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专业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
2022-06-17王迎
摘 要:高校声乐专业课作为音乐学科中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在混合教学模式领域的运用与研究十分活跃。文章从构建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通过运用“雨课堂”教学平台以四川民歌作为教学内容,进行了阶段性的教学实践。完成阶段教学计划实施后,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评价,激发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逐步探索出一条四川民歌演唱教学在高校声乐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中的可行模式。
关键词:声乐专业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四川民歌;演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4-0074-04
近年来,高校各个学科门类、研究领域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十分活跃,高校声乐专业课混合教学的改革创新也不断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智慧型”学习环境初成气候。一方面,高校声乐教学领域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方针的变革步入了大发展的繁荣时期;另一方面,传统的声乐专业课教学模式也将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质的变革。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通过搭建线上教学资源库将学习资源引入传统教学中,将线上线下学习内容更紧密地编织融合在一起。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是对高校声乐专业课传统课程体系的否定,而是对高校声乐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使其适应时代发展下的学习模式。如何让二者在新时代信息化背景下创新融合发展,仍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混合教学模式呈“线上”学习平台与“线下”传统课堂齐头并进状态,将“线上”课堂融入,在于强化“线下”课堂的作用与意义,使“线下”面对面与“线上”教学资源平衡互补。
(一)高校声乐专业课课程性质及教学特点
高校声乐专业课属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技术指导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形式为“小课制”即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每一个学生受制于先天嗓音条件、声乐学习程度及艺术领悟能力因素影响,有极大个体差异,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程度可能相差巨大,这些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因而声乐教学必须“一人一策”,本质在于教学手段与当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自身能力接受范围相适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程度量体裁衣、因材施教[1]。
声乐课教学特点由课程性质所决定,具体表现在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设计更精细、更个性化,解决问题更具针对性。学生学习过程受心理与生理因素影响较为显著,教学过程也受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教学语言的因素影响。声乐专业课作为艺术类课程,课程性质相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教学形式也有其特殊性,教学实施中的不确定因素持续存在,因此教学模式的设计也更应结合教学实际不断调整革新[2]。
(二)高校声乐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利弊
高校声乐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声乐表演艺术家及歌唱家,即便信息化时代驱动着高校的音乐教育生态,但老一辈们留下来的“师傅带徒”式仍有其天然优势,目前高校声乐课堂主流模式仍为“一对一小课制”。一方面,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个体针对性,“一对一小课制”能够重视和正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预期偏差与问题,随机灵动调整教学对策。另一方面,由于培养个性化艺术人才的需要,在高校声乐专业课传统课堂中,教师不仅要示范、传授发声技术与歌唱技巧,还要言传身教进行舞台表演示范,达到师生实时反馈与交流。
声乐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优秀声乐艺术人才,并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在高校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因大量的声乐理论知识学习内容无法在课堂上一一为学生详尽解说,布置课后任务的传统模式又无法掌控学生完成任务的全过程,导致学习反馈不及时,教学效率低。新时代,对高校声乐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更高要求,传统声乐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面临瓶颈期,首先,它不再能满足新时代广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其次,它对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音乐艺术人才有一定局限性。
(三)高校声乐专业课“线上”板块存在的必要性
1. 教与学存在矛盾
高校声乐专业课教学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教与学环节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声乐传统模式课堂以教授声乐发声技巧和歌曲风格演绎处理等内容为主,教师以口头布置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做歌曲背景的案头工作及课后的技巧练习。课上检查发现学生对歌曲背景知识及音乐文化的了解有限、学习中兴趣不高,导致学生出现记得不牢、学得不深,学习过程中容易积压问题。针对这种学习状况,高校声乐课混合教学模式结合了互动性强的线下模式与资源丰富的线上模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效率及兴趣[3]。
2. 教與学亟待转变
