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开放教育“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以广州开放大学为例

2022-06-15李贵妃

教育现代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主体育人

李贵妃

(广州开放大学 教学中心,广东 广州)

一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国家开放大学明确“三步走”,建设世界一流开放大学发展战略,擎起“创优提质”旗帜,提出学历教育深化改革,严格把控教学质量,强调形成体系质量观和质量文化。广州开放大学提出“真教、真学、真考”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2017 年中共中央强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围绕以“育人”为核心点,从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形成“三全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人才。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是大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贯彻实施的保障,班级管理是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大学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全员育人”的重要力量,是“全过程育人”的精准体现、是“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推动力。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量都远超前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管理,尤其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班级管理模式的优点逐步凸显,因此混合式的班级管理模式能有效融合线下和线上管理,充分发挥二者优势,保障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教育主体的全面积极参与,构建形成时间维度上全过程衔接和空间维度上全方位联动的育人格局。全员广义上来讲是包含所有参与主体,如全体教职员工(教学岗位、管理岗位和服务岗位)、家庭成员、社会公民及受教育主体等,充分体现参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和双向性。全过程是从时间维度,以学生成才发展过程为时间主线,包含了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等阶段发展中思政教育的连贯性、持久性和递进性。全方位是从空间维度,体现教育活动空间上的广度和环境要素整合,贯穿于学习、生活、实践和娱乐等,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串联整合校内外和课内外教育、显性和隐性课堂等[1]。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具有主导性、整体性、全程性和全面性等特征,政治主导性是其根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各部门各阶层全员参与、上下联动合力形成整体的育人格局;从时间维度上体现形成连续的、长期的育人过程;育人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 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近代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组织的产生,主要侧重于中小学班级管理研究,对大学班级管理研究较少,涉及的方面也主要针对学生事务管理的研究,而参与式管理理论运用到大学班级管理甚少。国内班级管理的研究著作有几十部,如郭毅(2002)《班级管理学》、檀传宝(2007)《德育与班级管理》、屠大华(2005)《现代班级教育管理》、赖怡(2017)《学校发展于班级管理》等,大部分是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据,以德育为主线,论述班主任和班级工作,形成一种全新的班级管理理论。随着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继出现了教师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高度参与管理、花瓣式管理等多种管理理念与模式。班级管理的发展由过去的“专制式”“放任式”管理向高度参与式、民主式管理模式过渡,侧重于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陈振华(2014)著作《理解型班级管理》结合我国目前班级管理现状,深刻剖析我国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解教育实验的多种举措,提出了一种新的班级管理理念,即理解型班级管理。代芳芳(2010)将高度参与管理模式融入到大学班级管理中,研究其必然性、作用及其运行效果等。赵志毅(2015)认为班级建设处于由“轴心式”聚合体向“花瓣式”共同体过渡时期,班主任逐渐从指挥班级活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放手发动群众,创建民主机制,鼓励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关心班级事务。王杨(2017)基于目标管理理论和建构主义,提出花瓣式班级管理模式,其实质上也是班级管理民主化,分析了班主任、班干部在“花瓣”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构建花瓣式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2]。余景波、刘美云等(2021)结合高职院校专业和行业特点,将企业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形成校园职场环境,实现校企良性互动模式。李俊鹏(2021)提出班级管理应该“静”“动”结合,向集体公共性治理转变,推动形成学习生活共同体。蒋明思(2021)提出数字化班级管理,将数字化技术与班级管理融合提升班级管理效率[3]。

纵观国内外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小学和中高职院校,对于大学班级管理甚少,而针对开放教育的班级管理呈现空白状况。在班级管理模式的研究上主要由“轴心式”“专制式”“放任式”向“民主式”“花瓣式”“公司化”等转变,而没有查阅到上述模式在开放教育中的运用。在模式的研究中,有基于人本管理理念、建构主义理念等,而从“三全育人”理念强化研究班级管理甚少,马朝晖(2019)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研究高校班主任育人工作的改进对策,但对班级管理没有涉及。

