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唐代瓷器研究(上)
2022-06-17董健丽
董健丽
唐代是中国陶瓷蓬勃发展时期,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器物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釉色品种丰富,纹饰端庄大气,文化内涵多元。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器物计1534件,涵盖了各个窑口,各种釉色,使用功能齐全,日常用具、陈设用具、文房用具、宗教法器、丧葬用具、乐器、玩具等各种门类无所不包,直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述论,不妥之处,敬祈方家不吝赐教。
一、唐代典型瓷器简介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陶瓷大体有15类,分别记述如下:
(一)碗盏类
1.越窑青釉玉璧底碗(图1):高3.5、口径14.4、足径6.6厘米。碗撇口,斜壁,玉璧形底,施青釉,釉色青黄。该型盏出土数量多,流行时间较长,从唐中期到五代皆有。此类器是当时各个窑口均生产的主要器形,作为饮茶器具是其功能之。陆羽在《茶经》中有所论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1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五代是越窑制瓷水平的鼎盛时期。此碗在唐代称“茶瓯”,在唐代极为流行。正如陆羽在《茶经》中评论:“碗,越州上。”又言:“越瓷青而茶色绿。”可见越窑所产茶碗在当时深受青睐。
2.岳州窑青釉刻直线纹碗(图2):高8.1、口径16.4、足径8.3厘米。碗口微敞,阔底,弧壁,圈足,碗壁刻直线纹。里外施青釉,釉薄而不匀,釉色青中闪绿,釉面有细密开片纹。
岳州窑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关镇一带,唐时隶属岳州。唐代岳州窑瓷器一般胎壁较薄,釉色明亮,多采用支钉烧法。底足有釉,器物精致,注重釉色,不带装饰。
3.邢窑白釉玉璧底碗(图3):高4.7、口径15.6、足径6.7厘米。碗唇口,壁斜出,玉璧形底,釉质白润莹厚。唐代白瓷系统中,以邢州烧造的产品最负盛名。邢窑瓷器在历史上和浙江越州产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
玉璧形底碗始见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口边有唇口和不带唇口的两种。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带弧度。足一般宽而浅,中心凹处有的施釉,有的无釉,主要品种有白瓷和青瓷。
4.定窑白釉玉璧底碗(图4)高3.6、口径12.5、足径5.2厘米。碗唇口,浅弧壁,玉璧形圈足,圈足矮浅宽大,中部有脐釉,胎白,釉面光亮无杂质。最早纪年资料出土于唐天宝四年(745)西安韩森寨宋氏墓中,最晚出土于咸通十一年(870)西安赵天水夫妇墓2。唇口碗是中唐以后典型的茶碗形制,以白釉为主,此外尚有少量青、黄釉产品。唇口的做法是在坯体成型后,把碗口翻折过来黏合,口外形成一条凸出的口唇状边,故称唇口。
5.越窑青釉葵口碗(图5):高4.5、口径12、底径5.3厘米。碗為五瓣状葵口,腹壁也对应有五道凹痕,口下渐敛、浅圈足,圈足稍宽。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闪黄,足端无釉,留有支烧痕。同类器物见于唐晚期扬州城蜀冈下城址内遗址——文化宫遗址。此器花口形式是吸收了金银器的制作工艺。
6.蓝釉凸弦纹碗(图6):高6.9、口径16.8、足径9.9厘米。碗撇口,弧壁圈足。折腹,饰凸棱一周。胎色灰黄。碗内、外施蓝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同类器物见于河南偃师唐恭陵(687)出土的蓝釉碗,郑州巩义芝田唐墓(690-700)出土的白釉器物3、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706)出土的绿釉碗、渭南唐节愍太子墓(710)出土的白釉器物4,鹤壁王仁波墓(738)出土的褐釉器物5。陕西何家村6和沙坡村7均出土同样的银制品。此型瓷碗流行于7世纪晚期至8世纪上半叶。此碗造型为西方金银器较常见的样式。由于金属的延展性,可采用部分锤鍱再焊接的方式制作成器,而陶瓷器囿于材料质地,通常采用在碗外壁制作凸弦纹来模仿金属焊接痕。
(二)盘类
花瓷三足盘(图7):高2.9、口径15.1、足径10厘米。盘尖圆唇,敞口,斜弧腹,平底,盘外底接三足,多数足呈圆锥状,相似器物见于7世纪晚至8世纪中期西安郊区唐墓出土白釉三足盘8,纪年墓见于节愍太子墓景云元年(710)出土物。类似形制的三足盘亦见于金银器,如建中四年(783)洛阳魏协墓铜盘、八府庄狮纹葵花形银盘9,再结合其他出土三足盘非纪年墓的相对年代,参考金银三足盘的流行年代,推测该花瓷三足盘主要流行于8世纪。
