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训练伤员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对其心理应激状态的影响评价
2022-06-15魏红李友然龚坚闻庭谢林英
魏红,李友然,龚坚,闻庭,谢林英
军事训练由于强度大、难度高,对战士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因为高强度的训练内容导致训练伤发生,而且受到生理创伤性刺激,会导致伤员出现心理应激反应,使其战斗力下降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战斗能力[1]。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水平,对严重的军事训练伤员采取认知行为干预十分必要。认知行为干预是近年来临床上引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通过采取心理学方法以改善或改正个体错误认知,从而纠正其不良行为,使其恢复正常且健康的生活状态[2]。笔者对80 例军事训练伤员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价值,为更好地调整部队官兵的训练心理,改善认知理念,提升训练水平,减少军事训练伤,尽早恢复体能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80 例某部队军事训练伤员展开分组护理,80 例军事训练伤员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且自愿参与研究。
纳入标准:因参加军事训练后感不适,表现为四肢或关节损伤、耳鸣耳聋、胃痛胃胀等,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住院时间≥3 周。排除标准:排除四肢或关节慢性损伤伤员、原有胃病、精神病史伤员。
根据护理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认知行为干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18~32 岁[(21.3±1.2)岁];其中下肢骨折伤员5 例,上肢骨折10 例,关节损伤5 例,爆破性耳鸣耳聋12 例,应激性胃溃疡胃出血8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18~30 岁[(21.4±1.5)岁];下肢骨折伤员7 例,上肢骨折11 例,关节损伤6 例,爆破性耳鸣耳聋8 例,应激性胃溃疡胃出血8 例。2 组伤员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伤员实施常规护理,护理内容主要为:(1)入院宣教。向伤员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与治疗具体流程,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采用积极、鼓励性语言,帮助伤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常规心理护理。向伤员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并安排战友或家属定期随访陪伴,给予伤员精神支持,以逐渐恢复伤员的心理健康。
1.2.2 观察组护理方法 观察组伤员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1)成立认知行为干预小组。由主治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心理医师组成,小组成员定期会谈,每次会谈时间控制在约0.5 h,第1 次会谈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目标,第2 次则强化良好合作关系,了解伤员具体病情、评估伤员的心理状态,对其致伤原因进行分析,了解伤员的精神状态、行为特点、情绪状态、思维活动等。所有小组成员均需要学习并了解认知行为干预知识,展开系统性培训,合格后对伤员展开护理干预。采取多方会谈的方式展开心理护理,给予每位伤员热情的服务,并高度关注每位伤员心理状态,结合其致伤原因、错误认知以及心理应激表现,为其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在会谈后分析伤员下一阶段的治疗、护理目标,并加强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伤员的不良认知,形成良性循环,使其正确面对伤病,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大部分伤员在伤病以后会对自身健康状态产生悲观情绪,认为自己以后会留下后遗症或残疾等情况,或者因为战斗能力降低,对后续的训练内容产生怀疑、紧张、担心、恐惧等不良情绪,进而对个体及团体荣誉均产生影响。因此,需要针对上述情况对其开展个性化认知行为干预。通过播放视频、讲座等方式,使其了解到自身疾病并不可怕,加强疾病知识宣传,提升其康复信心。对伤员每周的康复情况进行记录,并与伤员共同商量调整计划内容,使其切实感受到康复效果,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做好针对伤员的战友、亲友的宣教工作,提高伤员的社会支持度,积极改善其不良情绪。(2)采取“知信行”教育模式。举办关于军事训练伤防护知识的讲座,聘请高级职称专家,通过PPT 结合口头宣讲的方式,介绍军事训练伤的概念、发生原因、好发部位、症状、防护要点等,每周2 个课时,每课时50 min,共15 d。由体疗科的运动专家,为官兵传授各种军事训练中身体每个部位应该如何用力,纠正错误动作,采取分组教授的形式进行一对一指导,每周2 个课时,每课时50 min,共15 d,同时进行心理学的辅导,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官兵建立健康信念,加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并教会其在训练前后如何调节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1.3 观察指标
对比2 组伤员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早期心理他评量表(EPRS)的评分。SAS、SDS 评分标准:SAS 低于50 分视为心理健康,随着分值增加,焦虑情绪不断升高。SDS 以53 分为界,分值升高代表抑郁程度增加。EPRS 为60~70 分视为轻度异常,大于70 分视为中重度异常。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伤员护理前的SAS、SDS、EPR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伤员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伤员护理前后的SAS、SDS、EPRS评分比较(分,±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伤员护理前后的SAS、SDS、EPRS评分比较(分,±s)
注:SAS 为焦虑自评量表,SDS 为抑郁自评量表,EPRS 为早期心理他评量表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40 40 SAS护理前56.31±2.54 56.32±2.66 0.017 0.986护理后52.40±3.10 48.79±2.42 5.806<0.001 SDS护理前57.53±2.58 57.50±2.53 0.053 0.958护理后53.20±2.18 50.12±2.04 6.524<0.001 EPRS护理前65.30±2.47 65.12±2.49 0.325 0.746护理后60.03±2.64 57.42±2.36 4.662<0.001
3 讨论
军事训练是为了能够培养高素质、高体魄的战士,往往训练强度大,人体机能经常处于极限状态,受伤也是在所难免[3]。因为军事训练受伤的人员需要长时间休养,加之康复速率缓慢,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心理,对自身的战斗能力、能否恢复正常生活等方面产生担忧。这些错误的认知影响了伤员的心理健康,使其身心俱疲,不利于尽快康复[4]。
认知行为干预模式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以改善患者心理健康为目的,通过对其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以积极改善伤员的不良认知,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并减轻伤员的心理压力[5]。认知行为干预通过多方会谈全面了解患者疾病信息,并准确反映伤员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其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护理手段,有效消除伤员的不良情绪。另外,该护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调动伤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树立康复信心,并消除其心理应激反应,能够正确面对自身伤病,并在后续的战斗中发挥积极作用。采取“知信行”的教育模式,使官兵可以更好地掌握训练伤的自我防护,并建立良好健康信念,在安全的行为条件下,进行规范化的训练。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伤员实施认知行为干预以后心理不良情绪明显改善,与对照组伤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伤员护理后退缩行为评分低于对照组,说明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军事训练伤员的不良心理状态,提升其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保证战斗力持续,保护其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在军事训练伤员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有助于改善其心理应激反应,能调动伤员主观能动性,减轻其不良心理,促进疾病的早日治愈,对恢复其战斗力,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现实意义,建议在日常训练中多加关注伤员的身心状况,循序渐进,定期组织安排相关课堂式或者讲座式的培训,有针对性地设置运动项目,科学训练,调整运动理念,改善训练认知,提升训练水平,提高综合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