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民间音乐中的美学思想分析
2022-06-20龚碧林
龚碧林
摘要:傣族的传统民间音乐以优美抒情见长,旋律悠扬舒缓,曲调缠绵委婉,充满乡野气息,表现内容从自然景观到田间劳作;从叙事咏物到传情达意十分广泛。千百年来,傣族民歌在人们的竞相传唱中不断发扬光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展现出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分别从傣族古歌、傣族原始文化信仰音乐和傣族叙事长歌三个方面对傣族传统民间音乐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及哲学思想逐一展开叙述。
关键词:傣族民间音乐 古歌 叙事长歌 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9-0081-03
傣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审美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石器时代开始,傣族人就关注美的形成,并对其不断创造。在傣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非常多的民族财富,如民族民间歌曲。这些民歌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包含着很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傣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在傣族传统民间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及哲学思想,通过研究傣族古歌曲、叙事长歌、原始文化信仰音乐等,能够进一步了解傣族人的价值观以及处事方式,并理解傣族的美好。
一、傣族古歌当中的美学思想
傣族民间对于古歌的保存十分重视,傣族民间保存着许多年代久远的歌曲,这是属于傣族、也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古代歌谣较为详细的显示了傣族人民在古代社会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习俗爱好。傣族传统的歌谣也侧面反映出了傣族人民对于音乐的审美表现,表露了傣族人民的处事观念以及思考方式。古歌谣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与情感。
傣族古歌是傣族音乐文化思想与审美的开端,在傣族民族民间音乐中,其古代歌谣是最早产生的音乐,甚至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古歌就已经出现了。傣族的古歌谣既是傣族诗歌的源头,同时也是傣族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源头,在傣族音乐史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这些古歌谣是历代傣族人民的时代灵魂和精神寄托,流传至今日,傣族古歌已经属于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其一旦丢失,那么很多傣族的历史文化也随之消失。傣族古歌中传递着强烈的民族心理以及民族意识,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承的民族精神和心理,这些民族心理在傣族的古代歌谣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傣族古歌充分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性格及气质,同时也是傣族独特性的深刻反映。傣族古歌谣发展至今,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中外很多音乐学者前来观摩和学习。
傣族的古歌中,主要反映了傣族人民最原始的生活,包括他们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些意识及思想。傣族古歌谣中反映原始社会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摘果歌》《吃菌子》等,这些古歌里面真实反映出傣族前辈采摘时的情境:“像雀鸟在嬉闹,像蜜蜂采花,像猴子打架,叽叽喳喳,真热闹,真好玩”,这些内容都充分体现出傣族前辈们对于生活的无限希望和憧憬,同时也展现出傣族人民劳动的繁忙景象。傣族古歌中的“芒市城子山歌”曲调优美、柔和、含蓄;“芒市坝子山歌”曲调悠长,更加具有田园风光之美的意境。就目前来看,傣族最原始的古歌谣大多数已经无迹可寻,保存下来的也只有10首左右,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我国最珍贵的历史文化之一,不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我国研究傣族原始社会时期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对于研究傣族人民音乐文化中的审美心理、思维、观念等很有帮助。
傣族古歌有自己的独特族源文化,在傣族的古歌中,反映了同民族之间不同民族系统的审美风格以及民族性格。在针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中,发现氏羌民族生活的区域,人民多以游牧、耕种作为生存方式,于是形成了凝重沉稳的艺术风格。而在亚热带气候中的百越民族则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形成了善良、纯真、轻盈的文化风格。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傣族与百越族群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傣族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明显的百越文化风格以及审美特征。想要正确认知傣族音乐文化,就必须先逐根溯源,寻找傣族文化的形成背景以及形成过程。傣族古歌的思想与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
