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视阈下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探讨
2022-06-17卜美文
卜美文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012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大势,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强调,加强推进会计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培育高水平会计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会计人才结构[1]。新商业模式为商科课程带来了新课题、新挑战和新机遇。“新商科”建设是现有商科的融合交叉,将新模式、新理念和新方法运用到商科课程,体现“综合性”和“跨学科”[2]。会计学专业有其悠久的历史沿革,是商科专业中较为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专业。因此,是“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在实践中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新商科”建设,逐步实现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升级。
会计理论和实践证明,会计从其诞生那一刻便具有时代性,决定了其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更新,形成了“新商科”建设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课程升级必然性的天然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经济产生新会计问题,在业务内容方面包括混合所有制改革、营商环境提升、减税降费、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创新等领域业务的会计处理以及经济后果和政策执行效果方面教学与研究;在信息技术方面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共享财务、智能会计、互联互通等;在学科融合方面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行政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跨境电商、采购管理、统计与计量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应该结合制度背景和经济形势,实现理论性、专业性、知识性、技术性相统一。因此,本文以“新商科”建设为背景,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深入挖掘和梳理了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中蕴含的新模式、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而揭示了其侧重点和前沿发展趋势,并从学校总体布局、教师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探讨“新商科”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升级与发展提供思路,为实现“综合性”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我国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
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依赖于科学的学科建设。改革开放后,会计学专业方向细化由原来的按行业(如工业会计、农业会计等)嬗变为按市场需求(如国际会计、大数据与智能会计等)设置,从而与发达国家和国际惯例接轨[3]。进入21世纪后,为满足各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很多院校将ACCA、CIA、CMA等融入会计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中,进一步推进了会计教育国际化[4]。在课程设置方面,细分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方向课、实验实训课和拓展课等。注重职业道德、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以夯实基础的同时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竞争力[5]。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本科1265所、专科1423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有661所,占比22.36%,可见,会计学专业已然成为本科院校广为开设的专业之一,如表1所示。
表1 高等院校与开设会计学专业本科院校统计表
二、“新商科”视阈下会计学专业课程侧重点和前沿发展趋势
张新民和祝继高研究发现,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缺陷[6]。“新商科”建设要深入领会和贯彻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找准各学科专业知识蕴含交叉结合元素,基于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巧妙设计,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的案例,增强实践性,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全要素建设。本文对“新商科”视阈下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侧重点和前沿发展趋势做简要列述,如表2所示。
表2 “新商科”视阈下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侧重点和前沿发展趋势简表
三、“新商科”视阈下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升级实现路径探索
(一)学校总体布局
张新民和祝继高认为,目前我国会计学本科高等教育并未满足课程高水平建设需要,亟须整体提升[6]。学校总体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新商科”建设背景下,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升级发挥着价值观引领和综合素质塑造的作用,具体包括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教学体系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全面开发、教师意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评估指标体系的完整建立等内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统领,确保“新商科”视阈下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站位正确和目标实现。首先,拓宽资源渠道。学校要提供更多渠道提升会计学专业教师跨学科交叉教育教学水平,定期组织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邀请专家授课、讨论,分享先进经验,提升育人水平;其次,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一方面使教师明确责任使命,激发教学热情和活力;另一方面,通过考核机制加强约束作用;再次,完善校院两级评价监督机制。建立“新商科”教育教学评价与督导小组,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和监督;最后,落实课程优化责任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建章立制,为育人效果提升提供制度保障,进而形成学校有氛围、学院有特点、教师有榜样的良好格局。
(二)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7],因此,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实现专业群、专业群复合型知识与技能体系、岗位细分架构、教学新型模式重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新商科”视阈下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发挥价值观引领作用,关键在于要在教学方法和流程上下功夫,在教学互动中达到互通互融效果。
提高普通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需要以内涵发展为目标,整合会计研究与实践[8]。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启发式讨论、案例研究法、情境教学法等,以激发探索兴趣为途径,优化课程设置。例如,通过设置会计工作坊,增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设立财务总监、会计主管、预算会计员、成本会计员、报表管理会计员、出纳、内部审计员等,开展模拟教学,通过学习公司法和会计制度,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弘扬法制精神;通过业务和资金流转循环模拟,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厚培学生管理素养和企业家精神,从而形成大局观、发展观;通过内部审计业务学习,使学生掌握公司业务流程和相应的风险点控制,增强防范风险能力;通过会计舞弊案件和时事热点开展警示教育,深入剖析心理因素,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不良思想侵蚀。
专业教师要力图将“新商科”教育改革工作贯穿于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前,设计绘制思维导图,重点突出课程中蕴含的素材内容,并上传至教学辅助平台,组织和帮助学生预习理解知识点,形成和掌握知识点总体框架,适当提出目前社会时事热点并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案例融入教学和讨论,实现跨域融合、知行合一传播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等商道、商情、商慧元素。在课后,组织5人一组开展财经热点调研,撰写心得报告,巩固课上所学的同时,展开分组讨论。教学流程参考导图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流程参考导图
(三)课程建设优化安排
要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便于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率,避免知识重叠造成的资源浪费,精益求精,实现“新商科”视阈下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群融合优化,如图2所示。
图2 “新商科”视阈下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群融合优化
第一,会计基础知识课程群。“新商科”建设背景下,会计人才应实现“通才”与“专才”集于一身。基于会计学专业优势,结合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应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基础、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等方面。具体而言,经济学课程群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把握会计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业务决策与制度背景等,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经济统计与计量学、国际贸易等;管理学课程群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主体管理活动和管理理论、决策与计划、组织与领导、控制与创新等,包括管理学原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等;会计基础课程群使学生构建会计基础知识框架,包括会计原理、模拟实训、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软件应用等;计算机与信息管理课程群使学生掌握变革的新技术,财务数据共享和智能化应用、会计软件及决策分析方法、电子商务与信息系统、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等,包括大数据与云计算、会计信息系统、区块链与智能财务等。
第二,各方向课程群。新形势下单纯的会计知识课程远远无法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应根据学生自身职业规划、兴趣与能力,设置更为专业性和方向性课程,主要包括注册会计师方向、国际会计方向、信息化方向、管理会计方向和智能审计方向等。其中注册会计师方向核心课程围绕企业决策、分析和控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规划、报表分析等,紧贴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和标准,将执业资格考试涉及科目设置课程群;国际会计方向针对涉外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点区分业务处理异同与经济后果;信息化方向将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据共享、区块链与信息一体化等融入教学过程,突出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教学内容;管理会计方向针对企业内部决策和分析,将成本管理、过程控制与分析、投融资决策等内容设置课程群。智能审计方向基于智能财务数据,围绕会计处理、报表数据和业务循环,结合财务舞弊社会热点问题案例等设置课程群。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新商科”课程教学侧重点和前沿发展趋势,亟须学校和教师形成合力,把课程设计做精做细,提升学生“跨学科”和“综合性”能力,培养与时代同步的高水平会计人才,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始终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每个环节,实现三全育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转化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培根铸魂,实现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技术性相融、相通,从而全面提升育人质量,顺应时代发展和改革需求,培养新时代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