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代白瓷

2022-06-17张润平

收藏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白瓷釉色

张润平

白釉瓷经过北朝时期的初创,隋代发展,到唐代已经非常成熟,以邢窯白瓷为代表,制瓷工艺精湛。唐代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瓷器已成为生产的主流,形成了以北方邢窑白瓷和南方越窑青瓷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生产出“类银类雪”的白瓷以及“千峰翠色”的青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北方邢窑生产白瓷品质优良,制作工艺精湛,产量大,唐代邢窑白瓷在当时畅销国内。在唐代北方遗址和墓葬中发现最多,如陕西、河南和河北等省。唐末至五代时期邢窑开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取而代之,仍以烧造白瓷为主,成为北方白瓷重要窑口,为北宋定窑发展打下基础。

河南巩义窑也是唐代重要的白瓷产地,巩义窑又称“巩县窑”,是唐代烧造白瓷的重要窑场,1957年发现,也生产过贡瓷。唐代诗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开元贡,白瓷器,绫、赋、绢、帛。管县二十六……巩……密。”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也出土有巩义窑白瓷,这说明唐代开元年间河南贡白瓷。巩义窑除烧造白瓷外,还生产白釉点褐彩、白釉点蓝、褐彩、三彩、绞胎和黄绿蓝单色釉陶器等产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代白釉瓷有出土和传世器,有邢窑生产白瓷,也有巩义窑生产白瓷,还有少量定窑白瓷产品,有些与黑石号沉船文物相同。下面本文就馆藏唐代白釉瓷种类、造型、纹饰和用途等方面举例述要。

一、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代墓葬出土白瓷

馆藏唐代墓葬出土白瓷,出自河南省陕县后川唐墓、陕县湖滨区唐墓、陕县刘家渠唐墓、陕县铁路区唐墓和陕西省西安唐墓等。

邢窑白釉执壶(图1),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唐墓出土。唐代,高16.4、口径8、底径8厘米。造型饱满规整,胎质细密洁白,通体施白釉,釉层匀净光亮,釉色光亮滋润,应为唐代邢窑佳作。黑石号沉船出水有与之相同的器形。

执壶是唐代出现的新品种,执壶又称为“注子”“注壶”,由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鸡头壶演变而来,短的多角形直流代替了鸡头和凤首流,小而弯曲的圆把,代替了龙柄,流与柄之间的系不见了,盘口也变成了喇叭口,这种改变具有划时代意义,为以后的壶形奠定了基础。唐代执壶除邢窑白釉外,还有越窑青釉、花釉和长沙窑青釉彩绘执壶等。馆藏1956年河南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邢窑白釉汤瓶(图2),造型与陕西省西安市唐太和三年(829)王明哲墓出土瓷壶底部墨书“老得家茶社瓶”器相近,故此器应为唐代点茶时盛沸水之汤瓶或茶瓶,为重要的茶具。

邢窑白釉龙柄执壶(图3),1958年河南省陕县湖滨区唐墓出土。唐代,高10.5、口径3.8、底径3.1厘米。执壶肩部置短流,流根部贴压绳纹,肩和口沿饰龙形柄,龙躬身站立,口衔壶口沿,双爪紧贴壶口壁。造型规整,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釉层较薄,釉色莹白如雪。壶流和龙柄采用捏塑技法,使整体造型显得生动别致,体现出唐代邢窑白釉壶造型艺术之美。器形与陕西省西安市工地主厂区唐墓出土、英国史密森机构收藏邢窑白釉龙柄执壶相近。

邢窑白釉长颈瓶(图4),1956~1957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唐代,高22.2、口径6.9、底径7.2厘米。造型饱满圆润,轻盈秀美,胎质洁白致密,釉色白润,成型技术高。墓葬出土,保存完好,为邢窑白瓷艺术珍品。唐代是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鼎盛帝国,瓷器生产朝实用性、装饰性和造型艺术方向发展。唐代中西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海外贸易亦不断发展,西亚金银器大量传入,瓷器生产中也开始仿制金银器造型,此器与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长颈铜瓶十分相似,与2000年河南省登封市法王寺地宫出土白釉长颈瓶相近。

邢窑白釉带盖唾壶(图5),1956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唐墓出土。唐代,高16.1、口径9.8、底径10.8厘米。造型端正沉稳,胎质洁白,通体施白釉,釉色光润,有细碎开片。该唾壶带盖,使整体造型更显优美典雅。唾壶,用于盛装唾吐物,西汉时期已出现。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有漆盂,因外底铭“汝阴侯唾器六年阴库诉工延造”字样而得名。东汉时期南方烧造出青釉唾壶,三国两晋时期为日常用器。据晋人贺循《葬经》记载,晋人把唾壶作为随葬用器。唾壶作为唾器,在唐代为上层贵族或达官显贵日常用器,死后作为随葬器,因此在北方唐墓出土器中经常能见到。此器造型为唐代邢窑的典型器。

