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护士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2022-11-25黄霄蒋莉刘春
黄霄,蒋莉,刘春
自2019 年末起,世界各地相继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该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医护人员义不容辞地奋斗在救援一线,护理工作更是成为整个救援过程中生命支撑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的数量需求亦急剧增加[1]。武汉疫情,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派出53 名护理人员参加了支援武汉的任务。在时间短、任务紧的情况下,护理救援队伍人员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情绪的波动和心理压力。在执行任务期间,护理人员更是出现了负性、正性等多种心理体验及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2]。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军队护士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的心理状态,为今后执行类似救援任务时,建立长效的心理干预机制,降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好地完成各项救援任务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 年4 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支援武汉的一线军队护士为对象。样本量以资料饱和度为原则[3],共访谈13 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5~43 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清晰,并愿意参与本研究。
1.2 研究工具
研究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一定的咨询经验,易与访谈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其信任,研究遵循伦理原则。本次访谈通过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根据文献回顾及研究目的设计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主要由开放式问题构成,过程中不给予任何暗示与引导。访谈提纲:(1)在接到抗疫任务后,当时的心理感受;(2)抗疫过程中,压力最大的时候是何时,是怎么样的感受;(3)你是用何种方式来缓解压力。
1.3 资料收集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采访完成任务后的队员,并进行资料收集,以结构式提纲,微信视频的方式进行个体化深入访谈。访谈前,向研究对象解释此次访谈的目的、方法及保密原则,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者与访谈对象提前约定时间,保证环境安静、舒适、不被干扰,全程同步录音。访谈过程中,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受访者情感变化,包括受访者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及语调等非语言信息。每次访谈时间控制在30~60 min。
1.4 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在24 h 内将录音转换为文本资料,按照H01~H13 对每份访谈记录依次编码建档。采取Colaizzi 七步分析法[4]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资料研究过程采用合纵法[5]进行质量控制,研究者将资料分类、编码,提炼出主题后,邀请第2 人编码,对主题进行核对,并不断与原始资料进行对比,将资料整理的最终结果反馈给受访者,核对资料的真实性。
2 结果
2.1 生理应激反应
2.1.1 睡眠紊乱 受访队员在抗击疫情期间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睡眠紊乱,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容易做梦。其中有9 人靠药物维持睡眠,有1 人在整个执行任务和隔离期间靠多种药物维持睡眠。H03:“因为一直在倒班,作息时间完全紊乱,特别是上大夜班时,基本一天都睡不着。”H05:“我一直在吃安眠药,就怕睡不好,体力不支,可越担心就越睡不着。”
2.1.2 躯体化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医护人员穿戴防护服、多层手套、口罩及护目镜等物品,可导致身体极度不适。H05:“隔着3 层防护服,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有几次差点晕倒,幸亏同事发现得早,否则可能就出事了。”H09:“刚开始觉得护目镜越不透气越好,会勒得很紧,结果进入红区(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病区)后整个头像炸了一样疼,只能忍着。”H07:“总是担心自己防护服穿得不合格,有暴露。有时候做梦都在穿防护服,现在回到酒店还会反复洗手。”
2.1.3 体力耗竭 在隔离环境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任务队员身心都极度疲惫。H06:“我们要给患者喂饭、换尿布,所有病区的工作,如打扫、清理垃圾等,都是护士在做。经历了很多第1 次(沉默,眼圈发红),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H03:“那天刚到武汉是凌晨,我们要把所有随行物资搬到酒店,因为队员大部分都是女的,所以等到达酒店时,体力已经到了极限,整个人都是懵的,根本顾不上害怕。”H07:“那时候只想着怎么把班上完,其他顾不上想,因为真的很忙,每个班都很忙。”H09:“像做梦一样,现在都觉得不像是真的,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H02:“每天上班就停不下来,一个班下来,浑身都湿透了,下班还要经过层层消毒、洗漱,整个人很疲惫。”
2.2 负性情绪体验
2.2.1 恐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传播迅速广泛,无特异性治疗方案,由于与患者密切接触,医护人员是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恐惧心理。有调查研究发现,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恐惧的检出率为45.9%[6]。H08:“接到电话说马上要出发时,我的腿不受控制地发抖了。”H06:“那时候感觉武汉的空气都充满了病毒,大家都神情凝重。”H09:“开始肯定害怕,甚至会想到写遗书,想着如果回不了,家里怎么办(低头,不好意思地笑)?”H07:“有一阵身体不舒适,我还对我老公说,如果我真的不在了,就把我遗体捐献给医院,也许会有帮助,就是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嫌弃。”
2.2.2 紧张、焦虑 有文献报道,此次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41.1%[5]。H03:“刚到火神山医院时,因为那里是完全按照传染病病房来设置的,接收的都是转运过来的重症患者,当时压力很大。”H07:“怕自己胜任不了,因为要护理一个ECOM 的患者,患者身上有12 根管道,有的管道只要脱出1 min 就会有生命危险,而我以前并没有在那样的科室待过,没有护理过类似的患者。”H02:“当时我们要求零感染、零死亡,感觉所有人都看着你,就怕自己出错。”H09:“那会每次上班前心理很抵触,不想去,压力好大。”H04:“现在做梦还会梦到抢救患者,急得找不到东西。”
