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印示信
2022-06-17孙兵
孙兵
中国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印章以铜质为主,因此印章的产生与灿烂的华夏青铜文化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并结合出土实物看,中国的青铜时代有可能是印章产生的年代。文献中最早对“印”字加以解释者,是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称,“印”是执政者所持有的信物,凡是和印有关的东西都有“卩”这个偏旁。“印”之右半即古之“节”字,古代把竹节剖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为信物。又刘熙《释名》说“印”,就是信物,都明确了印章作为凭信工具这样的实用功能。
印章是一种信用物,但是他所附带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己远远超过了他本身的实用价值。印章有官印、私印之分,流传至今的实物中有大量的官印,他们是研究历代官制和政府机构的实物证据。中国古印章的最大功用之一,是作为历代官爵等级的重要凭证。因此,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职官名称的变化,除参考大量的历史文献外,现存和不断考古发掘出土的大批历代官印,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资料。由于官印中有大量各级地方行政长官的印章,所记地名显然是研究历代地方行政建置的重要实物证明,又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遗漏、纠正失误。滕州市博物馆藏历代官私印章较为丰富,现选取其中部分印章加以考释。
一、汉魏印章
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印章到了汉代,其兴盛达到了顶点。汉帝国外拓性发展实际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加之商业、农业、手工业等都得到了较快发展,这些都给汉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加上当时有用印之风、厚葬之风,生前官民皆人手一印,死后随之殉葬,因此汉代印章的发展与成熟尤为迅速,在形制、工艺、印纽等各方面都极为完备精美,成为后代篆刻家学习效仿的典范。从形式上看,汉官印除了一般的四字印外,还有在名称下加“之印”“私印”“印章”“章”的,如将军印就有“牙门将印章”“折冲将军章”等。
关内侯印(图1):印面正方,印面长2.4、宽2.4、通高2.3厘米。印为铜质龟纽,龟背羽状纹、曲折纹与圆点纹组合,龟首双目圆睁前视,形象栩栩如生。印文单刀阴刻“关内侯印”四字,布局严谨,字体笔画圆润遒劲,用笔寓方于圆,落笔收笔顿挫有力,篆体严谨工整,刻工极精,总体呈现出庄严大度,精美浑穆之感。此印体现了汉代印章印面设计以均衡为主,采用朱白相间的方案,达到均衡的效果,文字书写工整、秀丽、线条流畅,但仍遒劲、老辣。
关内侯系爵称,此名号始见于战国,先秦文献如《墨子·号令篇》《韩非子·显学篇》《吕氏春秋·贵信篇》等都有关于关内侯的记载。《墨子·号令篇》:“城周里以上,封城将三十里地,為关内侯。”《韩非子·显学篇》:“关内之侯,虽非吾行,吾必使执禽面朝。”《吕氏春秋·贵信篇》:“齐桓公伐鲁,鲁请比关内侯以听。”关内侯的名号,虽始于战国,但当时不作为一种爵位的等级,而是对封君的通称。清人俞正燮曾指出:“盖战国时大臣实封称君,如孟尝、昌国、安陵、龙阳、平原、信陵等,皆通名关内侯。”关于关内侯的名义,前人多以为“关”是指函谷关,“关”内即是关中。如荀绰《晋百官表注》“时六国未平,将帅皆家关中,故以为号。”刘劲《爵制》“关内侯者,依古析内子男之义也。秦都山西,以关内为王徽,故日关内侯也。”俞正燮力排众说,指出“所谓关者,凡国皆有关”,“关是封弧之界”,即一般所说的关塞,而非实指,“非定靖函始谓关也”。
秦统一后,制定了二十等爵制,从这时起,关内侯才成为其中的一个爵位等级。汉承秦制,也设有关内侯爵。《汉书·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皆秦制。”新莽时期,王莽托古改制,恢复周时的五等爵制,便废除了关内侯爵。《汉书·王莽传》“诸将帅当受爵邑者,爵五等,地四等……于是封者,当为侯伯,次为子男,当赐爵关内侯者,更名为附城。”东汉时,又恢复关内侯爵。《续汉书·百官志》“关内侯,承秦赐爵十九等为关内侯,无出,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秦及两汉时期,关内侯爵为第十九等,他所享受的特权待遇与列侯不同,是只能食邑,而不能立国。