傣族古歌在思想上没有特别明显的阶级形态,大多数记录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争斗。在傣族原始社会中,生产劳动都是属于集体的,所有人都要参与,有付出才有收获。在这个时期,傣族人民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生存,只有族人们全部团结起来,才能有力量与自然抗争,才能生存下去。为此,在傣族原始社会中,最原始的古歌谣都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如德宏地区民歌中经常用到衬词,衬词的大量使用正是由于相隔一条沟或一条谷,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激起感情上的反应,然后再唱主要内容。傣族居住在风景秀丽的平坝地区,气候温和,傣族的歌声也像那里的气候一样温和含蓄,演唱时润腔和颤音比较突出。
(二)从表现风格方面来说
傣族古歌大部分以记录劳动场景为主。因此,傣族古歌谣具有节奏感强、音节短、口语化的特点。从音乐功能上对其进行分析,古歌谣的作用主要是实际应用,并配合生产劳动一起存在。另外,傣族人民还会把这些古歌谣用于狩猎过程中传递消息,由于原始社会时期傣族人民的社会生产水平并不高,所以音乐的曲调也非常单一,以节奏为主,并没有形成独立的音乐艺术,但在古歌谣中也处处体现着傣族人民乐观的精神以及智慧。
(三)从审美价值方面来说
傣族古代歌谣大多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切,充分体現出傣族人民的淳朴、善良的民风。在原始社会时期,他们地位平等,在劳作中分工明确,在辛劳的农活中享受快乐,是傣族人民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从傣族古歌谣中也可以看出,傣族人民不畏艰险、不畏挫折的高尚品质,通过自身无畏的品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充分体现了傣族民歌中傣族人民的美学思维,也可以将其总结为:傣族古歌谣源于集体劳动,而劳动也体现着傣族人民团结协作的和谐之美。
二、傣族原始文化信仰音乐中的美学思想
傣族的传统音乐呈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这句话可以很好地阐释自然环境对于傣族人民生活的影响。傣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安宁的环境中,因此傣族人民爱好和平、不愿与人争抢。傣族的自然生存环境让傣族的民族音乐风格更加柔和淳朴、接近自然。总而言之,傣族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了解傣族音乐审美的重要突破点。而傣族的音乐在傣族生活中形成的民俗也息息相关。傣族有非常多有特色的传统活动,例如傣族的婚葬礼仪、文化信仰中有许多富有特色的音乐。这些音乐表达了傣族的民族情绪;傣族的泼水节、关门节等节日中,有拜调、咏书调、孔雀调等音乐存在;在祭祀中,傣族会唱念鬼调、请神经等音乐;在傣族的婚葬礼仪中,会演奏哭嫁调、死人讨饭调等音乐。由此可以看出,傣族民间音乐与傣族的民族审美和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傣族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民族信仰,这些信仰使得傣族早期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一定风格内容的变化。在傣族的发展过程中,原始信仰对于傣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审美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傣族音乐也是依托于原始文化信仰的,因此可以从原始的文化信仰音乐中探寻傣族先民的文化思想世界。
原始时代的文化信仰对于傣族早期传统民间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傣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审美心理等也产生了深远意义。这些音乐最初就是为了傣族人民的原始文化信仰而服务的,其中也蕴含着很多傣族人民的审美意识、观念与思想。原始信仰不仅与原始审美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同时也是傣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核心。它将傣族历史、风俗、文化、艺术等都融合一体,在节日、祭祀等大型活动中以歌舞的形式出现,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色,同时反映出的美学风格也是非常强烈的。这些与原始文化信仰相关的音乐能够更加坚定人的思想和信念,使人们全身心的感受音乐中的美。傣族人民在进行各种原始活动时,都会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主要是祝福的意思,时至今日,德宏傣族中仍然保留着与这些原始活动有关的音乐,如“拜佛调”“倒水祝福调”“跳柳神调(师娘调)”“招魂调”等。从这些民间音乐中,我们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傣族人民早期生活的痕迹,也能够通过歌词和语调感受到傣族人民在远古时代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这些简洁而又朴实的傣族歌谣从不同层面上向我们展示了傣族早期是何种社会生产与意识形态,具有很强的艺术气息,同时也记录着人们是何种生产活动状态,其具有双重历史文化价值。
