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中轴线遗产正阳门箭楼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

2022-06-17张磊

收藏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筑群中轴线遗产

张磊

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受到特别保护。在当下,随着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力度持续加大,推动文化理念升级不断升华,以北京中轴线正阳门箭楼为代表的中轴线建筑群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新时代推动北京市建筑保护优化完善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基于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以北京市中轴线文化遗产正阳门箭楼为研究对象,结合中轴线申遗契机就保护与活化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对当前正阳门箭楼保护利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保护利用建议。

一、北京中轴线遗产正阳门箭楼简介

1.北京中轴线遗产简介

北京中轴线遗址指的是传统的以北京城城市中心为主要轴线而依次分布的建筑群。北京中轴线建筑遗址群从北京南边的永定门出发,沿着正中心的轴线直接通往钟鼓楼,长度约7.8公里,从南到北横穿原来的北京皇城。中轴线是原来北京东西皇城的分界线,它奠定了北京市基本的城市布局架构。在原来北京市旧城的中心轴线广泛分布着正阳门、钟鼓楼、永定门、故宫等一系列世界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中轴线文化遗产群。由于北京中轴线建筑群是按照周礼的记载进行对称式设计的,讲究的是封建皇家等级体系和敬天法祖的对称布局结构,所以它拥有着较为深刻的礼制思想,是我国古代皇家建筑群的重要艺术结晶,同时又是我国古代文化礼仪及国家统治内容的具体展现。这条中轴线建筑群经历明清两代逐步建成。特别是明成祖永乐年间,新建故宫之后,逐渐发展完善,经过不断的布局调整,在封建时代构筑了北京市旧城遗址发展的基本格局,是一种古代建筑规划与王朝统治思想相互结合的具体代表。①

2.正阳门箭楼的发展历史

位于北京中轴线文化建筑遗址群中的正阳门,俗称前门楼子、大前门,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中的天安门广场南端,毛主席纪念堂南侧。正阳门总体结构由城楼、箭楼、瓮城三个主体组成,是一种防御性城楼系统。正阳门城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正阳门目前也是全国在防御型城门建筑中保存最为宏大、最为完整的单体建筑。②

正阳门建成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其前身称丽正门。丽正门是元大都的正南门,位置在今长安街稍南。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营建北京城时,将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了近一公里,丽正门迁到了今天正阳门的位置。最初只有城楼,沿称丽正门。明正统元年(1436)至正统四年(1439),正阳门增修了月城、箭楼、左右闸楼,并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清代,正阳门虽经数次重建修葺,其结构、高度、局部或略有调整,但位置与名称一直未改,并因其身为内城正门所具有的宅中定位优势,及巍峨大气的国门地位,一直领秀京师诸门。明清时期箭楼之门只有皇帝出巡或郊祀时开启。

在明、清两代五百年间,正阳门因兵燹或失火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因此也历经多次重建和修缮。特别是清朝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箭楼因为失火两次被烧毁。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正阳门箭楼被八国联军焚烧。后由袁世凯主持重修,于1906年完工。正阳门本是一个包括城楼、箭楼、瓮城(也叫月城)、瓮城东西闸楼、月墙及庙宇等的古代建筑群,在朝代更迭和岁月风雨的销磨中,如今仅存城楼、箭楼两座主体建筑,为1906年的遗存。

1988年,正阳门城楼和箭楼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相继对外开放。

从以上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正阳门及其箭楼的发展追溯的历史时期较长,特别是在清末时期,由于正阳门及其箭楼结构几次被焚毁,又被重建,所以其形制发生很多变化,但是总体的正阳门结构与箭楼遗址变化不大。

