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校企合作”推进“新工科”发展改革

2022-06-15袁嵩徐丹璐

教育现代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学工科校企合作

袁嵩,徐丹璐

(武汉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一 引言

为了紧跟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挑战,教育部早就推进了有关建设“新工科”的一系列项目。在《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中有这样的描述,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加速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优秀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定然包括新型工科专业的发展与改革。只有深化校企合作,突破学校与社会的隔阂,使社会、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才能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彻底地推进高等工程教育转型之路,提升国家从教育大国转变成教育强国的速度。

二 “新工科”造就新人才,新人才满足新需求

(一) 新需求

随着世界互联网行业的逐渐兴起,不仅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旧企业的转型也同样是朝着应用新型互联网技术的方向。由此可见,新型互联网企业的迅猛发展,是如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影响力。新的发展方向必然需要适合其发展的人才资源,因此,大部分一线企业在用人方面提出适合企业当前技术变化的新需求,以满足自身发展。而工程教育体系需要针对这些新需求调整培养体系,做到接轨社会新需求,培育出能适应不断变更的各单位需求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二) 新人才

“新工科”这一概念的提出,为高校改革指明了一个重点方向。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也是企业单位获取人才十分重要的途径。当前,校企隔阂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所学内容与社会新需求有所偏差,学生在大学内学习的知识大多不足以满足企业的新需求。学生在高校课堂上难以系统地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即使实习过一段时间,在真正来到工作岗位之后,还是需要一段时间去接受新的技术体系。为加快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必须要有基于“新工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快速适应当前的企业需求环境。

(三) “新工科”

相比于众多发达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教育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为加快教育发展,与世界教育进度接轨,“新工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运而生,以期为企业提供更多各领域的卓越人才。根据十七大所述,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之一。当下,各学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研究“新工科”的建设改革方向,有许多学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并向着这个方向去完善教学计划。企业方面也有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众多单位积极参与“新工科”建设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中也明确指出了产学合作的目的是培养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2]。由此可得,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结合,是推动新工科发展改革的重点方向,见图1。

图1 新工科、新人才、新需求之间的关系

三 建设和发展校企合作的基本途径

(一) 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育人体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校企合作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平台及相关联的规划。打造一个符合当前教育行业情况的合作体系势在必行。可以通过政府或其他机构的支持,构建一个以学校和企业为两大主体的信息交流平台,提高双方资源整合的效率,便利企业与高校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的认知不够充分的问题。同时,平台也会依据高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的反馈对体系进行调整改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计划,促进优质人才培养。

针对校企合作的成果评估方式也是育人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已有文献开始关注校企合作的成果和人才培养效率,但当前还是缺乏综合性测评校企合作育人成果的研究报告[3]。无法及时、有效地评估校企合作的成效,就无法使人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因此校企合作成果的评估是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只有将获得的成效反馈出来,构造一个完整的评估模式,才能有信服力,才能使校企合作项目获得更好的资源和发展。

(二)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教学计划

当前我国已经做出了许多在校企合作上的新探索。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我国已吸纳万余家企业,1 万7 千余名教师参与其中,覆盖了多个专业学科[4]。但大部分都是基于实习形式的产学教育,而大一大二正值打基础的阶段却没有得到重视。鼓励企业与高校教师共同研讨学习计划,增加企业老师进校讲学,为刚入学的大学生提供明确的、契合当前社会需求的路线和方向。同时,在教学安排上,也可以根据事业单位一线工作的真实情况对实验目标与要求进行修改调整,模拟真实环境设置实验目标要求,真正落实校企合作,以期获得新的发展。

(三) 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培养“双师型”教师

当前高校教师的工作重点更侧重于研究方面,对当前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的认知有所偏差。高校教师脱离社会企业一线时间久,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未及时与合作企业沟通,难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更,导致带给学生的从书本到实践的提升不够充分。现今应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该类型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5],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职业规划相关的指导能力,能根据企业、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以期培养出能快速适应产业发展的优质人才。

(四) 以校企合作推动创新型赛事

考验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各种创新型竞赛已经成为学生的高校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前已有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众多创新型赛事,给所有渴望展现自己能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平台。而让企业加入到竞赛的建设与实施中来,可以为该类型的创新实践比赛提供更多的可能。基于校企联合的竞赛,学校平台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竞赛计划,提供竞赛场地,企业平台可以提供工程师的指导和实验环境[6]。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来自高校和企业双方的指导经验,这有助于参加比赛的学生提高自身能力、丰富实践经验,也为企业人才选拔提供了有效的、值得参考的依据,见图2。

图2 建设和发展校企合作的基本途径

四 校企合作推动新工科发展建设

(一) 人才供应与企业接轨

随着教育业的改革建设,新工科相关的发展也获得了许多的成就,为我国人才培养方面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的国家仍需要更多的人才,无论是理论科研还是产品研发都需要强而有力的新鲜力量。完善多主体协同教育机制,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性和制度性障碍,进一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建设,部校合作、校地合作,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教育联盟,实现合作教育、合作教育、合作就业、合作发展[7]。打破固有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道路,使创新型人才不仅在理论和技术上得到发展,还能在生产技术上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实现人才供给的高效率、高精度。

(二) 校企合作改进教学方式

产学结合,合作育人,进一步明确了新工科的发展方向,为推进新工科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从课程体系上来看,现在的教学模式还是理论大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往往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才能的培育。企业参与教学模式的修改,才能更好做到课程的设计是以解决项目问题为目标,课程的实施是在项目的真实情境下围绕完成项目任务而开展,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实现了课程目标[8]。新工科需要的、力求培养的正是这种可以在理论上有研究成果、又能在实际环境里面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推动校企合作,也是一种对新工科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推动。

五 结语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之中科技的力量更是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健康码的普及极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消耗。而快速准确地解决人们出行问题的方法,依赖于有创意、有想法、能应对各种情况的实践型人才。建设发展校企合作,推动新工科发展,正是希望能够培养出这种类型的新人才,从而满足国家、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工程教育行列之中,人才培养不仅仅追求理论研究的深入,同时也需要增强学生有关工程思维、实践动手的本领,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实现高校教育和社会企业的协调发展。新工科与校企合作并非是一上一下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进步,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形成高校与企业合作育人体系和评估系统,加快我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脚步,共同培养出创新型实践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产学工科校企合作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