在傣族人民的发展过程中,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信仰也对其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与其他文化信仰融合的过程中,傣族人民的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其民族性格和家庭观念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其审美由阳刚逐渐变成了柔美。这些也使傣族的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独特的变化,进而直接影响了傣族传统音乐的风格。
三、傣族叙事长歌中的美学思想
所谓叙事长歌,就是借助于诗和歌的魅力,通过这样的形式对当下人们的生活进行描述,进行情节化的叙述。在反映人们的社会活动时,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有哭、有笑,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故事的发展层次进行叙述。傣族有非常多的叙事长歌,保留至今的就有500多首,其中,《巴塔麻嘎捧尚罗》《乌沙麻罗》《粘巴西顿》《兰嘎西贺》《粘响》被誉为“五大诗王”;德宏地区的《娥并与桑洛》《线秀》和《叶罕佐与冒弄央》被称为傣族三大悲剧叙事长诗。这些叙事长歌虽内容与形式都不尽相同,但其结构和篇幅都同样宏伟巨大,且内容丰富多彩。像《巴塔麻嘎捧尚罗》就是一部创世史诗,全诗共有1.3万行;而《乌沙麻罗》的篇幅更长,高达10万行。在傣族的叙事长歌之中,其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囊括了傣族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融入了古代傣族人民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认识。
按照思想内容对傣族叙事长歌进行分析,可以将其分为反映古代英雄的叙事长歌、反映古典爱情思想内容的叙事长歌、以古典教化为思想内容的叙事长歌。这些叙事长歌的内容和数量都非常丰富,并蕴藏着强烈的审美意识与思想。例如,《厘俸》是傣族历史上第一部以反映英雄事迹为主的叙事长歌,其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或3世纪。在这个时期,傣族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朝着奴隶社会发展,而《厘俸》所表现的便是这一段奴隶战争时期的故事。《厘俸》一开始属于民歌艺术,由傣族人民群众共同创作而成,后来由傣族的民间歌手加工和传承下来。直到现在,一些傣族地区还会有吟唱这些歌曲的习惯,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吟唱史诗歌曲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
古印度文化对于傣族传统民间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兰嘎西贺》作为五大诗王的其中一部,就是来源于古印度史诗的《罗摩衍那》,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哲学,在傣族思想文化上具有重要影响。兰嘎西贺在傣族文化中的产生也代表了古印度文明和文化与傣族的文化思想以及审美观念之间的结合,该歌曲歌颂了英勇善战的精神和正义的思想观念。这是傣族审美文化更加多元、更加成熟的外在显现。
《召树屯》在傣族内部也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古典爱情叙事长歌,它与老挝的《陶西吞》和泰国的《玛诺拉》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召树屯》也是受到各国文化的影响而创作的,这些都足以说明,印度文化的流入对于傣族人民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而且经过自身的调整与创新,傣族人民已将其作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财富而流传下来。《召树屯》中将爱情作为首要原则,反映出傣族人民对理想人格化的追求,其中的主人公形象也成为傣族人民心中的理想人格,这对于傣族人民思想和精神的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傣族民间音乐依靠口耳相传,在傣族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自然背景上滋生并逐渐壮大。傣族音乐的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曲调的风格偏好,都是傣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傣族音乐中复杂多样的曲式结构,音域较窄、线条平稳的音乐旋律,简洁的调式音节,都承载着本民族的独特审美。
参考文献:
[1]陈茜.论傣族音乐的特点[J].参花:上半月,2019(10):101-101.
[2]张柏俊,张月,彭丽媛.论傣族叙事长诗中的生态审美价值[J].黑龙江教師发展学院学报,2020(02):108-110.
[3]赵伟伟.云南民族音乐的美学艺术审美特征分析[J].北方音乐,2020(04):42-42.
[4]毕丞姬.德宏傣族民歌中的伦理思想体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0):123-125.
[5]孟猛.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歌采风的思考[J].北极光,2019(0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