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风眠、吴大羽在创建中国写意油画中的地位与作用

2022-06-20黄婷

艺术评鉴 2022年9期

黄婷

摘要:写意油画是构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油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20世纪50至60年代盛行的“油画民族化”在审美追求上不尽相同。写意油画融汇中西,是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写意精神相融合的产物。林风眠、吴大羽是创建中国写意油画的奠基人,他们倡导中西融合的理念,大力引荐西方现代艺术,为写意油画的创建提供了先决条件。他们进行的有关中国写意油画创作实践探索和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基点的现代艺术教育模式,为后来者奠定了基础,培养出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家,把创建中国写意油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关键词:写意油画  中西融合  西方现代艺术  中国写意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9-0045-03

写意油画在如今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一部分人为那些在中国油画发展中曾经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油画家,如:徐悲鸿、董希文、罗工柳等冠以写意油画家的头衔,在一些文章中也有类似观点的阐述。这样的认识有失偏颇,也有违事实,不可否认董希文等画家在“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中曾作出过不懈努力,也取得过辉煌的成绩。董希文关于“油画民族化”论断的提出,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但他所倡导的“油画民族化”,主要是为了適应当时“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需要,尊重民族的审美喜好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将西方写实油画与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精华相结合,创造出了《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等家喻户晓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风格的中国油画,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20世纪50至60年代掀起的“油画民族化”热潮,其画风基本上也是承袭董希文的模式。作为艺术精英的中国文人写意画,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被视为封建士大夫的产物,是属于被改造之列。因此受当时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写意油画。

一、写意油画是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写意精神相融合的产物

寻找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共同点是中西融合的前提条件。纵观中西方艺术,有着不同的文化基因和发展轨迹。中国传统绘画是基于中国哲学儒释道的精神,其审美心理、精神述求及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从一开始就是走心的,强调绘画是主观心灵的表现。如:周易的“立象尽意”之说和中国古代画论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类似,其中心思想为艺术形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审美主体的精神活动和情感体验而创造出来的。而西方写实绘画依据的哲学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概念。受其影响,西方写实主义艺术强调的是以真实的再现客观对象为目的的审美追求。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借助科学,创立了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等理论体系,并用于绘画领域,把客观真实的再现对象推向极致。古典写实油画强调客观再现,而中国绘画写意精神强调主观表现,这两者之间很难找到共同点。

改革开放迎来了艺术蓬勃发展的春天。艺术家有条件走出国门,对西方油画艺术做全方位再认识的考察研究。进一步获取油画艺术真谛的同时,加深了对印象派之后的西方现代艺术诸流派的研究和认识,艺术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写意绘画之间有着诸多共同点,并由此对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写意精神之间的异同展开了深入研究,中国写意油画的概念才被正式提出来。

西方现代派是西方现当代哲学、美学思想的产物。19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哲学界出现了一些与传统哲学相背离的观点,如叔本华提出的“生存意志学”和尼采提出的“强力意志”,沙特提出的“存在主义”以及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说”。他们将哲学研究的重心从研究客观规律转向对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的研究上,研究人性,树立人的主体意识,关注人的意志和创造力,肯定了作为个体的人的个性和自由价值,出现了以研究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潮。在这样的哲学思想导向下,西方现代派表现主义应运而生。19世纪中后期,法国印象派后期的塞尚、高更、梵高被视为西方现代派发源的代表画家。梵高被奉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背弃了印象派前期画家们忠实客观,再现大自然的传统,倾向于主观抒情表现。在梵高充满激情、颤动的线条,浓烈的色彩与夸张变形形态的画面中,我们领略到了画家主观心灵的创造和精神表现的巨大潜力。表现主义大师蒙克的作品《呐喊》《病孩》表现的正是他亲身经历的痛苦,充满了孤独、恐惧、压抑和无助的情感倾述和悲剧意识。表现主义盛行的德国,出现了以基希纳、勃克林为代表的一批表现主义画家。他们在画中,表现出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人性所受到的压抑、摧残,以及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不安和精神危机频发。艺术家们在艺术表现中,采取更加激烈、粗狂的色彩和线条,运用不和谐的色彩,怪诞夸张的造型来发泄内心的孤独、痛苦、悲愤。表现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实质可以涵盖更广,它与同时代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等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写意精神本质上有着共同的特征:首先,都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认为艺术作品是主观心灵活动的产物。其次,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审美主体内心情感的宣泄。最后,主张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个性的释放和张扬,是艺术家个体精神的自由表达。在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写意精神中寻求共同点和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实现两者实质性的融合创造了契机。

二、中国写意油画的奠基者林风眠、吴大羽

其实,早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在中国油画的先驱中就有部分先知先觉者开始思考,在西方现代派与中国写意精神中寻求融合,创立中国写意油画的课题。其中,林风眠、吴大羽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林风眠是提出中西融合的的第一人,他于1920年赴法国巴黎留学。怀揣着用西方绘画之所长来改进中国绘画的理想,潜心研究西方绘画。他曾说:“其实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在关注写实绘画的同时他把目光投向西方现代派绘画,对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被他们在形与色上所表现出的形式美感所震撼。后来他又到德国考察一年,当时蓬勃兴起德国表现主义,给予他的绘画创作极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林风眠创作了《摸索》《人类痛苦》《鱼村暴风雪之后》《死》等一批优秀的作品。作品造型夸张变形、明暗对比强烈,充满力度,述说了人的苦难与抗争,表现出画家悲愤的情感和人道主义的情怀,极具表现主义风格。46B59788-B242-477C-9FBC-8A13E7CD146F