自汉以后,历魏晋南朝都设有关内侯爵。《通典·职官》:“魏黄初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其后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晋亦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晋令日,有开国郡公、县公……及乡亭、关内、关外等侯之爵”,“宋氏一用晋制”,“梁封爵亦如晋宋之制”,“陈置九等……郡有王、嗣王……关内侯、关外侯”。北朝则无关内侯爵,据《通典·职官》记载,北魏初置王公侯子四等,后加伯男二等,凡爵六等。北齐亦同。后周则为公侯伯子男五等。隋灭陈后,开皇中,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亦不设关内侯爵。自隋以后的各代,就不再有关内侯爵的设置了。
永贵亭侯印(图2):印体扁方,印面边长2.5、通高2.4厘米。铜鎏金质龟纽,龟背饰羽状纹、曲折纹与圆点纹,龟首双目圆睁前视,形象栩栩如生。印文单刀阳刻“永贵亭侯"四字。四字印文系东汉印中常见。印文布局整齐匀称,字体疏放厚实,笔画方折有度。汉公印制度中没有铜鎏金质,一般是私印或模仿金印,故此印应是明器。
亭侯系汉代爵位名称,他不同于同时代的“关中侯”等名号侯,仅为虚设的爵位,而且等级较低,是“食禄于乡、亭的列侯”。《后汉书·百官志五》载:“列侯……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瞿中溶《集古官印考证》有较详的考释:“考西京虽有乡亭侯,而无其名,故与列侯为通称。至东汉始有乡侯、亭侯之目,然乡亭之侯有称某乡某亭之名者,也有称某乡侯某县亭侯而无乡名亭名者。”
关于亭侯的具体始置时间,《通典·职官》载“自献帝建安初,封曹操为费亭侯,亭侯之制,自此始也”,说亭侯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然这种说法因袭旧说,并不可靠。《后汉书》载:“建初二年,肃宗追思纯功,绍封阜子盯为高亭侯”可见在建安(196~220)之前,建初二年(77)亭侯一职就已设置,只是到了汉末,统治者内部矛盾激化,豪强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皇帝为笼络人心,牵制外戚、宦官和豪强,频封爵位,其中包括县侯、乡侯与亭侯,亭侯之封频仍。如《楚汉春秋》载高祖封许负为鸣雌亭侯,又如汉末曹腾、曹嵩封费亭侯,关羽封汉寿亭侯,刘备封宜城亭侯。这些侯有的有食邑,有的则是空有虚名。532E945A-892D-40FE-9AAE-7ACC3F1AA1F0
奉车都尉印(图3、图4):两枚,印面正方,边长为2.9、通高2.5厘米。爬行龟纽,龟伸脖昂头,眼嘴以阴线刻划,龟背隆起,阴刻多边形纹饰,伸着四条粗壮的腿,威风凛凛地立于印座台上。龟腹下有穿孔,可穿系印绶。通体锈斑,质坚色美,使整个印章多了几分古朴与灵动。篆书阴文“奉车都尉”四字,印文较为草率,有边栏,应是明器。
奉车都尉,官职名。《汉书》卷19载:“奉车都尉掌御乘车舆,驸马都尉掌驸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凡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两汉官秩俸给分为十八级,即:万石金印紫绶;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千石、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以上铜印黑绶;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以上铜印黄绶;百石、斗食、佐吏。据《晋书·慕容俊载记》称,东晋升平三年(359)十二月,“是时兵集邺城,盗贼互起,每夜攻劫,晨昏断行。于是宽常赋,设奇禁,贼盗有相告者赐奉车都尉。”由此可见,当时的奉车都尉已经成为赏赐的一种荣衔了。
奉车都尉铜印的文、纽制作甚精,似专为陪葬之物。这类官职印,不同于服官生前所佩死后陪葬的执官印。过去不明其用途。从近年来新发现的“长沙丞相”“軚候之印”的龟纽铜印来看,始知是为殉葬而特制的模型明器以表示死者的身份。《后汉书·王允传》李傕杀王允,在初平三年,建安元年,“帝思允中节,使改殡葬之……赐东园秘器,赠以本官印绶。”《后汉书·礼仪志》称“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以示厚礼:在高官贵人死后,不仅赐以本官印绶,也有临时加封晋爵,赠以印绶入殓的。汉代官职印明器的大量涌现,是在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家庭财产私有化的一种反映,折射出当时社会结构的本质。