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仅通过学生的自主自觉练习、查阅资料对所学内容进行温习掌握,学习过程无法追踪,自然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站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进行探究式学习。线上模块的加入一方面解决了线下课堂内容容量与教学拓展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补充了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理论知识与听赏不足的问题。为构建更优化的课堂学习效益,将“线上”课堂理论、音视频资源学习前置在“线下”课堂,督促学生打卡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在“线下”课堂更关注学生对声乐实操性技能的获得,相较单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获得更多的教学效益和学习效益,据此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
3. 线上板块优势显著
高校声乐专业课“线上”板块,首先拓宽和畅通了师生高效沟通与互动的渠道,注重师生课前课后无障碍沟通,鼓励学生课后练习视频打卡,增强学习动力。其次,将一些声乐常识及声乐理论学习内容作为“线上”课堂的一个板块进行学习。通过任务推送、学习任务打卡、学习任务测评和环节检验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再次,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课程资源学习,如歌曲范唱的音视频资料、拓展学习的音视频资料及乐谱资源共享,让学习更高效。最后,“线上”板块还将作为教学班内部一个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是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舞台”,还丰富了对专业前沿的研讨、注重学习成果分享。
二、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路径与策略
高校声乐专业课混合教学模式需要具体的授课内容作为支撑与落地,本文将四川民歌作为教学板块内容,进行了阶段性的教学实践,针对产生的良好教学效果及激发的学生强烈学习兴趣,逐步探索出一条四川民歌演唱与教学在高校声乐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可行模式。
(一)充分利用本土音乐文化资源
将艺术贴近文化、贴近生活,艺术才有得以生存的土壤。我国民族声乐扎根于我国本土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紧密贴合我国现有的文化资源,立足于所属行政文化区域,在对地方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中挖掘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财富,引导声乐专业学生扎根本土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以肩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己任。四川民歌是西南地区传统优秀音乐文化,是自古以来西南地区劳动人民生活与审美的真实写照,凝聚着四川人民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高等音乐院校声乐专业课中广泛融入了四川民歌的演唱与教学。通过搜集整理发现,四川民歌的线上线下资源极其丰富,将这些资源融入高校声乐专业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既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又可激发声乐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提升文化自信。
教学实施前,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设置。第一,将四川民歌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民俗文化作为理论资源PPT学习;第二,将四川民歌的范唱视频、各类四川民歌艺术形式视频、民歌乐谱作为观摩任务;第三,将理论学习PPT与观摩任务按照单元结构在教学周进行推送,学生在计划教学周内完成学习任务打卡、录制演唱视频、学习任务测评等环节。
其次明确线上线下的教学作用,线上课堂主要解决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线下”课堂着眼于当下解决学生演唱四川民歌的发声技巧、艺术表现、歌曲处理、舞台表现等,“线上”“线下”相互结合,弥补了声乐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理论知识不充分、理论学习不透彻,学习针对性资料缺乏导致的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进而优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练习管理,学生是否完成、能不能完成所设置的学习任务,后台数据一目了然,教师可根据学生整体情况教学进度与目标。
最后,通过四川民歌教学实践过程,学生对四川民歌学习兴趣很高,部分学生来自四川各个地方,他们感叹对自己家乡的民歌了解甚少,有些了解的只有几首,更激发了他们对四川民歌的探究兴趣,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关于家乡民歌的各类资料,并共享于“线上”平台,制作四川音乐地理文化图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抓手的四川民歌混合教学实践收到了意想不到效果,证实在有效教学因素影响下,学生的参与性能够得到提升。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绚丽多彩,通过演唱四川民歌这一途径,学生参与了搜集资料、学习唱法、舞台演唱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一颗热爱民族文化的种子。
(二)结合应用线上优质课程资源
中国民族众多,优秀民歌及民俗文化丰富,四川民歌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民歌之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充分拓展了教学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线上资源库为线下声乐课堂旁征博引提供了直观的可视化学习材料。高校声乐专业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制作PPT材料,在理论学习内容上将四川民歌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的学习范围拓展到对中国各地民歌文化的学习,如中国各地少数民族地区民歌、中国南方民歌、北方民歌以及藏羌彝地区民歌等各地区民歌文化的学习,从演唱四川民歌的范围扩大到中国民歌的演唱,从扎根本土音乐特色文化学习辐射至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从学唱民歌的艺术风格,到深入了解民歌的地理文化这一过程从量到质的转变。