3.正阳门箭楼文化景观和组成元素

按照北京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规划的规划目标和规划内容,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的正阳门箭楼文化景观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他位于整个北京中轴线文化建筑群中,主要由正阳门城楼、箭楼、瓮城、女儿墙、马道等组成。现如今,瓮城已经不存在,所以整个正阳门中的箭楼文化景观是构成整体景观的核心。正阳门箭楼是一种兼顾城墙装饰建筑与古代军事防御系统为一体的建筑模式,是一种砖砌式的镂空建筑体。箭楼坐落在正阳门城墙之上,其共被抬高12米,总体形状呈现出下边较宽上部收窄的走势。箭楼城台正中开辟了卷门与整个城门相互呼应,箭楼的五伏门洞设置有千斤闸,它南北宽度不一致,北侧宽近12米,南侧宽10米左右,一共占地2100平方米。箭楼的建筑形式为镂空楼体,上下共分四层建筑,楼顶是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瓦装饰也是绿琉璃脊兽瓦。③在箭楼的南方、东方和西方开设了三面观望窗口,以便对外防御瞭望、警示应用。箭楼的南面有四层,每一层形成13个孔洞,由于东西各分为四层,每一个孔洞形成四连,所以整个南北向的箭楼共有86个窗口,三面共开箭窗94个。箭楼的东西结构是前边为镂空,后边为镂空,南北深度为20米,整座箭楼通高是35.37米。可以说,正阳门的箭楼总体上是由镂窗与前楼后厦结构主体构成,共同构筑了气势雄伟的正阳门城楼。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正阳门箭楼文化景观的发展变化中华人民共国成立之后,面对正阳门箭楼破败不堪、随时有倒塌风险的整体情况,国家不断对正阳门城楼及箭楼进行了景观修整。1950年對其进行了初步的加固,1956年国家首次大规模的将北京中轴线建筑群进行整体修缮,其中正阳门箭楼也得到了一定的修缮。但这次修缮并不彻底,只是对正阳门箭楼的外观及建筑四周的砖墙式墙体破损处进行了修补,而对于楼顶的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琉璃瓦和琉璃兽的破损,均没有进行修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对北京的古建筑群造成了一定影响,其中正阳门箭楼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城楼受到了下沉影响。随后,北京市对正阳门箭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使正阳门箭楼得到了一定的修复。1988年10月28日,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对正阳门城楼、箭楼进行全面修缮。1989年12月正阳门箭楼修缮工程竣工。1990年1月21日,箭楼正式对公众开放。2020年,按照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保护规划和整个中轴线建筑群的管理规划,为打造北京市中轴线建筑群旅游景观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市文物局对正阳门箭楼进行大规模修缮,这次对正阳门城楼、城墙座基等都进行了修复。砖墙式结构重新进行了填补和更换,对楼顶的灰桶、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进行了更换。城门内部的拱门等木质结构建筑用料也重新替换修葺。经过此次整修之后,正阳门箭楼重新焕发出了活力。

二、北京中轴线遗产正阳门箭楼保护利用现状

1.中轴线遗产整体规划现状

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总体上按照由南向北的方向排列,以永定门为起点,经正阳门、过天安门,一直穿越故宫,最后到达钟楼。这条中轴线从外部横贯北京内城,将整个北京市的市区一分为二,形成了对称式的布局。在中轴线的建筑遗产上,按照北京市文物局制定的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保护管理规划方案,将中轴线建筑群分为缓冲区和遗产区。在核心遗产区内部,各类新建的建筑都在高度、建筑风格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规划与控制,即新建筑设计的风格要与传统的建筑群相互协调搭配,在文化历史内涵和环境协调上要呈现出历史风貌和文化风格的继承性。

一是按照中轴线文化遗产建筑群的规划,地安门外埠地区以传统的居住和商业街区为主要古建筑街区形式,围绕着大运河、通惠河,以钟鼓楼为高点,对周围的四合院和老式建筑胡同进行重点保护,开发该片区的城市功能,将历史街区保护与居民生活日常有機结合,形成在保护中应用,在应用中开发的新的规划策略。

二是对皇城区域内的中轴线遗产建筑进行的保护规划主要是在长安街片区,以天安门为中心,北至平安大街,南至天安门。这一片是整个中轴线遗址保护的核心。在遗址保护中,规划中对这一区域的保护采取的是核心保护策略。对区域内部不协调的建筑群进行拆除。对高于9米以上的建筑进行降层,以协调整个故宫与周边建筑的空间形态和层次感。④

三是对天安门到正阳门地区的东交民巷建筑群,正阳门箭楼为保护的重点区域。在这一区域内进行的规划主要是强化城市空间立体层次,减少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冲突,完善天安门广场及其周边建筑的对称中心性,加强正阳门周围建筑的搭配。对不合适的景观建筑进行调整拆除,确保天安门至正阳门周边的世界文化遗产能与整体的核心功能区内部的皇城建筑群达到平衡、对称与协调。

四是对正阳门外至珠市口地区的建筑群,主要包括东西栅栏、琉璃厂等建筑进行详细规划。对这一区域的规划是打通城市天际线,实现与正阳门、永定门的中心线连接,对历史街区进行修缮保护,形成商业开发与居民居住综合利用的片区。通过空间改造,以衬托中轴线的视野,推动正阳门成为区域街区的标志建筑,恢复中轴线区域两边的胡同、四合院等传统风貌建筑。

