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2016-07-05云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3期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麻醉

云瑞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三种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1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1组、2组和3组, 各40例, 分别于超声引导下行腋路、锁骨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三组患者麻醉起效、初醒和术后镇痛时长, 并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3组患儿麻醉起效和药物用量均低于其他两组;不良反应少于其他两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其麻醉起效更为迅速, 安全系数高, 可予以推广。

【关键词】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44

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科中较为常见。小儿仍处在发育, 其骨骼相对脆弱, 血管损伤极可能导致前臂出现血管性痉挛。临床上, 一般选择内外固定两种办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伴随现代医学的进步, 超声开始被用于骨折手术。经超声引导下接受臂丛神经阻滞, 有助于改善阻滞效果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小儿解剖所具有的独特性, 对臂丛神经阻滞也有所限制。本院通过对120例患儿于超声引导下选择三种入路方式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1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 随机分成1组、2组和3组, 各40例。

1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3~8岁, 平均年龄(5.7±1.3)岁;2组:男27例, 女13例, 年龄3~7岁, 平均年龄(5.1±1.0)岁;3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3~7岁, 平均年龄(5.0±1.1)岁。按照美国麻醉师协会(ASA)编制的分级标准, 所有患儿均为

Ⅰ~Ⅱ级;同时排除伴有严重心、肾、肝脏等功能性疾病, 伴凝血功能障碍和感染性病症者。本研究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和患儿家长同意。三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入院后, 对患儿择期予以手术, 所选择的麻醉和方式基本相同。

1组: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患儿取仰卧位, 患侧肩部向外伸展, 选择高频探头, 将超声探头放在患儿腋窝处, 对腋动脉短轴图像予以观察;于超声引导下开始进针, 并在腋动脉上外侧进行穿刺, 使用0.25%罗哌卡因分别在内外上方和后方这三点予以注射, 各3 ml;腋动脉外下方对目标神经予以定位, 在肌皮神经表面输注0.25%浓度的罗哌卡因, 剂量为3 ml。

2组:超声引导下经锁骨上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取患儿仰卧位, 将其双臂摆放正常, 头向健侧偏移。将高频探头放在患儿的锁骨上窝, 以摄取锁骨下动脉相应的短轴图像;将锁骨中点作为穿刺点, 开始缓慢进针;在锁骨下动脉外上、下方两点分别用0.25%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注射, 各6 ml。

3组:经肌间沟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取患儿仰卧位, 将其肩部平放, 头向健侧偏移;将高频探头放在和肌间沟呈90°角的位置, 以摄取肌间沟水平处的横截面;在超声探头边缘0~5 mm的地方, 顺着探头方向予以进针;在臂丛神经干间3点上, 分别用0.25%浓度的罗哌卡因进行注射, 各4 ml[1]。

1. 3 观察指标 麻醉起效、患儿初醒和术后镇痛时长, 对比术中所使用的麻醉药物量, 并统计患儿血管损伤、霍纳综合征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儿最终的阻滞效果 3组患者麻醉起效和药物用量均低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镇痛和初醒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不良反应情况 1组:麻醉后有4例患者引起血管损伤, 1例患儿伴霍纳综合征, 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2组:1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 2例患儿引起血管损伤;3例患儿伴霍纳综合征, 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3组:1例患儿引起血管损伤, 1例患儿引起霍纳综合征, 不良反应发生率5.00%。3组不良反应少于其他两组(P<0.05)。

3 讨论

临床中, 肱骨髁上骨折较常出现, 好发人群为小儿。由于仍在发育期, 治疗不当可能引起关节畸形等诸多问题。现阶段临床治疗主要是为了帮助患儿及早恢复肘关节功能。内固定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但因患儿害怕手术或者伤后引起应激反应等, 很难积极配合治疗。基于此, 选择科学的入路方式, 有助于患儿顺利完成手术。内固定术中, 一般会选择臂丛神经阻滞, 入路方式主要为腋路、锁骨上和肌间沟等多种类型。臂丛神经阻滞, 主要将斜角肌肌间沟进针作为穿刺路径。小儿由于年龄小、内心恐惧很容易增加操作难度, 麻醉效果不良且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而超声引导下接受臂丛神经阻滞, 有助于提高穿刺的准确性, 改善麻醉效果;在此基础上, 还能降低麻醉不到位引起的药物用量增加, 或转为全身麻醉的可能性;有助于术中操作和术后苏醒。赵梓煜等[2]认为, 超声定位有助于精准穿刺, 并减少药物用量和起效时间, 为整堂手术带来便捷。韩流[3]认为, 超声引导开展小儿上臂手术, 其安全性高, 有助于减少血管损伤、霍纳综合征等术中不良反应。

本研究经超声引导下采用三种入路方式对患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3组患者麻醉起效和药物用量均低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组:麻醉后有4例患者引起血管损伤, 1例患儿伴霍纳综合征, 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2组:有1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 2例患儿引起血管损伤;3例患儿伴霍纳综合征, 不良反应发生率15.00%;3组:血管损伤和霍纳综合征患儿各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5.00%。肌间沟入路接受臂丛神经阻滞有助于改善麻醉效果, 其安全性较高。原因为肌间沟入路能够使患儿的桡神经、肌皮和腋神经等同时形成阻滞, 其作用时间短于其他入路方式。超声的优越性:辅助定位、操作便捷、创伤性小, 可以较好地呈现目标神经和附近血管图像, 了解麻醉药物扩散情况, 提高阻滞的成功率[4]。

综上所述, 临床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过程中, 可于超声引导下, 将肌间沟作为理想的麻醉入路选择。

参考文献

[1] 文四成, 陈潜沛, 罗培生.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实用医学杂志, 2013, 19(23): 3878-3880.

[2] 赵梓煜, 陈非庸, 张序忠.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疗效对比.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29):95-97.

[3] 韩流.超声引导紧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垂直锁骨下臂丛阻滞的比较.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15): 7219-7221.

[4] 丁莉莉, 黄安宁, 刘丽萍.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比较.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6):52-53.

[收稿日期:2015-12-21]

猜你喜欢

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及对血清IL—6和IL—10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下手法肩关节松解的临床观察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右旋美托咪啶对上肢创伤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