通过对四川民歌的学习,学生对民歌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四川民歌文化的学习范围拓展到对中国民歌文化的学习是顺势而为。利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学堂在线等教学资源平台,来扩展学习的广度,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全方位为学生打开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宝库。以专题形式学习线上民歌课程,目前线上民歌课程主要为通识类,有少量专业类型民歌教学课程,因此需要在线下进行中国民歌的拓展性实践教学,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也建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探讨小组,在课后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取得了收获。
(三)完善师生互动与评价渠道
在高校声乐专业课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转变为线上线下教学的设计者、资源提供者,学生作为线上线下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者,建立课后线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区域与教学效果评价渠道,可以改善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出现问题无法及時与老师交流的情况。教师以阶段性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和建议,这些互动与评价渠道的设置,营造了良好学习氛围,促进了师生有效交流互动。
在四川民歌混合模式教学实践中,扩大学生对教学资源搜集的参与度,变“搜集”为“学习”;将传统“灌输式”被动学习,转为“探究式”拓展学习,充分调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维度、目标维度、表现维度,充分体现学习的正向价值。通过对学生线上学习板块及浏览时长的数据分析,产生大量学习过程数据、学习成果及交流讨论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调整了自建资源库的更新频率;合理设置四川民歌理论学习的时间段,尽量不对学生其他课程造成时间冲突;还对学生上传视频的时间、时长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搭建多渠道、多元化师生互动与沟通渠道,让信息实现无阻碍交互,教学更高效。完善师生互动评价与机制,可促成教学反思,完善教学模式精细化设计,调整教学资源合理设置,进而形成教学模式闭环,推进高校声乐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展望与反思
研究资料表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一场新时代信息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革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不断融通发展,发展态势呈现学科融合及更多元化。
(一)混合教学模式的前景展望
混合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促进高校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科优势,不断推陈出新,创新融合式发展,线上资源共享打通了高校学科之间、教师资源间的长期壁垒[4],可通过线上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打造音乐类学科“智慧”学习生态大循环。推动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科交流,促进高校声乐学科的大发展,落地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教学,精细学习过程管理,加速学生成长,鼓励独立思考并强化知识积累,扩展专业视野的纵深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有效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互补,线上线下教学课堂互利双赢的局面。
(二)混合教学相关问题反思与建议
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各个学科遍地开花,造成了一种流行趋势,但也应避免步子迈太快,造成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要以学科发展观来审视自己的专业与学科,避免过多的信息化程序来干扰原本简单的学习环境。作为高校教师,在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群体是否能够全盘接受或消化各科教师给予的学习资源,值得深思。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在于给教学提速增效,让學生学得更轻松,而不是一味地强“塞”给学生更多的资源,增加学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5]。建议定期在混合教学师生评教机制中了解学生端的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
其次,混合教学模式是否真的适合所有的学科进行教学实践仍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每个学科应该根据自身学科特色、特点,合理适度安排混合教学比例与计划,不能一味“一刀切”,否则不仅扰乱了教师教学节奏,也容易让学生疲于应付,造成学习后增长动力不足。建议高校教师优化资源库建设,优化信息发布,减少学生处理信息的时间。
再者,警惕混合教学模式沦为信息的堆砌,缺乏信息间互联互通,线上线下内容脱节,导致教学片面化,未能达到教学效果预期。高校应积极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针对性混合教学培训与讲座,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混合教学实践,促进混合教学模式的良性发展。
最后,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把握好混合教学的共性与个性,吃透信息技术,清醒认知混合教学模式中的优势与问题,合理规划教学资源库,将教学原始资料的积累逐步转变为教学数字资源库式积累,为学生真正打造便捷、高效的“智慧”学习生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四川师范大学教学与改革项目“高校声乐专业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以四川民歌演唱教学为例”(项目编号:20210395XJG)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迎(1988—),女,硕士,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声乐演唱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