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修课”

2022-06-15田雪原

中国德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教育方针必修课劳动教育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新时期开展劳动教育,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阶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智体美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思考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摘 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和变动情况,大致分为改革开放前后约两个三十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历史阶段。人口素质由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和素养文明素质“三要素”构成,劳动教育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劳动教育应有的回归和新时代的与时俱进,可从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定位、精心设计并开好劳动教育课、创建社会劳动实验室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劳动教育;教育方针;人口素质

作者简介 田雪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有机会深入民间,了解到美国儿童与中国儿童在心理和应对外来事物上的差异。美国儿童一般开朗好强,凡事总喜欢说“我能行”“试试看”,充满自信;中国儿童则常常略带几分谦虚,羞涩地说“我不行”“做不好”,显得信心不足。与此相关的情形,也发生在一段时期以来中日两国联合举办的中学生暑期夏令营上。考察书本所学知识,一般中国学生占优;论随机应对事物的能力,日本学生则常常更胜一筹。为什么我们的少年儿童智商不低,智能及动手能力却比较差,是否同所受的教育有关系?这就不由地让人联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到教育方针和教育体制中寻找原因,同劳动教育在其中的定位和变动脱不了干系。

一、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教育在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和变动的情况,大致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后约两个三十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三个历史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

這一阶段即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揭开了教育发展史上新的一页,新的教育方针和办学模式逐渐形成。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奠基之笔、定弦之音,清楚地指明了“教育为什么人、走什么路、培养什么样的人”三个基本问题。“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培养的方向,打破了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定式,将目标定格在培养劳动者上。“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明确了教育的基本内容。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将其修改和完善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里,已经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方针之中,其后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在一次次极左思潮的泛滥和冲击下,教育界成为重灾区。面对受这种极左思潮的冲击,知识被置于“劳动化”之下,致使党的教育方针和办学路线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和破坏。

(二)第二阶段:1979—2012年

这一阶段即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括教育在内的各条战线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使教育改革别开生面,改革也有了头绪。接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其后又公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提出教改的方向和方针政策,人才培养加进“美育”,培养目标加进“接班人”等。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说,这些决策为包括教育方针在内的教育改革指明了道路,改革的目标和重点也比较明确,改革前景可期。实践上也取得明显成效,恢复高考为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各方面的人才,增强了人力资本积聚,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是必须肯定、有目共睹的事实。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第一阶段中前三十年,主要是“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摧残破坏太深刻,对知识的贬抑和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太严重,因而人们对求知和尽快恢复正规教育的渴望异常强烈,这就为后来知识和智力教育迅速增值、快速发展、一不留神滑向应试教育的泥沼埋下了伏笔。据统计,恢复高考前十年,遇到教师、校舍等后勤保障不足等难题,直到1998年,普通高中毕业生251.8万,普通高校招生108.4万,招生占比为43.1%,[2]致使上大学难问题突出,竞争激烈。这一年高校扩招政策正式出台,上大学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到2020年,普通高中毕业生增加到786.4万,普通高校招生增加到967.5万,招生占比上升123.0%。[3]这时考进高校已不再是难事,难的是考进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同时,高校学位教育得以恢复,众多学子想考取硕士、博士,成为另一件难事。还有不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希望出国留学,成为来势强劲的又一桩难事。如何应对?学好基础课、考出高分数,托福、GRE考试顺利过关是“硬道理”。于是“应试教育”及其典型代表“高考工厂”应运而生。

(三)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鉴于第一阶段后期发生的过分重视劳动教育、轻视智力教育的偏向以及第二阶段发生的过分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劳动教育的偏向,这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改革构建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准确定位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的位置,提供了有益参照。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之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起构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完整准确地阐明了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内涵,填补了原来教育“三要素”“四要素”存在的缺陷,而且指明了劳动教育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劳动和劳动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意义重大。这对于纠正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在对待劳动教育问题上出现的偏差,进一步正本清源,将劳动和劳动教育嵌入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之中,摆正位置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笔者以为,教育方针是否将劳动和劳动教育摆在恰当的位置、提到应有的高度,是区别全面发展教育与片面发展教育的分水岭。

二、劳动教育在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中的

位置和作用

一定历史阶段教育方针的根本目的,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人口素质的组成因素进行研究,学术界对此有不同的归纳。一种观点是将人口素质归结为由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组成的“二要素”论,有的加上政治素质或道德素质,成为“三要素”论;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样的区分和归纳是站在社会学角度的观察,涵义不够准确,应从人口学视角进行阐释。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坚持人口视角的“三要素”论,即人口素质由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和素养文明素质“三要素”构成。

(一)劳动教育与人口体能健康素质

十多年前,本人到某地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晚上在机关食堂用餐。有一位同志晚到,就座后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对不起,我来晚了。因为我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晚饭前要运动半小时,践行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另一位同志接上话茬说:“生命在于运动?我看生命还在于静止呢!谁寿命最长?俗话说‘千年王八万年龜’,运动就能健康长寿吗?”引来一阵热议。最后,第三位同志说话了:“你们二位说得都不对,我看生命在于平衡,中医讲阴阳平衡,平衡就是健康,不平衡就要生病。”停了一下问我:“教授说说,我们三个人谁说得对?”我说:“三位领导说得都有一定道理,但您说的与两位说的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我想两位同志和我都会同意您说的平衡论,不过他们两位说的是以动还是以静达到平衡的问题。我的观点是科学适当的运动是促进健康的合理选择,必不可少”。他朗声说道:“教授就是教授,高!”引来一阵笑声。