2.2.3 内疚 抗击疫情的一线护士对家中孩子、父母乃至整个家庭在这一特殊时期所处的状况都非常担心,心理压力增大,心理状况较差[7]。H05:“对女儿挺内疚的,因为她现在马上就要参加中考,在她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我没有陪在她的身边。”H02:“对家里人挺内疚的,因为我妈妈刚好在这段时间骨折了,家里还有孩子,只有我老公一个人,其他人因为疫情也不能及时过来帮忙。”H04:“因为有一阵身体不适,大家都很照顾我,不让我去红区,当时很难受,很内疚,觉得拖累大家了,觉得我是来执行任务的,可是却没能在第一线。”H11:“执行任务时,他们都担心我牵挂家里,一直都是只报平安。这几天在酒店隔离休整时,就听我老公在耳边细数这段时间家中的点点滴滴(说着低下头沉默)。”
2.3 正性情绪体验
2.3.1 感动 H07:“患者会用各种方式表达感谢,那时候觉得做什么都是应该的,都是值得的。”H05:“患者在病情刚缓解,还不能说话时,就急着要笔、纸,费力地写字,就是为了向我们表达感谢,当时看到患者歪歪扭扭的字迹,特别感动,也就忍不住流泪了。”H06:“同事知道我上什么班,会给我准备饭,每次回来看到那些吃的,都会觉得很温暖。”
2.3.2 职业自豪感 H01:“那时候,我们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赞扬,大家见到我们就说,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H03:“当那个百岁老人核酸检测转阴后,大家都很开心,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H10:“能参加这次任务,见证这段历史,并参与其中,觉得挺自豪的。”
2.3.3 使命感、责任感 H03:“我是第一时间报的名,接到电话时很坦然,觉得这是应该的,我是护士,又是军人,穿上白大褂,穿上军装,这就是我的职责和使命。”H01:“作为军人,又是党员,医院第一时间选我去,我觉得很荣幸。”H06:“到了这里,你穿上防护服,所有人都关注着你,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你就会觉得这都是你应该做的。”H08:“其实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伟大,没有必要过度关注。我们只是换了一个地方,换了套工作服工作而已。”
2.4 单一应对方式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紧急支援的护理人员出现了多重心理感受及应激反应,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的产生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其压力倍增,甚至影响其生理健康。且因多数人员年龄较小,个人应对和处理心理危机方式单一、局限,自愈能力差,这对管理者和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现实的要求。H10:“难过的时候就熬着,想着总会过去的。”H06:“下班后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哥哥家的孩子,只有一岁多,看着他,和他说说话,觉得很开心。”H07:“我会跟我老公说说这里的事,我的担心、害怕、焦虑都会跟他说,他会安慰我。”H08:“我会写日记,把这段时间的事情记录下来。”
3 讨论
3.1 建立多重高效应对机制,弱化任务队员不良心理体验,激发积极乐观心态,维护任务队员身心健康
此次执行任务期间,护士面对早期防护用品短缺、特殊的隔离环境、网络泛滥的舆情信息、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等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同时,因高强度、满负荷的临床工作,导致了其身体的极度耗竭和睡眠紊乱。此时,建立多重高效应对机制,弱化护士的不良心理体验,激发积极乐观心态,维护其身心健康,是保证团队持久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和身心不适,护士主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寻求同伴和家人支持,利用微信视频与家人、朋友聊天交流,倾诉个人感受,缓解不良情绪,释放心理压力。利用个性化的放松方式,如听音乐、写日记、看书、刷搞笑视频等方式,学会自我照顾,学习各种放松方式,如正念减压、冥想等,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医院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手段积极宣传报道护士的先进事迹,激发其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坚定其献身使命的决心。以上多种举措大幅度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使其轻装上阵,本着对社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顺利地完成了救援任务。
3.2 建立储备人力资源库,强化灾难救援护理技能培训和心理教育
此次抗疫时间紧、任务重,参加人员由于缺乏合理的选拔机制和充足的业务培训时间,导致支援护士的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工作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调查中发现,护士有很大部分压力来源于对自身是否能胜任工作的担心。那些曾经多次执行卫勤保障任务,接受过相关技能培训的护士,往往会采用更积极的应对策略,心理压力明显较低。研究表明[7],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对救援护士心理危机的最佳策略是提高其心理弹性和人员的专业素养,对事件发生、发展的科学认知,优秀的团队精神都是良好心理弹性的有力保证。队员的心理弹性越强,心理症状越少,可以帮助个体在面对压力或者创伤时调动一切保护性资源,促使个体发挥内在潜能,免受危险因素影响,而科学、专业的培训无疑是获得和提高心理弹性的重要途径。在灾害发生前,对护士进行心理弹性方面的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面对灾害时心理危机的出现。因此,笔者认为护理管理者可建立多梯队的应急储备人力资源库,平时加强专项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同时在培训中加入心理教育,使任务队员能认识到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反应,接纳不良情绪,并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来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掌握简单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提高任务队员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弹性水平。
3.3 制定应急事件胜任力标准及心理测评机制
心理干预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危机事件预防控制系统应包含对一线医务人员心理行为的预防和监控[8]。由于军队医院的特殊使命,面临抗震救灾、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抢救批量伤病员等突发应激事件的概率较大,因此,军队医院护理管理者应结合灾害救援能力的要求,综合考评护士的业务能力、岗位标准、应急经验、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制定应急事件胜任力标准。同时,可通过量表和访谈等方式评估护士的心理负荷及在应激条件下的工作能力,构建一套适合灾难救援时护士心理素质的评价标准,监测特殊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科学、系统、主动的心理应对防御体系,为今后执行各类紧急救援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