五是从珠市口到永定门区,包含天坛、先农坛等历史遗产,是皇家祭祀地区。由于天坛内部有大量的违规建筑,如医院、办公楼、体育馆等,所以对他们的规划是在这一片区范围内严控新的建筑用地建设,逐步拆除、腾挪原来天坛内部的办公楼、体育馆、医院等,保证天坛、先农坛整体风貌的协调性,打开永定门北侧的中轴线景观视野。⑤

六是缓冲区则是天坛、先农坛外围区域。对这一区域的控制主要是作为外围街区规划控制,通过对建筑进行控高,对内部建筑设施进行风格统一协调建设,构筑城市景观带和建筑带,对整个区域内的建筑色彩进行青灰色搭配,屋顶采取坡屋顶的形式,从而推动缓冲区的建筑规划控制与核心区的建筑规划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承接性。

2.正阳门箭楼保护利用现状

正阳门箭楼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紧邻天安门广场与中轴线遗产建筑群核心区相对应的节点之一。因此,北京文物部门对正阳门箭楼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利用。

一是1989年伴随着正阳门大修,北京市文物保护部门和规划部门对正阳门箭楼也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对正阳门箭楼残存的砖砌式结构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箭楼的五伏五券拱券式斗拱进行了重新修葺和更换,对楼顶灰筒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进行了全部的更换,基本上完成了对正阳门箭楼的第一次全方位现代化修缮。2005年至2020年,北京市文物局再次组织对正阳门及箭楼本身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修缮。修缮主要对箭楼掉落式闸门以及两个对开的铁叶大门进行全面的除锈修缮处理。对正阳门凌花隔扇门窗和朱红色的砖墙也都进行了油漆修补和损坏更换。经过本次修缮之后,正阳门箭楼面貌焕然一新,总体上保持了较为安全稳健的砖砌式防御碉堡阁楼形制。

二是利用正阳门箭楼原状陈列展示及北京中轴线申遗契机,多次与文化机构、企业开展跨界合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展现地区文化风貌,打造申遗IP形象,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2021年12月29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和腾讯联合发起的“数字中轴,点亮文明——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中轴’启动仪式”,在北京正阳门箭楼成功举办。

总体来看,正阳门箭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经过两次大修,对箭楼的整体保护和修缮较为及时和全面,并且文物部门和多部门进行联动合作,合作开发正阳门箭楼的文物利用价值,使正阳门箭楼不断在保护和利用中持续向前发展。

三、正阳门箭楼保护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中轴线遗产点整体保护规划需完善加强

当前对于正阳门箭楼的开发和利用,之前只是针对正阳门箭楼建筑本身,没有将正阳门箭楼建筑、文化特色与周边建筑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规划,没有以要素组团的形式对正阳门箭楼及其周边的建筑进行协调搭配。当前正阳门箭楼四周仍以现代居住住房为主要功能区,而且围绕前门大街东西两侧的商业区与地标性建筑正阳门箭楼相结合整体来看并不协调,使得正阳门箭楼的保护利用相对单一化、单调化和孤立化,无法达到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相互升华的功能。

2.箭楼保护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

在保护管理机构的主体上,正阳门箭楼仍然存在着保护机构过多,保护机构过杂,九龙治水的现象频发。目前,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规划局、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园林局等单位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在正阳门箭楼的文化保护、修复和利用上发表过观点,给出过政策。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往往一些政策难以搭配决策,甚至出现冲突,这就使得正阳门箭楼的保护规划出现了严重的不统一性。从而使正阳门箭楼在开发利用、全面保护和大胆创新方面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3.箭楼保护部分历史信息缺失

目前阶段,由于正阳门箭楼周围的瓮城及其他建筑已经完全缺失,目前也不具备复原条件。与历史相比,当前阶段的正阳门城楼及箭楼只是整体建筑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整个正阳门的历史建筑信息缺失与建设缺位,使得正阳门箭楼的保护和历史追溯缺少必要的信息佐证。虽然大量的文字资料记录了正阳门箭楼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多次的修缮过程,但是没有实物的建筑佐证和详细的信息展示,就无法使正阳门箭楼立体化的古代建筑气质得以建立,就无法充分的挖掘正阳门箭楼历史发展中的背景信息和历史文化脉络中的箭楼风貌,也就无法使箭楼的保护有历史依据和精神追寻。