邢窑白釉渣斗(图6),1958年河南省陕县铁路区唐墓出土。唐代,高11.1、口径15.4、底径7.6厘米。上部为碗状形漏斗,四瓣花口,内壁出筋,短束颈,扁鼓腹,假圈足。造型规整,胎质白,通体施白釉,釉色光亮,釉面有茶水渍痕。造型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白釉渣斗相近。

中晚唐时期,饮茶之风盛行,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多有论述。唐代瓷质渣斗作为盛放茶叶残渣的茶具功用逐渐显现。馆藏传河北唐县出土的一套晚唐~五代邢窑白釉茶具模型(图7),有白釉陆羽读《茶经》像、煎茶用的风炉和茶鍑、研碾茶末的茶臼、点茶用的汤瓶(执壶)、盛放茶渣的渣斗、白釉陆羽像和白釉浇壶共8件。白釉陆羽像(图8),高9厘米,陆羽端坐于莲花瓣台坐上,头顶荷叶帽,手端茶杯似正在饮茶歇息。陆羽像荷叶顶部、五官和莲瓣尖部等处点褐彩,是被供奉的茶神陆羽形象。白釉浇壶(图9),仿金银器,造型饱满,胎质洁白,通体施白釉,施釉不到底,釉色光亮。器形与馆藏1956~1957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的唐代花釉浇壶相同。这套晚唐~五代时期邢窑白釉茶具模型罕见珍稀,为研究唐代茶文化和邢窑白釉茶具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邢窑白釉莲瓣座烛台(图10),1956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唐墓出土。唐代,高30.4、口径6.5、底径17.3厘米。造型精美,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白釉,釉层匀净光润,玻璃质感强。烛台由灯盘、灯柄和底座组成。此器造型与北齐武平元年娄睿墓出土青釉高柄莲瓣贴塑花卉烛台相近。唐代诗人皮日休《夜会问答》中记载:“莲花烛,亭亭嫩蕊生红玉。”此器造型独特,具有唐代工艺特征,座为莲瓣形,为唐代邢窑白瓷“莲花烛”艺术珍品。CFFFCB14-91F4-4F58-9969-9D4B763F81DE

邢窑白釉盖罐(图11),1956年河南省陕县湖滨区唐墓出土。唐代,高14.6、口径7.1、底径6.9厘米。口唇外卷,罐腹滚圆,造型饱满,胎体厚重洁白,通体施白釉,罐腹釉色白中闪黄。此罐盖与罐颜色不一,盖釉色白润,罐釉色白中闪黄,可能是由于两者分别制坯和分开烧制所造成的,罐与盖配套出土。器形与黑石号沉船出水白釉盖罐相近。

白釉枕(图12),1956年河南省陕县铁路区唐墓出土。唐代,高7.5、长17.9、宽12厘米。器形简洁质朴,胎体白而厚重,枕底部有气孔一个,除底外,通体施白釉,釉层较薄,釉面较为光洁,有土沁。瓷枕始见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张盛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瓷枕,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品种有白釉、绞胎、黄釉等品种,晚唐五代较为流行。馆藏江苏省连云港玉带河五代吴太和五年(933)墓出土邢窑白釉枕,与此器造型相近,枕面刻划牡丹纹,枕侧为开光式,釉色洁白,为五代邢窑珍品。

邢窑白釉辟雍砚(图13),1956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唐墓出土。唐代,高7.2、长15、宽17.4厘米。共有21只砚足。造型精美规整,胎质细白,除砚面外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莹润。此器与邢窑白釉执壶、邢窑白釉带盖唾壶、邢窑白釉莲瓣座烛台为同一墓葬出土,为邢窑白瓷珍品。辟雍砚始见于东汉时期,魏晋时期见有青瓷圆砚,南北朝开始发展五至十足不等。隋唐时期的辟雍砚砚面高凸,砚足数量增加。唐杨师道《咏砚》记载:“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辟雍砚得名于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象璧,圆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此器造型与1986年陕西礼泉县唐长乐公主墓出土的唐白釉辟雍砚和天津博物馆藏唐白釉辟雍砚相近。

邢窑白釉侈口环柄杯(图14),1957年陕西省西安唐墓出土。唐代,高8.5、口径8.2、底径6厘米。腹部饰三周凹弦纹,造型秀美少见,杯侧柄部环耳,由双股泥条手工成型,仿唐代金银杯部环柄。胎体洁白,通体施白釉,釉层较薄,釉质细腻。为唐代邢窑环柄杯精细制作。此器造型与1963年陕西省西安市沙坡村出土唐代环柄银杯、徐州奎山唐墓出土白釉环柄杯相近。“黑石号”沉船出水邢窑白瓷中有与之相近的器形。

定窑白釉玉璧底碗(图15),1956年河南省陕县湖滨区唐墓出土。唐代,高4、口径13.6、底径7厘米。玉璧形圈足,除底足外通体施白釉,内壁釉色匀净,外壁釉层薄而不匀,有滴釉现象。唐代中晚期,北方邢窯、定窑,南方越窑、长沙窑的碗或盏,流行使用玉璧形圈足。此碗外壁削抹痕明显,足墙较矮不如邢窑规整,釉色白中闪黄,烧制技术稍逊于邢窑,应是唐代晚期河北定窑产品,说明当时定窑的制瓷业尚未成熟。

