湿巾/纸巾、免洗手消毒液擦拭手机,其中55.8%的医务人员用75%乙醇进行擦拭。

3.3 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既往研究显示,手机污染与医务人员手卫生、职务、性别、年龄、手机款式、手机使用频率等因素有关[14-16]。本研究分别对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科室环境类别、从事工作及手机使用习惯医务人员手机的带菌率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

3.3.1 性别是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的独立影响因素 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率高于女性医务人员(P<0.001),这与郑雪梅等[17]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女性医务人员有更高的手卫生与手机消毒意识、手卫生等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率更高等有关。

3.3.2 手机定期清洁消毒是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的独立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手机定期清洁消毒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率低于未定期清洁消毒手机者(P<0.001),与既往研究[18]相符。事实上,污染手机上的微生物可以轻易有效清除[19]。较多研究表明,采用75%乙醇、84消毒液、氯己定与异丙醇消毒液制作的湿巾等擦拭手机,可去除手机上的病原微生物[20-22]。

3.3.3 工作中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是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工作中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的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率高于未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者(P<0.05),与郑雪梅等[20]研究结果一致。提示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可减少手机污染。但也有研究认为,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时,若不注意洗手、定期清洁手机,使用一次性薄膜袋或手袋不仅不能防止细菌污染,还可能增加病菌传播的途径和机会[23]。

3.4 医务人员手机带菌状况的改善策略思考 医务人员需加强防范意识,科学卫生地使用手机,减少手机成为医院感染传播媒介的可能性。一方面要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手机在不同科室的使用规则,提倡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等重点科室禁止使用手机;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制定相应的手机清洁消毒指南。

猜你喜欢

致病菌手袋定期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
平衡之力
黑白马鞍
为什么鳄鱼要定期换牙
急性盆腔炎的致病菌分析及治疗
手袋挂饰时髦“软装修”
基因芯片快速检验细菌的临床应用
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哺乳期妇女应定期换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