(三)杯类
1.白釉高足杯(图8):高10.2、口径5.0、足径4.4厘米。杯敛口,圆腹,高足外撇。里外满釉,足边无釉,釉开细碎片纹。类似造型见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唐乾封二年(667)段伯阳墓出土器物。10该器为酒具。
2.三彩杯盘(图9):承盘高3.1、口径21.8、底径足距14.2厘米。杯高3.3、口径6.5、足径3.3厘米。杯盘由一个大盘、六个小杯和一个小罐组成。盘为敞口,坦底,盘内置小杯环绕小罐。盘外壁及杯、罐器身施黄、白、绿等色釉,盘内无釉。类似的出土物见于洛阳王城大道唐墓11,年代为盛唐时期。多子盘常出土于7世纪后半叶洛阳及其周边地区的唐墓之中,目前所见最晚纪年标本出土于景龙三年(709)洛阳安菩夫妇墓,极少出土于洛阳以外地区,颇具时代和区域特点。多子盘本质上是一种器类较固定的组合,基本构成为一盘上承托数量不等的杯、瓶、钵等。盘的形制略有不同,大体包括三足盘、饼足盘、平底盘、圈足盘几种。杯以侈口、斜弧腹小杯为主,瓶、钵较少见。各种器物釉色及材质并不固定,以白瓷为主,还包括三彩、蓝釉釉陶、绿釉釉陶等其他材质与釉色的标本。
此类以盘为托、上承器物进行随葬的传统可追溯到南朝、东魏、北齐时期,进入7世纪后半叶高足盘逐渐消失,作为多子盘承托器的盘多数为矮足盘(饼足、圈足),并一直流行至8世纪早期,之后消失。
(四)盒类
定窑白釉盒(图10):高6.9、口径9.8、足径5.4厘米。盒呈圆形,上下子母口扣合,直壁,盖顶隆起,腹向下收,平底,圈足。胎壁较厚,胎质坚硬。里外施白釉,釉色洁白,釉面莹润,为典型唐代定窑产品。同类器物见于洛阳偃师穆愫墓12,此类盒是唐代一直流行的器物之一,一直沿用至9世纪晚期。756E1271-889A-455C-B8C8-96652C2D412A
唐代瓷盒以圆形为主,多为素面,至晚唐五代时盒面多刻划花纹,器足渐高外撇。至宋时瓷盒形制呈多样性。瓷盒在唐代主要为日用器,多用于盛放妇女化妆品,有粉盒、蕰盒、油盒、黛盒等,也有药盒、镜盒或专门盛放香料之盒。
(五)水丞类
定窑白釉四足水丞(图11):高7.8、口径4.0、底径6.3厘米。水丞直口,短颈,丰肩,直腹,腹下斜收,平底。器物里外均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釉色青中泛白。水丞肩部分置四个圆形装饰,连接腹部四个条形装饰,下接四兽足。类似器物见于晚唐五代邢台市中羊泉村唐墓出土的白釉器物。13
(六)唾壶类
1.白釉唾壶(图12):通高13.8、口径10.1、足径10.5厘米。唾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垂腹,饼足。有盖,盖上有桃形钮,盖面凹下,边缘微撇,盖合于口上。通体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釉色白中闪青,晶莹细润,类似的器物见于咸阳礼泉张士贵墓(657)14、固原史道洛墓(658)15、西安郊区唐墓(6世纪晚至7世纪晚)16。此类唾壶整体造型早在东汉末至三国吴即已成熟稳定,器形一直变化不大。此型唾壶自9世纪初开始大量出土于北方唐墓中,显示出其盘口有由小变大的趋势,这一特点一直延续至唐末五代并影响了宋、辽时期的唾壶样式。
2.白釉唾壶(图13):高9.9、口径12、足径6.9厘米。唾壶口外撇,斜壁呈漏斗形,短颈,扁圆腹,平底。通体施白釉,外底无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属唐代白釉瓷器的精品。同样的器物见于三门峡印染厂唐墓(809)17、北京房山刘济夫妇墓(810)18。此型壶在隋唐两京墓葬中从隋至盛唐都有出土,流行于隋墓和武则天之前的唐墓,从中唐开始,两京墓葬中便不见出土。
(七)樽类
巩县窑白釉带盖三足樽(图14):通高26.7、口径19.2、底径20.5厘米。器物直口,直腹,平底内凹,三兽蹄形足。有盖,盖沿平,面鼓起,上置一扁桃形钮。胎白色,施白色化妆土,满釉,釉色白中泛黄,有土浸。同样的器物见于河南巩义黄冶窑出土,在该器物内装满铁铲等铁质工具。19河南巩义黄冶窑是一处隋唐窑址,以烧制三彩为主,同时烧制白瓷、青花瓷、白釉绿彩器等。
(八)瓶类
1.三彩凤首瓶(图15):高33.0、口径5.7、足径10.4厘米。亦称胡瓶。瓶口呈凤首状,细颈,扁圆形腹,高足外撇,平底。通体施绿、褐、白等釉彩。瓶身一侧置曲柄,连接口沿和腹部,腹部对称两侧形成两面开光体,采用贴塑技法,一面装饰人物骑马射箭图,一面装饰飞翔的凤鸟图,底足无釉。类似器物见于保定曲阳涧磁村唐墓出土定窑产品。20陕西省万泉县主墓(710)21壁画也绘制了此种样式,结合定窑的创烧年代22,此件瓷质胡瓶应晚至9世纪。
2.越窑青釉盘口瓶(图16):高35、口径18.9、足径11厘米。瓶为大喇叭口,溜肩,椭圆腹,平底。肩上均匀分置四系,胎呈灰色,器物里外均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20世纪50年代,先后发现几件腹部刻铭有自名的器物,如浙江嵊县出土的一件类似盘口瓶,上刻“元和拾肆年四月一日造此罂,价值一千文”,余姚县上林湖东岙南山脚发现一件刻有“维唐故大中年故记此罂”,可见此类器物当时称“罂”23,同样器物还见于1983年浙江省慈溪市鸣鹤瓦窑头窑址24。
