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2022-11-23姚欣萌
姚欣萌 李 娜
中北大学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8507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尽管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已经年满18岁,不再是孩子。但大学生群体毕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还不具备应对能力。对于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国内老师和心理、教育等研究者的关注对象[1]。当前,越加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速发展的高新科技,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更大挑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当前主要推进的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国家要建设一流的高校,不仅要在学校自身的形象建立、日常管理,科学研究、教育工作等方面共同施力,还需要在对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加强各类服务和心理健康监测。谢炳炎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提出,学校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主动发挥学生对意志力培养、情绪调整等功能,体现教育的均衡性、协调性。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内容。第一,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干预。大学生的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外界环境和内心活动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情绪甚至是心理状态。无论是家庭压力、学业压力还是就业压力,都是大学生群体的高发心理问题,不仅对学生的正常活动和学习起到了负面作用力,这一问题的扩散和不断提升的触发率,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整体稳定性。面对这一个层次的问题,针对大学生展开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不断完善自身内容设计,充分尊重并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在就业、婚恋等多个角度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二,心理健康的发展。作为一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检验指标,同时也是大学生群体安全度过学习、生活和成长经历的重要依据。甚至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否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业和发展前景,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来说也存在作用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外在精神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够重视心理教育的发展
我国整体的高校层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许多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停留在口头或者是课堂层面,教师不仅没有广泛掌握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不具备高质量的有效实施方式在实践层面展开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管理[2]。进一步分析其中的症结,找出原因。首先,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涵盖的范围及包括的具体内容没有形成成熟的认知。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体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进行引导。部分高校教师将心理教育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划等号。那种片面的认知使得教师采取的干预措施会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甚至是反感。甚至有的高校没有认真履行资深责任,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承包给第三方机构;其次,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认同不够全面。心理健康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在社会运转中存在意义。
2.教育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教育平台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直接反映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现阶段水平。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不仅方式单一,质量也参差不齐,很难满足大多数人的客观需求。许多专业的咨询机构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能够直接指出大学生群体当前面临的心理健康共性问题。而许多高校尚未建立,更不用说完善自身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疏导机构。许多高新科技和指数式增长的信息数据体量为高校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心提供了支撑。许多学校仅是在外在形式上设置了网络咨询渠道,并不具备专业的工作人员[3]。
3.心理教育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我国高校绝大多数没有引进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常是以团委、辅导员甚至是任课老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对于这些教师来说,他们不仅要承担各自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职责,时间、精力都很难发挥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同时这些教师自身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实践能力。以辅导员为例,其岗位职责是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进行管理,同时作为学生和学校之间传递信息的沟通纽带而存在。他们并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这种条件下开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活动,不仅目标导向不明确,具体形式单一落后,甚至会直接制约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欠缺思政、教育等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专业工作人员,是当前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深入推进的诱因。
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辅导员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一负责人,不仅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同时也承担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每一个辅导员都应当履职尽责,严格恪守职业道德,积极应对学生群体心理健康中的主要矛盾和困境,尤其是个别学生相对严峻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此同时,必须深刻认知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和辅导员、任课老师相关,整个教育体系的建设更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及家长和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参与[4]。在整个体系中,除了存在亲情关系和师生关系,同时也不应忽略中心和学生之间的服务关系。这些关系的相互积极作用,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加入高校范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和辅导员相比,尽管这些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和学生之间相对陌生,但他们的专业学科素养是真正触碰并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凭借。因此,心理咨询专家可以在和学生的沟通中,以及在和辅导员的交流中了解问题的真正成因,从而对症下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辅导员也能够掌握部分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其日后日常工作的展开[5]。
(一)能够建立起与学生的沟通桥梁
在任何工作和活动的进行过程中,辅导员都可以存在导向的建立和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经过和学生之间相互熟悉,进一步建立沟通的渠道,能够帮助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项心理问题。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问题线索和征兆后,辅导员可以展开深度沟通,及时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认清现实。
(二)能够指导学生建立人际支持网络
家长作为监护人,无论是出于对学生的人身安全考虑,还是心理健康考虑,都应当熟悉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让家长参与到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人际支持网络中,家长能够凭借自身对孩子的充分了解为辅导员提供信息,基于这些内容展开的心理辅导工作能够提高成效。与此同时,可以为学生之间建立面对面或者网络的沟通模式与习惯。学生平辈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卸下所有心理负担,学生的异常行为往往是同学第一时间发现的,能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预警[6]。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工作的具体执行者
相对于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结构整体仍然不是完全稳定的。他们在对待突发事件、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甚至和自我相处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对于这些处于心理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方式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机制,能够自我控制情绪,感知事物背后的主要特征。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是应当关注存在自卑心理或社交恐惧的学生,帮助他们在人生的关键节点茁壮成长,顺利度过进入社会之前的过渡期[7]。
具体来看,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兴趣所在,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和规划,并不断保持相对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朝着这个目标而奋斗。同时,辅导员还应当向学生充分介绍心理教育咨询机构的主要功能和服务对象,拉近学生和心理咨询机构之间的距离。此外,辅导员应当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防线,提升学生对待自身心理问题的敏锐度,学生一旦发现自身的心理趋向不健康的状态范畴,就会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求助。
(四)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直接参与者
优秀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辅导员,往往会将学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学生遇到生活还是学习中的困难,甚至是人生成长发育出现了危机或是巨大挫折,辅导员都应当及时发现并参与其中,成为学生的理解者、支持者,用平等的姿态去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点甚至是批判。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迅速发现问题,摆脱矛盾。正因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层面都起到积极的意义,因此,辅导员自身一定要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辅导员在日常时间应当加强对不同学生的了解,掌握整个学生群体的基本情况,从而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做出预判,以具有主动性的方式面对突发事件,进行科学的引导。在这个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诉求。当辅导员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第一时间寻求外界的帮助,联系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对学生问题的安抚和解决中,将严重事件扼杀在摇篮中。可以说,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辅导员不仅应当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是第一时间和学生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参与者,还是事情完全解决后的关注者。为更好地承担三种角色对应的责任,辅导员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动态变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此外,为更好地和学生之间拉近距离,找到共同的话题,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当下流行的各项元素,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从而在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等特殊情况时第一时间掌握信息。遇到相对专业或难度较大的问题,辅导员应当和心理教育专业人员共同协商,参与到心理危机的判断中[8]。在当下的问题解决后,为了保证心理健康问题不给学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辅导员要帮助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做好沟通,在后期为学生提供不同渠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降低各类型心理危机给学生带来的整体伤害,必要时还可以和工作人员一起进行回访,在问题解决后仍然保持一段时间的关注。帮助学生将心理危机化解为机遇,使得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个人实现心理成长的机会。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辅导员应当和学生的做好朋友,同寝室的同学以及其他密切接触的人员做好沟通,为问题的解决建立一个积极的心理修复大背景。危急事件无法解决时,辅导员应当联系专业的心理疏导工作者,有效地帮助学生化解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