三 开放教育班级管理创新的现实需求

(一) 班级管理在开放教育中的重要性

国家开放大学荆书记(2020)提出要凝心聚力抓教育教学改革,始终要教育教学改革放在重中之重,是实现创优提质战略的关键所在。而班级管理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创新优化班级管理是“全员育人”的重要保障,是“全过程育人”的精准体现、是“全方位育人”的关键推动力。

(二)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弊端突出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表现出主体地位模糊、制度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合理、评价不科学、心灵管理缺位、不利于自主管理能力的培育和发展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等。

(三) 班级管理是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开放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既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应培养技能型、技术型或职业拓展型人才。对开放教育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班级管理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必须要为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四) 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的优越性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和量都远超前人,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管理。疫情防控期间,试点实施的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的优点逐步凸显,能有效融合线下和线上管理,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团队氛围,保障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四 开发教育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开放教育学生差异性大,自主参与意识不足

开放大学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在班级管理上不太适合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开放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参加工作后再进入大学校园来完成大学教育的,因而工学矛盾问题突出,在工作和学业双重压力下,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不高,自主参与意识也不强,往往是被动参与,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另外开放大学学生的差异性较大,有的社会经历丰富,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交际能力和管理素养,但对班级的热情和激情不够,为班级奉献的意愿不足;而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阅历不足,管理意识薄弱,参与意识强烈且有热情,主动性较强,相对便于管理。但开放大学学生由于生源质量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学习能力较弱,抗干扰能力较差,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行为,同时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还普遍存在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情绪和言行约束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开放大学学生除了上述特点之外,其心理素质或心理承受能力也偏弱,主要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其心理成长阶段,心智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抗压能力较弱,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面对问题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厌世情绪,从而产生自卑、自闭、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对班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开放大学学生的差异性也增加班级管理的难度,学生参与意识薄弱或者自主参与意识薄弱,往往是被动参与,从而不利于发挥班主任或辅导员“指导员”作用;不利于实施民主化管理和班级管理效能的提升;不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不利于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 教师协同管理意识不强,以生为本理念欠缺

班级管理是一个全员共同参与、协同管理的过程,包括学生、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家长、学校等,任一主体的缺失都将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成效。老师层面上参与开放大学班级管理主体单一,主要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而辅导员往往承担了全学院学生管理和学生活动组织等,要面对上千学生,其工作任务和压力较大,因此班级管理工作往往主要依赖于班主任。授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自主意识和热情不强,主要承担专业知识的传授而置身于班级管理之外。开放大学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但管理理念有待提升,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欠缺,忽视民主管理意识,传统的集权式或权威式管理模式不适应于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不能保障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平等参与,不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主权利和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主体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另外开放大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容易忽视个体差异,“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不适应于开放大学学生管理,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同时对缺乏人文关怀,更多的精力是投入到一般性的班级管理事务工作而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怀,从而导致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的抵触情绪,给班级管理工作平添阻力。

(三) 学校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评价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开放大学以生为本的服务宗旨和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学校对班级管理指导、监督等职能弱化,班级管理制度缺失,对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以服务为宗旨的精细化管理不足。近年来学校立足于立德树人,从各个层面加强贯彻实施“三全育人”理念,尤其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更加关注,专门打造了心理健康辅导室和团队心理辅导室,有利于学生舒缓情绪,解决心理障碍问题等。

学校对班级管理的评价监督体系有待完善,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评价主体单一,主观性偏强。学校对班级管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主要是有学院和学生处两个部门综合评价,而其他主体如教师、学生、社会等均未能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评价中来。其次是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维度单一,重点关注的是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等维度,而班级氛围、合作能力等团队维度、诚信、爱国、文明等价值观维度、创新创业、社交管理、解决问题等能力维度均未列入班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五 “三全育人”理念下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开放教育班级管理新视角

