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2022-06-15罗化全
罗化全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5--01
上肢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但是盲探的方法是通过解剖标志物确定刺入具体位置,进行穿刺定位,对周围组织的伤害大,阻滞的成功率也低。而通过超声进行定位的方式,可以对穿刺位置进行观察,确定穿刺路径,尽可能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提升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成功率[1]。本文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抽取方式获得本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上肢手术患者资料,共96例,其中病案号单数48例设为对照组,双号48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25例男性、23例女性组成,年龄在23-67岁范围内,中位年龄为(45.12±3.34)岁;观察组由24例男性、24例女性组成,年龄在22-68岁范围内,中位年龄为(45.11±3.52)岁。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为出现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在麻醉之前两组均需要提前8h禁食、禁饮,经肌内注射东莨菪碱(20mg)+苯巴比妥钠(0.1g),后进入手术监控室,开放静脉通道之后,监控血压、心率等基本生命體征。在进入手术室后将患者摆放呈仰卧位,双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
准备工作完成后对照组对前中斜角肌肌间沟、甲状舌骨肌上方维持进行确定,以此作为穿刺点,在该位置将7号针头以垂直方向刺入,在进入1-15.cm之后固定,在回抽无积液、血液、脑脊液、空气后将浓度为0.3755的罗哌卡因注射液推注至穿刺位置,药物剂量为30ml。
观察组则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麻醉操作,准备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设置在5-10MHz之间,将探头获取肌间臂丛神经,确定穿刺位置后在超声引导下,在超声平面内进行穿刺,之后注入与对照组一致的罗哌卡因。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麻醉质量,指标包括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3.0,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x±s),进行统计学t值检验;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例,%),进行统计学卡方(X2)检验。检验差异显著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两组麻醉操作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高于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属于一种局部麻醉方法,从斜角肌的肌间沟和腋路位置进针,以往对于穿刺位置的定位主要通过穿刺过程中穿刺针接触神经时的异感对神经进行定位,之后注入麻醉药物。虽然臂丛神经本身处于浅表位置,但是麻醉药物的扩散路径需经过上、中干神经后扩展到下干神经,在此期间麻醉容易受到纤维组织的影响,同时盲探的方法对于周边血管神经也会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需要对麻醉方法进行一定调整[2]。
上文数据分析可见,两组麻醉操作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显著高于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通过超声成像的方式,将麻醉需要观察的肌间沟和腋路周围的解剖结构完整的展示出来,并在穿刺的过程中实时监控穿刺针的位置,之后结合实际情况对穿刺位置进行调整,使局部麻药可以分散的注射到各个神经分支,这样的穿刺方式可有效避免盲目性,使定位更加精准,同时操作更加简单,因此麻醉效果更加理想;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于组织定位的准确性进行提升,在药物注射之后还可以观察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扩散情况,属于一种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不会给患者带来损伤,但是可提升麻醉质量,操作简单,不会增加麻醉操作时间[3]。
综上可见,上肢手术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使用超声引导可提升麻醉质量,提升麻醉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闫飞,高媛媛,惠勇.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1,45(12):1882-1883.
[2]徐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8):50-52.
[3]惠永岗,赵树立,胡丁于,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危重患者上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6):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