现在社会上关于身体健康的讨论很多,有的说肥肉不能吃,有的说肥肉不可少;有的说高盐饮食是“三高”的元凶,有的说低盐饮食是釜底抽薪,是健康的帮凶。就提升体能健康素质而论,除心理健康、营养、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外,适宜的体育运动和劳动,无疑是最重要的两条。同时,劳动既是身心运动,又能强化生活目标,通过劳动能一步步接近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劳动能从体能和智能双重层面,促进人口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劳动教育与人口智能科教素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发生了以微电子技术为前导,包括新材料、新能源、宇航技术、海洋技术、生物工程等在内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与此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即由千百年来主要依靠自然资本驱动的手工工具时代、依靠生产资本驱动的机器工具时代,推进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本驱动的智能工具时代。在智能工具时代,人力资本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人力资本是什么?是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所具有的价值。人力资本从何而来?一为从教科书和其他书本知识中的传授学习而来,主要是规范化的学校教育,从入学开始,直到读完小学、中学、大学,在各个学习阶段取得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二为从社会实践劳动中的学习体验而来。从人的呱呱坠地,到儿童期可帮父母做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和户外劳动,再到走进校门以后,随着所学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劳动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日益增强。在此过程中,人逐渐养成“劳动—思考—劳动”的习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仅有劳动或实践,或者仅有书本上的知识,都不能称其为完整的知识。只有经过社会实践和劳动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命题,完整的知识才能建立。要牢固地树立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的本质的观念。劳动是价值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劳动,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停止劳动,社会就要灭亡。为社会和他人作出奉献的劳动,是幸福和自由的展现,会带来好逸恶劳者无法感受的快乐和幸福。对于教育而言,只有尽心竭力、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师,才能备好课、融会贯通地讲好课、以身作则带好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刻苦钻研,不惜付出艰苦努力的学习,再通过劳动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才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和本领,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劳动教育与人口素养文明素质

除上述体能健康素质、智能科教素质外,还有思想、观念、传统、道德、情操、礼仪等精神层面,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电影、戏曲等文化层面构成的人口素质。有的称之为人口文化素质,有的称之为人口政治素质,有的称之为人口道德素质,众说纷纭。笔者以为,这些概括有一定道理,但都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忽略了其他方面和总体特征。人口素质是从诸多相关领域抽象出的本质属性,同时也要有可度量、可比较的指标,以便于评价素质高低。有鉴于此,笔者取其成为素质本质特征的相关要素,以素养文明素质来概括。

人口素养文明素质,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人口素养文明素质,是指人具有的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包括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生态层面创造人口文明素质总和的能力。狭义人口素养文明素质,主要是指思想、观念、传统、道德、情操、礼仪等精神层面,侧重实际的表现、效果和行为规范的能力。一般讲人口素养文明素质,主要取狭义层面。劳动教育在提升人口素养文明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主要在狭义层面去寻找、分析和归纳。

从劳动和劳动教育对提升人口素养文明素质的意义、作用和影响来看,劳动是一种美德,是开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社会主义社会推崇劳动光荣,倡导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向劳动英雄模范学习的风尚,是崭新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生存、生活、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衡量为社会作出贡献大小的尺度,同时也是社会成员觉悟和道德的具体体现。因此,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削弱,只能放到應有的位置适当加强。努力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发挥劳动教育应有的作用,是贯彻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光荣使命。

三、加强劳动教育的三点建议

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之中,需要正本清源,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实现劳动教育应有的回归和新时代的与时俱进。对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开展,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精准把握劳动教育的定位

我们要总结过去70多年实际发生的劳动教育政策左右摇摆的两种倾向,充分汲取经验教训,摆正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应有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要在肯定恢复高考教育改革成绩的前提下,对应试教育出现的问题、表现、危害做出客观的评估。要对淡化、轻视、蔑视、反对劳动教育的观点和后果,进行实事求是的讨论和分析,以正本清源、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地推动劳动教育全面开展。

(二)精心开好劳动教育课

首先,编写劳动教育大纲,包括劳动教育目的、意义、内容、结构、方法、社会实践等具体内容。其次,制订劳动教育教学计划。组织知识丰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在厘清70多年来劳动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考吸取其他国家在劳动教育中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从实际情况和新时代教育承担的使命出发,分别编写适合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劳动教育读本。经过实践检验后,再修改出版正式教材。再次,坚持课堂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科研机构、文化团体参加生产劳动和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热爱。

(三)创建社会劳动实验室

劳动教育区别其他教育的重要一点,在于它的实践性。理论教育要想收到预期效果,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和升华。创建劳动教育社会实验室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社会实验室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带有专业性质的生产劳动实验室。可以市、县为单位,组织建设相关工业、农业、科技、交通、文化等带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劳动教育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数量不宜过多,以一个市、县三五个为宜。另一类为以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感情为目的的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可以是比较固定和非固定的矿山、工厂、农村乡镇、科研机构、超市商店、文化团体等固定的劳动场所,数量以教育需要为准,采取劳动教学联系点的方式组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33.

[2]中国统计年鉴200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651.

[3]中国统计年鉴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690.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教育方针必修课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必修课”
窗外的世界
凉山羊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美国音乐课程改革的三个流派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种特色的教学理念的提出与讨论
浙江省11所高中将试点必修课选课走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