3.邢窑白釉瓶(图17):高14.4、口径6、底径4.5厘米。瓶撇口,圆唇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胎质细腻洁白,通体施透明釉,釉面洁净。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白瓷窑,其遗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传世和出土唐代邢窑白瓷以盘、碗最为多见,瓶类罕见。唐代文献称邢窑白釉瓶为“内丘瓶”。唐人元稹《饮致用神曲酒三十韵》诗曰:“七月调神曲,三春酿绿醽。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
此瓶,形体端庄秀美,胎釉洁白无瑕,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为酒具。
4.白釉双龙耳瓶(图18):高38、口径9.2、底径10.6厘米。瓶盘口,细长颈,丰肩,长圆腹,平底。口、肩连以双龙形长柄,龙首低垂,龙口衔瓶口。胎体白,外部施白釉不到底,釉面有开片。
双龙耳瓶流行于唐代,除白釉外,还有青釉、三彩等品种。此瓶造型优美,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代表作。类似器物见于伊川白元村盛唐墓出土的白釉器25、盛唐洛阳龙门镇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器26等。此器流行于7世纪末至8世纪中叶,之后消失。
双龙柄瓶的器形,是在鸡头壶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胡瓶的特点发展而来的,以一对龙形双耳作为装饰,成为整个器物最突出的亮点,它既有中国本土风格,又增添了些许异域风情。笔者认为双龙柄瓶的功用,是官宦、贵族及士大夫使用的高级随葬品,与战国时期的“士丧礼”具有渊源关系,为盛酒明器,同时具有通天保平安的含义。
5.白釉梅瓶(图19):高42.5、口径9.0、底径17.5厘米。瓶为圆唇,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实足。胎质细腻,釉面光洁,无任何杂质,玻璃质感较强,透明度较高,釉面上布满均匀的细碎开片纹。同类器物见于偃师崔大义夫妇墓(647)27、西安北郊出土的白釉梅瓶28,以及李壽墓贞观五年(631)的石椁内壁上线刻一仕女手捧此型梅瓶的画面29,此种形制的器物早在隋丰宁公主与韦圆照合葬墓30中即已出现。
6.白釉净瓶(图20):高25、口径1.4、足径7.7厘米。瓶小口,细长颈,颈部上方出塔沿,圆肩,鼓腹,实足略凹,肩部一侧置盅状流。通体施白釉,釉色泛黄,釉面有细碎开片。同类器物见于巩义唐墓(680~685)31、洛阳安菩夫妇墓(709)32、鹤壁王仁波墓(738)33、河南鹤壁开元二十六年(765)神会和尚墓。净瓶的功能从隋唐时期的僧尼蓄水器演变为佛教法器,后再演变为宋元及之后的寻常百姓用器,它的功能经历了从专用化到世俗化的转变过程。
7.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图21):高21.7、口径2.3、足径7.9厘米。瓶呈八棱形,直口,细长颈,丰肩,鼓腹,浅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泛青绿,釉层薄而均匀,瓶口至底凸起八棱。同类器物见于浙江上林湖后司岙晚唐窑址34、西安西郊枣园唐咸通十二年(871)张叔尊墓35、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唐咸通十五年(874)法门寺地宫36。756E1271-889A-455C-B8C8-96652C2D412A
(九)罐类
1.白釉罐(图22):高16.2、口径7.3、底径8.3厘米。罐口沿外卷,圆肩,鼓腹,平底。胎白,未施化妆土,外部施釉不到底,釉面有细小开片纹。同类器物见于邢台内丘天颐温泉宾馆唐墓出土中、晚唐邢窑白釉罐37,此类罐多数为邢窑产品,亦见巩义窑藏品,主要流行于9世纪。
2.巩县窑黄釉席纹罐(图23):高15.7、口径6.3、足径9.3厘米。罐撇口,圆唇,丰肩,鼓腹,平底。灰色胎,罩化妆土,施黄色釉,釉层较薄,局部有剥釉现象,底部露胎。通体刻划席纹,肩及近底处各饰弦纹两道。
唐代烧黄釉的窑址有安徽寿州窑、萧县窑,河北曲阳窑,河南郑县窑等。此罐造型纯朴敦厚、浑厚饱满,大弧度的造型轮廓线令器物极有气势、庄重敦厚,釉面光润,釉色淡雅,是唐代黄釉器中的佳作。