在巴黎,受一位法国友人的启发,林风眠把艺术的关注点转向东方。在巴黎博物馆研究中国的陶瓷、雕塑、绘画,游走于东西方艺术之间,在对东西方艺术的对比研究中,他发现西方现代派与中国写意画有诸多的共同点,萌生了融汇中西的想法。1925年,林风眠学成回國,在大力推荐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同时极力提倡中西融合。他的倡导不仅是理论上的宣导,而且表现为一种直觉与悟性,焕发出率先垂范的践行和创造热情。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融汇中西的艺术作品,如油画《鱼村丰收》《鱼妇》等系列作品;还创作了大量的水墨画,如《仕女》系列、《江南秋》《晨曦》《鹤》《双鹭》《红叶小鸟》等作品。林风眠将西方绘画的形式美感融入中国绘画,将东方的墨与西方的色相融合,将西方的面与中国的线相结合,创造出极具东方意境和神韵的写意油画和全新的水墨画,以独特的个人画风蜚声海内外。

林风眠将人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对中国绘画的改进上。他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中这样论述:“中国现代艺术因构成方法不发达,结果不能自由表现其情绪上之希求。因此当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而其形式之发达,调和吾人内部情绪上的要求而实现中国艺术之复兴。”他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切入现代中国画所作出的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虽然创作的油画作品不多,但他提出的“中西融合”主张,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写意精神相融合的审美理想所提供的理论支撑和道路选择仍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吴大羽是20世纪20年代与林风眠一道去法国巴黎留学的中国早期油画家,是中国抽象写意油画的开创者。但因为种种原因被人们长期漠视所遗忘,直到改革开放后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他的价值,重新认定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吴大羽在留学期间和林风眠一样对法国当时盛行的现代派艺术表现出由衷的热爱,他早期的具象作品有《凯旋图》《渔夫曲》等,色彩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造型上的几何倾向,明显能看出有塞尚和毕加索的影子。吴大羽与林风眠在“融汇中西”的艺术主张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一直致力于寻求中西绘画的交融,追求形与色的解放,心与神的归宿,将东方的韵味与西方的形式美感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个性和东方色彩的写意抽象油画。

吴大羽人生中后期创作了大量的写意抽象油画,其代表作有:《韵律》《滂沱》《色草》《芬芳》,还有大量无标题作品。那些抽象与半抽象的作品,色彩饱和绚丽,冷热互补,其间有黑色、灰色及留白间隔,形成特有的色彩构成。类似三角形、方形、圆形及点线面的形式美几何构成,带给我们似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美感,这显然是借鉴了立体派和表现主义的形式语言,印证了他的经典名句“画是无声的音乐”,在他的画中无处不见中国传统文化写意精神的渗透。从他运笔的力度,洒脱与舒展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所说的书法势象之美。那种类似于草书的奔放与酣畅淋漓,呈现出的感性与直觉的快感,让人感到无穷的生命力。在他的画中我们还看到了中国书法篆刻中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纵横撇捺的空间布局在作者心理结构之中的潜移默化印迹。吴大羽曾说:“我的绘画依据是象势、光色、韵调三方面结合光色作为色彩来理解,作为形和声的连接,是关系时空的连接。”吴大羽将西方艺术的光和色与中国写意精神的势象、气韵相结合。融色韵于意象之中,形色于抽象之中,创造了独具心理时空和东方艺术意蕴的写意抽象油画。吴大羽的画取材于身边平常生活和自然环境,情景交融,体现出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表现出似与不似而求神似的审美理想追求。他的创作实践为中国写意油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是中国写意抽象油画的一代宗师。

林风眠和吴大羽是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1925年回国后受蔡元培聘请,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又创建了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吴大羽任教导主任。他们有共同的教育理念,主张建立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基点的教育体系。在强调重视基础训练的前提下,倡导艺术运动;提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理念更符合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

林风眠、吴大羽这两位同时代的中国油画先驱,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开创精神的大师。由于他们的艺术观念和道路选择与历史选择的错位,有违时令,使得他们一度陷入孤独、冷落,被人排挤,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们崇尚和宣扬西方现代派艺术,倡导中西融合创建中国写意油画的理想,很长时期不被人理解,被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甚至遭到批判、打压。他们的人生起伏跌宕充满坎坷,但是难得的是他们如中国历代文人隐士一样,在艰难困苦中,坚守着文人的风骨和学者风范,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他们近乎顽固地坚守着那份孤独,坚持自己的审美理想,为之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正是这股处于主流艺术之外的涓涓细流,维系着东西方现当代艺术间的沟通,使之不至于断流。

林风眠、吴大羽倡导的中西融合的艺术主张,和大力引荐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行动,为实现西方现代派艺术与中国写意精神相融合,创建中国写意油画创造了先决条件。林风眠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美感融入了中国画,将中国写意精神渗透到油画的探索实践。吴大羽为写意抽象油画的探索创作实践树立了榜样,建立了以西方现代艺术为基点的教育体系和倡导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培养了如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一代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他们继承了导师融汇中西审美理想,在导师开创的将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写意精神相融合,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油画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赵无极与朱德群把中国写意精神中的“意象”与西方抽象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具东方意蕴的写意抽象油画。吴冠中创造了以写生为主要创作手段,将中国写意精神融入写生创作中的中国写意油画的创作实践,把创建中国的写意油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历史阶段。

参考文献:

[1]何三坡.东西艺术之前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廖林.付胜辉.中国油画的写意精神[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3]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46B59788-B242-477C-9FBC-8A13E7CD14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