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城市小学劳动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2022-06-15陈纲姚慧

中国德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学校

陈纲 姚慧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劳动把人的知识、能力、智慧、思想、道德、情操等融为一体,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综合的育人功能和独特的育人价值。当前,中国社会迈入新时代,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的劳动形态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其中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劳动的认识,导致一部分少年儿童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将劳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将劳动教育上升到与德智体美并重的地位,并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和《纲要》),对新时代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作出了系统完善的顶层设计和全面翔实的具体部署,为各级各类学校正确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引,也让长期被忽视的劳动教育迎来了再次构建的重要契机。

史家教育集团围绕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以集团内几所学校为例,对城市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劣势进行SWOT分析后,将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于提升育人体系的高质量、服务于探索学校发展的新形态,作为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价值定位,构建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334”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明确“三生育人”劳动教育理念

“334”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第一个“3”是“三生育人”劳动教育理念。

史家教育集团多年来不断推进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系统育人实践,将“和谐+”理念落实在集团育人过程中。主张追求“漫教育”的状态,将教育理念内蕴于知识学习及学校生活之中,最大程度地泛联真实的成长资源,整体构建以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和拓展课程为主体的“两级三层”无边界课程框架,让课程不止于课堂,学习不止于教室。

于是,在学校总体育人目标的框架之下,结合劳动教育中的新要求,明确了“掌握生存能力,端正生活态度,促使生命完善”的“三生育人”劳动教育理念,坚持探索城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和谐发展的人。

例如,开发“魔法厨房”课程,让学生知道日常饮食的营养均衡、合理搭配,使学生在关注舌尖上的学问的同时获得生存的基本能力;开设“应急安全”课程,创设在家庭、学校、社会、野外等80余种劳动场景的应急安全情境,让学生懂得如何在自护与他护中立足于变化多端的生存环境;设置“家艺”“布艺”“陶艺”“纸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在“健康娃娃”课程中,学生为家人进行中医穴位按摩实践,尽管学生按摩穴位未必准确,却会“按暖人心”,从而感受劳动与生活的幸福关联。学生自发成立遍布校园各个场馆的志愿服务岗,在自主管理中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感受劳动是校园生活中最美的姿态。在这一系列课程设置中,学生会发现劳动就在身边,从而激活生命整体发展的动力,感受劳动让生命更有价值的内涵。

二、完善“三维度”劳动课程框架

“334”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第二个“3”是“三维度”劳动课程框架。

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依据《纲要》中提出的劳动教育四大途径,将学校以往开设的散点式、碎片化的劳动课程、专题教育活动与学校“两级三层”课程体系对照梳理,构建了“三维度”劳动课程框架。“三维度”劳动课程框架由显性的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隐性的环境课程三部分组成。(见图1)

图1 “三维度”劳动课程框架

首先要做到筑牢基础课程,开足开齐劳动必修课。按照课程方案要求,独立设置劳动技术课,配备专职教师,积极探索劳技课堂教学改革,在技能学习、反复实践、经验分享交流中培养劳动兴趣、增进劳动情感。同时,重视其他学科的劳动教育渗透,挖掘语数英等各学科劳动教育元素,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利用综合实践课及班队会课,加强学生的劳动实践指导和劳动成果产出。其次是丰富拓展课程,通过项目任务架起劳动与生活的桥梁。劳动教育从来不是仅仅依靠课堂就可以完成的,其突出的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劳动教育必须要与真实生活联系。此类课程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动态生成的,并非一成不变。同时建设环境课程,旨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隐性课程助力劳动素养的提升。从物质环境来讲,建设供学生开展学工、学农的场所,让学生进行技能学习和劳动实践;从人文环境来讲,在班级中制定班级劳动公约,在校园中树立榜样,结合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重要节点开展相关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从人际环境来讲,学校组建了由不同年级组成的班级社区,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大手拉小手”,互帮互助,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三、创新“四个一”劳动实践清单

“334”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4”指的是“四个一”劳动实践清单。

由“三维度”劳动课程框架衍生出的“四个一”劳动实践清单,包括一次与普通劳动者的深度交流、一份家校共育的日常生活劳动承诺书、一件满足生活需求的自造品以及一个勇于担当的服务团队。这是每一个史家学子在校期间都要经历的劳动教育活动,贯通了课内外、校内外劳动教育全过程,促使学生从课堂走入真实生活,运用技术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感受劳动的价值。