部曲督印(图5):方形,瓦纽,印面长2.5、宽2.5、通高2.3厘米,印面文字为“部曲督印”,整体端庄凝重,平正自然,落落大方,文字凿刻古朴粗放,保存较好,“部曲”原系汉代军队编制名称。统领部曲的将领为“部曲将”,“部曲将”归部曲督统领。“部曲督”与“部曲将”两种官职设置在东汉末年,普及于魏晋时期。《通典·职官》:“晋官品列部曲督第七品,部曲将第八品。”《后汉书·百官志》载:“将军下有其领军,皆有部曲。”《后汉书·献帝纪》:“董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反。”部曲督与部曲将印常于新旧印谱中著录,如旧谱《十钟山房印举》著录部曲督印计有20方,部曲将印54方。新谱中《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著录部曲督印4方,部曲将印11方。此外历年考古发掘中,又时有出土,故这两种官印无论是传世品还是新出土的资料,数量都是比较多的,可作为史籍佐证。
总之,汉代是中国印章发展集大成的时代,是我国最早比较系统规范地以法定形式制作颁发官印的朝代。从材质来看,汉印规定秩万石金印紫绶,秩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绶,以下铜印;从制作工艺来看,汉官印分铸印、凿印两种,一般文官多用铸印,军队急需时的“急就章”、颁给辖域内其他民族的官印,则多用凿制;从艺术形式来看,汉印印文以白文居多,书体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缪篆”,这是一种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文字,结体方中寓圆,改小篆之形式,不改其笔法,近隶书体势,而不用其磔法。汉代官印总体艺术风格端庄凝重,浑厚古朴,平正自然,但亦不乏粗犷雄伟,瘦劲峻峭。
同时,汉代创作了一套以驼、龙、龟、蛇等动物造型的纽制,完成了印章整体造型艺术的创作,对后世玺印艺术影响极大,滕州博物馆所藏以上几印体现的即为汉印的龟纽造型。汉朝时皇太子、列侯、丞相、大将军的金印上,都以龟为雕饰,称为龟纽,是汉高级官吏使用的纽式。龟在古时称为玄武,属“四灵”之一,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吉祥物,印纽为龟,认为龟可以带来好运和吉祥。唐朝时,武则天改前朝旧制,命五品以上的官员用龟为佩饰,三品以上的龟印用金饰,四品用铁饰,五品用铜饰。由此,李商隐在《为有》诗中写下了“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的诗句,体现了夫婿封侯拜相却也惹来不能相伴左右的寂寞与感伤。
二、金代印章
辽金时期是印章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突出特点是出现了九叠篆文,还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入印。由于当时史料的大量缺失,此时期的官印研究对填补许多历史空白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权力的象征,金代官印也采取了既保持本族特色又借鉴宋朝制度,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用印制度。金代印章,其样式一般为方形印面,长方形柱状纽,印面铸汉字阳文九叠篆,竖行右书,印背、印侧镌刻汉字楷书年号。
元帅左监军印(图6):正方形印面,长方形柄,印面边长为8.2、通高5.4、厚1.2厘米。印背阴刻楷书五字“山东行部造”,印面阳文汉字九叠篆书“元帅左监军印”六字,印纽顶端阴刻“上”字。九叠朱文笔画平正,转折适度,布局匀称,边栏粗壮。此印于1980年出土于山东滕州龙泉塔附近,发现时置于已锈蚀铁盒内,同出遗物另有铁权一件。滕州在金代属山东西路,为滕州治所所在,這方铜印的出土对研究金代军事机构和探讨滕州地方历史增加了新的实物资料。
元帅作为统兵作战的最高将领始置于春秋,历代皆沿置。金代设都元帅府,置都元帅一员,为最高军政军令长官,从一品。另设左、右副元帅各一员,皆正二品。《金史》载“都元帅府,掌征讨之事,兵罢则省。天会二年(1136),伐宋始置,泰和八年(1208),复改为枢密院”,然而一旦遇到战事,“枢密院每行兵则更为元帅府,罢则复为院”。金宣宗南迁以后,为抗击北敌南侵,于黄河沿岸各城设置了元帅府。都元帅府下设置元帅左监军和元帅右监军各一员,正三品,亦权任重大,地位显赫。此印背刻楷书“山东行部造”五字,行部又称为行省,是行六部的简称。它初为临时机构,后成为常设官府。宣宗、哀宗时期,金朝廷内外矛盾突出,政权力量衰败,制度混乱,行部也能颁造官印,在数量上仅次于行宫礼部。
三、明代印章