巩义窑白釉褐彩人物牛车(图16),1956年河南省陕县湖滨区唐墓出土。唐代,高11.6、长8.9厘米。雕塑二轮带篷牛车,牛旁驭者是一位高鼻深目的胡人,车内坐一位头梳高髻、体态丰腴的贵妇。通体施白釉,车篷、人和牛双目、发髻等施点褐彩。晋代流行乘牛车出行,隋唐时期乘牛车出行更为普遍,此器反映出唐代人们乘牛车出行的情景。东晋时期部分青釉瓷器上开始出现褐色点彩。西晋晚期出现,也称褐斑青瓷,是用含铁较多的褐釉点在器物上,这类常在青釉瓷口部、器身出现褐色彩斑点,多数为高温釉上彩。为单调的青釉增加了色彩,改变了早期青瓷单一的色彩。北朝时期出现了白瓷及白釉点彩瓷器。

巩义窑白釉点褐彩狮(图17),1956年河南省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唐代,高10.5、长9.5、宽6.5厘米。有残修复。胎质洁白,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狮双目和胡须点褐彩,狮身堆塑毛发卷曲,立体感强。此器造型生动写实,构思巧妙,颇具艺术魅力,体现出唐代动物雕塑造型艺术之美,或为巩义窑产品。

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代传世白瓷

馆藏唐代传世白瓷较为丰富,器形多样,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结合考古新发现、国内外文博机构藏品,并以馆藏出土唐代白瓷为标准器,下面对馆藏传世唐代白瓷进行比对研究。

巩义窑白釉贴宝相花纹双龙耳瓶(图18),唐代,高42.5、口径8.8、底径9.4厘米。双龙柄,龙嘴衔瓶口沿,颈部饰弦纹,盘口和肩部凸贴模印宝相花等纹饰。器形高大,造型精美,施白釉不到底,釉色白中闪黄。双龙耳瓶始见于隋代,唐代双龙耳瓶较为多见,以光素无纹者多,贴花装饰非常少见,除白釉外,还有青釉、三彩等品种。近年河南巩义窑出土有唐代白釉双龙耳瓶。河南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国外多家博物馆藏有唐代白釉双龙耳瓶,如新加坡博物馆、德国亚洲艺术博物馆等。

白釉堆塑龙柄烛台(图19),唐代,高28.4、口径7.4、底径20.3厘米。烛台上部为盏形灯盘,中间为灯盏,灯盘外饰一圈莲瓣纹。中部堆塑双龙缠绕台柄,双龙各用一爪托举灯盘,柄底部浮雕莲瓣纹。底部为圆形承盘,下置足。造型新颖独特,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白釉,釉色白润,有细开片纹。工艺精湛,龙纹立体感强,是集陈设和实用为一体的唐代艺术精品。法国吉美博物馆和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有与之形制相似的唐代白釉堆塑龙柄烛台。

白釉茶臼(图20),唐代,高3.4、口径15厘米。浅钵形,外壁施白釉,玉璧形足。内壁素胎,阴刻多层同心圆纹,再阴刻十字线,将臼分为四区,每区阴刻呈细密菱格纹,形成粗涩的糙面,将茶饼裹纸捶碎,便于在臼中研磨茶末。河北内丘唐代邢窑遗址中出土过与此器相近的实物。唐代柳宗元诗中有“山童隔竹敲茶臼。”南宋朱翌《猗觉寮杂记》记载:“唐末有碾、磨,止用臼,多是煎茶。”由此可知,唐代制茶末之具有茶碾、茶磨和茶臼三种。此器胎体厚重洁白,造型新颖,为唐代制茶末用具,造型与上述河北唐县出土的一套晚唐~五代邢窑白釉茶具模型中白釉茶臼相近。

白釉杯盘(图21),唐代,高7.3、盘口径26、杯口径4厘米。杯盘一套9件,是由南朝时期青釉五盅盘发展而来。胎质较白,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一套保存完好,非常难得。“黑石号”沉船出水唐代白瓷中有与之相似的器形。

巩义窑白釉点蓝彩褐彩花卉纹碗(图22),唐代,高6、口径16.2、底径8.5厘米。撇口,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碗内底用蓝彩和褐彩点绘花卉纹。河南巩义黄冶窑等窑址出土过唐代晚期白釉点蓝彩器物残片,此器可能为河南巩义窑产品。造型古朴,胎质较白,釉层薄,釉面瓷化程度底。以高岭土为瓷胎原料,蓝彩施于釉下,点绘花卉图案,开巩义窑唐青花之先河。“黑石号”沉船出水的3件唐青花花卉纹盘(图23),应为河南巩义窑产品,胎质洁白,釉质纯净,青花浓艳,应为西亚进口钻料,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CFFFCB14-91F4-4F58-9969-9D4B763F81DE

猜你喜欢

白瓷釉色
宋元青白瓷国内外研究回顾与反思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上下一白:千年白瓷的现代传承
论宋代瓷器的艺术特征
刍议龙泉青瓷的艺术之美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