1.一次与普通劳动者的深度交流。一次与普通劳动者的深度交流是引導学生关注身边的普通劳动者,通过与他们一起劳动、共同生活,促使学生了解各行各业是如何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贡献的,从而产生对劳动的亲近感,知道每一个认真努力的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重。

2.一份家校共育的日常生活劳动承诺书。一份家校共育的日常生活劳动承诺书旨在将家庭中原本属于孩子的劳动机会还给孩子,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学习生存的技能,坚持生活自理,坚持承担家庭责任。让劳动回归生活,成为儿童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一件满足生活需求的自造品。一件满足生活需求的自造品是立足生活需求,让学生在课上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在课下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研究,通过创造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自造品”,感受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

4.一个勇于担当的服务团队。一个勇于担当的服务团队是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中,历经“发现—计划—行动—反思—分享”五个阶段的学习环节,在长时间的服务中学会用自己的劳动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四、坚持“长效多元”劳动评价体系

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等功能。劳动教育由于其自身的实践性、持续性、综合性、差异性等特点,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仅关注最终劳动技能的培养结果,更需要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劳动素养的体现,促进个体发展。同时坚持多元化评价原则,一方面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自评、互评、师评、资源单位评、服务对象评、家长评、媒体评等等,多维度关注学生劳动中每个方面的获得。作为多元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积极尝试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另一方面坚持评价内容多维化,鼓励采用日常生活打卡记录单、自造品的制造及营销、服务劳动的实施及报告、演讲、展览等多角度分析学生劳动中的收获和成长。健全的劳动教育评价是解决学校“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劳动”的重要切入点。

我校采用创新“24点评价”关注劳动教育全过程。通过“24点标准劳动清单”明确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全面科学地记录学生在劳动成长过程中重要而真实的学业情况,帮助学生把成长过程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保存下来,引领学生、家长从过度关注知识成绩,转向关注学生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积极的劳动精神。教师透过学生的成长轨迹反思调整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育落实。与此同时,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坚持对自我劳动情况进行记录与思考。例如,“双减”政策出台后,我校推出的劳动自评3.0版——“劳动空间手账”,鼓励3~6年级学生用丰富多样的方式进行日常生活劳动打卡,坚持开展家务劳动,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自我提升。通过这样科学、多元的劳动评价促进生活劳动日常化、生产劳动生活化和服务性劳动常态化。

五、形成“多方协同”劳动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的开展单纯依靠学校难以完成,需要围绕创新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多方支持途径,形成有效的协同保障机制。2009年起,我校在区教委、教科院的指导下,建设了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即史家小学基地),基地建设了21间各具特色的劳动工坊和3块特色实践场地,率先在区域内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随后,为了在教育内部形成合力、盘活资源,2021年5月,我校以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论坛为契机,联合北京二中、北京国际职业学校、北京昌平职业学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协同大中小学、融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共同体,协同发展。我们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协作发展共同体具有以下功能。

1.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共同体。劳动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是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城市学校开展创新劳动教育的场所往往很有限,因此,我们通过共同体充分挖掘各校的优势,因地制宜进行整合和统筹。如普通学校中小学生可以到各学校现有的专业教室学习,到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的实习实训场所参与劳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可到中小学开展劳动实践,让他们将专业知识以服务性劳动的形式得以实践和延伸,对协作双方均起到了促进劳动教育的目的。

2.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共同体。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这需要共同体内学校集思广益、协同开发。各校通过协同研讨、设计、实验、实践,共同探索开发创新劳动课程的资源,并形成资源共享库,积累和交流劳动教育课程案例。

3.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共同体。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师资力量。共同体内的专家学者通过专题研修的方式开展进阶式、多元化的培训。同时,中小学作为未来的用人单位为劳动教育“准新人”提供实践指导,从而促进共同体内不同劳动教育身份教师的共同提升。

4.劳动教育成果推广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开展行动研究并不断总结,将劳动教育实践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打造成劳动教育教学成果,推动学校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不断优化迭代,推动教学实践不断深化,在全国产生辐射效应。

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劳动教育深化的机遇。小学是学生劳动价值观确立、劳动兴趣培养、劳动能力形成的奠基阶段,非常需要學校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定制”科学有效的劳动教育体系。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劳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形成一致的认知,凝聚成合力,让劳动教育达到常态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陈纲,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高级教师;姚慧,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