本文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针对开放教育传统班级管理凸显的问题提出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并实践应用,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为指导,有效融合“三全育人”理念,从主体、内容、方式上无缝融合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将传统的线下管理与网络在线管理进行深度融合,以寻求二者优势互补,将班级管理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全程,从而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和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线上线下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既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能充分发挥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使班级管理的时间和空间更自由更有效率。

图1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

(一) 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的提出

针对开放教育创新提出的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在班级管理的主体、内容、方式上充分体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首先是在班级管理主体上遵循高度参与原则,所有主体都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成员,包括学校主体、老师(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家庭、社会、家庭等,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目标。当前广州开放大学班级管理侧重于规范性和权威性,形成规范的制度文件,强调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培养,从而弱化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全员参与就是要发挥各主体参与班级管理的作用,充分体现开放教育班级管理的民主、自由,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和锻炼学生形成自主管理能力,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员参与不仅要关注全体,鼓励全员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引导各主体从班级管理的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树立班级主人翁地位,同时还要注重个体差异,尤其开放教育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发挥个体优势使其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建设者和贡献者[5]。其次在管理内容上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从学生入校成为开放教育的一名学生,从管理内容上始终贯彻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学生活动等各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机制。混合式班级管理主要在入校、在校和离校三个阶段全程管理,只有全程强化班级管理的功能,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入校阶段重点做好班级干部选拔、班级计划、班级制度、班级目标等;在校阶段要侧重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和各种能力提升锻炼;离校阶段聚焦实践和就业帮扶,确保“三全育人”在班级管理的全程性。第三在管理形式上,利用线上和线下结合全方位参与,扩充管理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 优势,务求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即班级管理参与主体,无论任一时间阶段的班级管理内容都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的管理形式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符合开放教育学生特点,有效解决工学矛盾,打破班级管理的空间局限,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

(二) 混合式班级管理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人物的建构主义理论是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也称之为结构主义,其重要观点是以图式为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阐述认知发展受同化、顺化、平衡这三个过程的影响。同化是个体在外部信息输入情况下形成的个体认知的过程,顺化是个体内部结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前者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后者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而平衡是个体对认知发展过程不断调整以达到更高平衡状态的过程。

2.参与式管理

参与式管理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把下属或学生作为自觉的、能动的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被管理客体。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群策群力避免决策失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等[6]。参与式管理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进行的霍桑试验,经过系统、专门的研究形成的全新的人际关系理论。提出组织的生产力水平有赖于人的积极性、人在组织中的社会互动等,梅奥提出“社会人”假设,成为参与式管理的理论基础。麦格雷戈等提出了“自动人”假设,形成了Y 理论,认为人有自我实现需要,鼓励人们把创造力投入到组织目标中,组织实施参与式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和潜力,从而实现提高生产力的目标等。

3.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是一种新的系统模式,是由协同理论和治理理论相互交叉形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交流与互动。该理论强调的是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同,通过主体之间共建合作关系来进行管理,同时体现主体的自由和责任。该理论旨在通过各个治理主体的有效协作以发挥整体的总体功效,侧重于社会系统的动态性。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师生都是班级治理主体,通过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独立运动或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协作,各种力量形成班级管理终极目标向心力或离心力,通过寻求分化和整合的途径,优化班级管理实效[7]。

(三) 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的作用

1. 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班级管理高效双重目标。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立德树人”,而班级管理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对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混合式班级管理无论从主体、内容和形式上与“三全育人”理念高度融合,在管理主体参与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鼓励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提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其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放教育学生主体差异性较大,通过提供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自我意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开放教育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弱化,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就是要营造班级民主氛围,打造具有执行力、凝聚力的班级团队,树立学生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团体的协作配合,提升团体合作能力,最终促进个人发展和班级管理整体目标的实现。

2. 搭建线下线上融合管理平台,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的运用是开放教育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思政育人功效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强化民主意识,将三全育人理念渗透其中,提供民主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全员参与。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基于互联网+ 搭建家校融合管理平台,强化家校合作,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将受制空间的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和管理融合,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其管理内容包括干部选拔、推优、班级文化建设、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方方面面,其内容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主体多元化和形式多样化,通过线上与线下融合,大大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六 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实践运用效应分析