宁阳县契(图7):黄铜质,正方形,长宽各6.6、厚1.2、有椭圆形柱柄长9.4厘米。正面刻“宁阳县契”阳篆,背面左右分刻阴文楷书“宁阳县契”及“永昌元年贰月造”,左侧刻阴文楷书“宇字贰百叁拾壹号”8字。印面阳文篆刻,字用篆文,字画平直凌厉,篆书方正,线条坚硬,与宋元以来的九叠篆文的圆曲之势有明显区别,此印应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所建地方政权的铜官印。532E945A-892D-40FE-9AAE-7ACC3F1AA1F0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爆发过很多次农民起义,但最后鲜有成功者。因此,有关农民政权的历史文物遭到了统治阶级的销毁,传世者很少。文献记载最早的关于农民军授印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周文,陈之贤人也,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陈王使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军。”但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农民军政权的官印实物却较晚,是元末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的“统军元帅府印”。此外,还发现了天完政权的“汴梁行省管勾所之印”和“管军万户府印”。这3枚铜印均为铜质,印面呈外圆内方。之后,陈友谅杀害徐寿辉并篡位,改国号为“汉”,印面由外圆内方改为了方形,有一枚传世的“征戍之印”。
李自成是著名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明朝末年,朝政混乱,国力衰退,全国性的饥荒和不断的战事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负担,故经常发生农民起义,李自成也是在此时参加了起义军。崇祯二年(1629),李自成加入了闯王高迎祥的队伍,高迎祥死后,他继称闯王。明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被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同年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了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同时在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建立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之后不久便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政府。但是,大顺政权并没有能够巩固胜利的果实,在清军凶猛的进攻下被迅速击败。
现在已知李自成永昌元年的县印,有“仪陇县契”“金乡县契”“三水县信”。而“宁阳县契”与上述印章形式相同,大小轻重相仿。其中“仪陇县契”铸造于九月,“三水县信”则造于十二月,唯“宁阳县契”和“金乡县契”铸造于二月,可知金乡县契和宁阳县契的铸造时间最早,且有可能为同一时间和批次铸造。而“仪陇县契”“三水县信”二印在柄左阴刻“礼政府造”四个楷字,宁阳县契和金乡县契则没有。在编号上“仪陇县契”是“天字伍百陆拾肆号”,“三水县信”是“安字壹百号”,“金乡县契”是“宇字贰百贰拾伍号”,而“宁阳县契”则是“宇字贰百叁拾壹号"。从印的铸造时间和编号来看,李自成在永昌元年最少铸造过三批县印。李自成政权印的纽式多为柱纽,印背刻铸印年月、监造机构等,印侧多有编号,通常是“天”“安”等字,此印为“宇”字号,也是李自成起义军政权用印编号的一个新品种,可补文献之缺。
由于李自成父亲名“李印家”,為避父讳,“改印,曰符、曰契、曰券、曰章,凡四等”,用来区别其中央、行政、地方用印。二月,即宁阳县契铸造的年月,李自成亲帅主力军,自陕西渡河东向,山西州县望风归附,攻占城邑即设置官吏,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的同时,也派军队南下,“畿内府县悉附,山东、河南设置官吏”。宁阳县和金乡县在山东西南部,明属兖州府。
历代农民起义失败后文物多被销毁,幸存者不多,滕州市博物馆收藏的这枚罕见铜印,不仅保存完整,且字迹清晰,他的出现不仅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农民起义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为古印的发展演变提供翔实的史料支撑,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532E945A-892D-40FE-9AAE-7ACC3F1AA1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