3.三彩菱形纹盖罐(图24):高23.5、口径12.8、足径12.8厘米。罐口微撇,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宽圈足。罐附伞形盖,盖顶置尖钮,蓋下出边,盖内有直口。胎灰白,施三彩釉,釉不及底,罐口施黄釉,口下以绿釉为地,以缀白色斑点的黄色线条分割成若干菱形图案,空隙处点缀白色斑点组成的五瓣花朵。盖面绿釉为地,以缀白色斑点的黄色线条分割成四瓣,空隙处点缀白色斑点组成的五瓣花朵。这种点染效果可能是受到唐代流行的绞缬(即今日所谓“扎染”)风格的影响。唐代三彩器始作于唐高宗朝,至开元朝极盛期。三彩器主要作随葬用,以西安和洛阳两地唐墓出土数量最多,是为了适应厚葬风气而兴起的器物。
4.花瓷罐(图25):高28.9、口径17.2、足径15.3厘米。罐广口,圆唇,短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近底处外展,平底。胎色灰黄,器身内、外施灰蓝釉,内部满釉。外部施釉不及底。肩、腹部饰数个深褐色秋叶形斑纹。
此器造型饱满、硕大,特别是灰蓝釉上饰以深褐色的叶形斑块,庄重又不失灵动。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郑县的黄道窑窑址首次发现花釉标本,70年代以来又先后在河南的鲁山、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窑发现了4处花瓷产地。
5.花瓷罐(图26):高13、口径5.4、足径7.3厘米。罐卷沿,短颈,丰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胎色灰白。器身施青釉,釉不及底,近底处有垂釉现象,釉面有开片。肩及腹上部饰不规则褐色斑块。
花釉为唐代北方瓷窑的创新色釉,特点是在黑釉、黄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块,多少不等,或规整,或飘洒。主要产花釉瓷瓷窑有河南鲁山、内乡、禹县、郑县窑,山西的交城,陕西耀州窑也发现烧制花釉瓷器的遗址。
6.花瓷双系罐(图27):高18.5、口径9.5、足径10.0厘米。罐唇口、溜肩、平底、肩部立起两系。里外施釉,外部施褐黄色釉不到底,其上有灰蓝色彩斑4块。此器形制古朴圆润,敦厚凝重,有一种自然饱满的情致。同类器物见于洛阳偃师杏园郑夫人墓(792)38、许昌禹州郭超岸墓(810)39。花釉瓷集中出土于河南地区,河南鲁山窑、段店窑、下白峪窑及芸庄窑等窑场均有生产,主要流行于8世纪晚期及9世纪。
7.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椰枣纹双系罐(图28):高19.2、口径12.6、足径14.2厘米。罐广口圆唇,短颈,丰肩,弧腹,腹下渐收,平底。肩部对置模印贴花双系,系下半部模印三叶纹。两系之间的肩部贴两组团状椰枣纹。胎灰白。器身施褐釉,釉不及底,釉面有开片,颈、肩部和肩、系相接处积釉呈黑褐色。
8.巩县窑绞胎三足罐(图29):高11.0、口径10.7、足距15.8厘米。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罐通体绞胎,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三足罐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其造型模仿唐代金银器,品种以三彩为多见,此外还见有白釉、黑釉、蓝釉、绿釉等多种釉色品种。
注释:
1[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华书局,2010。
2高义夫《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考古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9。
3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芝田晋唐墓葬》,科学出版社,2003。
4富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节愍太子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
5王文强、霍保成《鹤壁市发现一座唐代墓葬》,《中原文物》1988年2期。
6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何家村遗宝精粹》,文物出版社,2003。
7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市东南郊沙坡村出上一批唐代金银器》,《文物》1964年第6期。
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科学出版社,1966。
9韩伟《海内外唐代金银器萃编》,三秦出版社,1989。
10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陕西卷),科学出版社,2008。