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实践运用于广州开放大学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6 个班级共162名学生,实践运行两年。原班级管理主要采取的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不仅辅导员和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效率低下,而且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较低,多为被动参与,同时由于形式有限也无形增加了班级管理工作的实际困难。在模式实践运用之前的班情摸查工作要充分了解各个班级在学习、生活、实践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到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切合班级实际,明确模式运用满足的条件,确定阶段目标,制定班级管理计划和制度保障。通过线上和线下混合模式,为各主体提供交流平台和参与班级管理的多形式渠道,营造民主活跃、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全方位发展。

在模式实践运用两年之后,对参与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的6 个班级共162 名学生通过线上问卷进行“混合式班级管理认可度”调查,分析学生对班级管理的认可程度。共发放问卷162 份,收回问卷155 份,有效问卷152 份,其中男生67 人,女生85 人,学生的参与度达95.6%。本问卷调查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状况;二是学生个人发展状况调查;三是对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实践运用效果调查等。

(一) 学生参与混合式班级管理状况

在对于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方面调查,每学期参与班级管理5 次以上的有112 人,占比近74%,3 次以上有22 人,占比14%,1 次以上的18 人,占比12%,其中女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参与5 次以上学生中女生有75 人,占比67%。在对班委会组建、优秀学生和优秀干部推选的满意度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认可并积极参与其中,只有2%的学生不满意。而参与班级管理的形式上,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参与,有8%的学生由于工学矛盾,主要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在对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认可度调查上,大部分学生持反对意见,该比例接近80%,部分学生持无所谓态度,见表1。

表1 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状况调查

表2 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个人发展状况调查

(二) 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个人发展状况的调查

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专业知识素养、思想政治素养、综合素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问卷调查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对学习能力、政治素养、综合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很有帮助,其中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比例最高,有135 人高度认可,占比89%;综合素质能力提升认可度达78%,有118 人选择很有帮助;学习能力和政治素养提升认可度分别为71% 和67%,而对专业知识提升的认可度较低,仅为56%,说明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对学习专业知识侧重不够。学生虽然通过团队或小组学习的方式提升学习能力,但对专业知识提升的帮助有限。通过混合式班级管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效果明显,综合素质大有提升。在对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能否有效激发潜能并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调查中,有92 位同学认为很有帮助,占60%,有45 位同学选择比较有帮助,占30% 左右,见表2。

(三) 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实践运用效果调查

首先关于学生对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的了解程度调查,其中有87 位学生反馈非常了解,46 位学生了解,对该模式熟悉程度较高,占87.5%,不了解的同学有2 位,占1.3%。在对班级民主氛围的调查中,90% 以上的同学觉得班级管理能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民主参与的意愿较强,效果明显。同时学生对线上线下融合的班级管理形式高度认可,占比高达98%,说明双渠道便于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有效克服工学矛盾,也提升了班级管理的效率。在对班级管理现状的满意度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给予肯定,其中非常满意的占比84%,满意的占8%,一般的占比5%,说明学生对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较高,见表3。

经过两年的实践运用,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逐渐成熟,在管理主体、内容、形式上与“三全育人”理念的全员、全程、全方位无缝融合,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价值实现。班级管理是学校思政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优提质”战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实践运用以来,整体效果评价满意度较高,学生通过线上和线下双渠道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大有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对班级管理的现状非常满意,民主融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学习协作的高效合作方式,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明显增强。该模式实践运用中也突显出不完善之处,如主体的全员参与方面,主要侧重于学生主体、辅导员和班主任,而忽略了家长和专业教师的参与,后续的实践运用中要进一步强化主体参与的全员性;另外在全程管理方面,侧重于入校后校内阶段的管理,而对学生实践实习方面的管理尚有不足,与实践单位联系不够紧密,有待加强并完善对学生的管理,在实践运用中不断优化。

表3 混合式班级管理模式实践运用效果调查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主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