4.箭楼保护文化活性不足

一是在正阳门箭楼的保护中,由于经过大规模修缮之后,其基本的保护基础得以确立,所以在现有的保护基础上,怎样做好下一步箭楼的保护工作目前仍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二是箭樓在保护过程中,其文化属性体现不足,更多的是对箭楼这一建筑体进行的保护,而没有将箭楼的文化内涵,建筑结构特色和建筑发展历史有机结合,详细展示出来,也没有构筑全面化的模型展示与历史文化特色民俗展示,从而使许多参观者在参观箭楼时只是单纯的、无目的的进行观看,而无法对箭楼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代的体现,进行深刻的感知,也未能建立起对这座伟大的建筑的钦佩与自豪。

四、正阳门箭楼保护利用对策

1.推动构建中轴线遗产保护利用理念

为进一步推动正阳门箭楼的保护和应用,一方面,需要全面协调的构筑全要素、全领域的箭楼保护工程,要为正阳门箭楼的利用作好铺垫,特别是要明白保护先行,利用同步,在确保正阳门箭楼保护得当的情况下,要持续转化思想观念,切实有效的提高正阳门箭楼利用能力,由输血向造血转换,由上级支持资源进行保护向自己创造资源进行自我保护转型。二是要确保正阳门箭楼保护利用的真实性、完整性。要确保在发展中看待正阳门箭楼的保护和利用,将正阳门箭楼的保护利用与正阳门箭楼周边建筑特色统一规划,统一协调。

2.协调推进箭楼保护利用加大对箭楼外观、风貌的保护

一是全面检验当前阶段正阳门箭楼的总体健康状况,利用现代雷达探测仪器、3D扫描仪器和建筑全息影像设备等,建立起正阳门箭楼3D建筑结构影像,通过对不同位置上的损坏部件归档登记,从而建立起箭楼外观损伤和内部结构损伤数据库。二是在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已经破损的建筑结构进行全面的修复和处理,广泛地使用现代技术与古代建筑特色技术相结合,实现两者技术的兼容性,避免两者之间在进行箭楼修复时产生排异反应。

3.强化箭楼保护机制建设

一是要明确保护管理主体。当前阶段,为全面应对正阳门箭楼整体保护过程中涉及管理机构过多这一问题,应当尽可能的协调上级机关对正阳门箭楼及其他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形成一个统一的保护管理机构。二是制定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制度、法规、规范等。例如,仍是以北京中轴线遗产建筑群为保护主体,构筑《北京市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建筑群保护利用管理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对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如正阳门箭楼等建筑,进行目标明确,系统规范,保护措施完整,保护机制顺畅的法律规范,从而对正阳门箭楼的保护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有效的提高以正阳门箭楼为代表的北京市中轴线世界文化历史遗产建筑群的保护效率和保护权威。

4.补足中轴线遗产箭楼保护历史信息

一是将正阳门箭楼的保护与正阳门箭楼遗址周边的历史建筑保护进行统一,在规划保护方式、设定保护区域、推动保护政策一体化方面形成有机循环的整体,让箭楼的保护与箭楼周边历史文化街区,例如,四合院的保护形成同频共振的措施,有助于全面强化箭楼在整个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保护性恢复和整个遗产保护的搭配协调。二是对正阳门箭楼内部增加历史信息解读装置。例如,可以使用现代互联网流行的3D全息影像或3D影视动画,以及VR设备,将正阳门箭楼古代建造过程、历史修复过程,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及形状变化,统一纳入到互联网影视设备中,让参观者能够带上这些设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强化箭楼历史保护信息的思想烙印。

总而言之,以北京中轴线为核心的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群,是北京市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典范,而在这其中,正阳门箭楼的保护、开发和应用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保护应用理念,全面协调对正阳门箭楼的保护措施,完善箭楼保护机制,系统补足箭楼的保护历史信息,实施箭楼,保护传统文化体系建设,推动箭楼的保护开发利用能力,才能全面系统化的使正阳门箭楼的保护得以真正实施,开发利用得以全面推广,切实有效的提高箭楼的生命力。

注释:

①李翅,候硕《基于线性旅游空间模式的北京传统中轴线空间活力塑造》,《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第4期。

②奚雪松,张宇芳《美国文化景观遗产的认定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4年第2期。

③李卫伟《北京中轴线及两侧建筑分布特色探析》,《北京规划建设》2012年第2期。

④张妙弟《北京中轴线的四个定位》,《北京规划建设》2012年第2期。

⑤赵慧宁、赵军《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⑥赵荣《论文化景观的辨识及其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12月.第723页。

猜你喜欢

建筑群中轴线遗产
中轴线前世今生:北京何以成为北京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遗产怎么分
遗产的分配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千万遗产
浅谈阿尔寨石窟壁画艺术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