11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王城大道唐墓(IM2084)发掘简报》,《文物》2005年第8期。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
13李振奇、史云征、李兰珂《河北临城七座唐墓》,《文物》1990年第5期。
14陕西省文管会、昭陵文管所《陕西礼泉唐张士贵墓》,《考古》1978年第3期。
15原州联合考古队《唐史道洛墓》,文物出版社,2014。
1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区隋唐墓》,科学出版社,1966。
1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三门峡市印染厂唐墓清理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1期。
18刘乃涛《刘济墓考古发掘记》,《大众考古》2013年第2期。
1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编著《黄冶窑考古新发现》,大象出版社,2005。756E1271-889A-455C-B8C8-96652C2D412A
20张柏主编《中國出土瓷器全集》(河北卷),科学出版社,2008。
21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唐万泉县主薛氏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陕西考古发掘资料整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15。
22秦大树《定窑的历史地位及考古工作》,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定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3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24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9卷,科学出版社,2008。
25伊川县文化馆《河南伊川发现一座唐墓》,《考古》1985年5期。
26司马国红、马毅强、侯秀敏《河南洛阳市龙门镇唐墓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12期。
27赵会军、郭宏涛《河南偃师三座唐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9年第5期。
28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陕西卷),科学出版社,2008。
29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唐李寿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9期。
30戴应新《隋丰宁公主与韦圆照合葬墓》,《故宫文物月刊》1998年第6期。依据墓志,丰宁公主下葬时间为隋大业六年(610),后下葬的韦圆照下葬时间为唐贞观八年(634),但墓中出土随葬品根据类型判断应多数为丰宁公主下葬时陪葬。
31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09年第3期。
32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龙门唐安菩夫妇墓》,《中原文物》1982年第3期。
33王文强、霍保成《鹤壁市发现一座唐代墓葬》,《中原文物》1988年第2期。
3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秘色越器》,文物出版社,2017。
35段绍嘉《介绍几件陕西出土的唐代青瓷器》,《文物》1960年第4期。
36陕西省法门寺考古队《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0期。
37贾成惠《河北内丘出土“盈”“翰林”款白瓷器》,《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1期。
3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杏园唐墓》,科学出版社,2001。
39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禹州市文物管理处、河南省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河南禹州唐郭超岸墓出土瓷器》,《文物》2014年第5期。756E1271-889A-455C-B8C8-96652C2D41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