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需要什么样的劳动教育
2022-06-15李耀锋
在人类教育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可以说,一部人类教育史就是一部劳动教育的历史,劳动教育作为一种育人、成人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完善与发展的基本实现条件。当前,在全方位建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一体化教育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就是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育人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共识,并成为国家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推进学校劳动教育有效实施,是值得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新时代,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推进劳动教育,以实现劳动教育应有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指向。
第一,树立新劳动观教育,促进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有效建构。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勞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数字媒体时代,劳动观教育需要形成有关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劳动历史文化和劳动艺术等包含不同层次内容的有效传播机制,通过媒介平台弘扬优良的社会劳动风尚,摒弃推崇暴富、违法悖德、巧取豪夺等一切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尊崇劳动的良好氛围。倡导劳逸结合、绿色劳动生产与绿色消费相结合,促进劳动教育的手段性与目的性相统一,以弘扬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树立全域劳动教育观,统筹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性和创新性劳动教育布局,打造家庭、学校和社会劳动教育一体化的协同机制,促进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接受劳动任务的教育,它还是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法学、劳动美学、劳动艺术学、劳动管理学和劳动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教育与实践。需要打通教育层级结构限制,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目标明确、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搭建大中小幼劳动教育一体化平台。同时,按照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结构层次和劳动实践的适应度,开展学生劳动思想观念、劳动精神品质、劳动技能与创造等指标监测,形成科学的劳动素养测评体系,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规划、职业准备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要注意与已有的基于“某育”的评价标准(如德育评价标准)进行对接,既要以基于“某育”的评价体系为基础,也要有所区别,避免通过做加法,将“各育”评价体系叠加之后,变成所谓的“融合评价”[1]。在健全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过程中,重视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评估与考核,通过动态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构,评定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使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切实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
第二,知行并重,促进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
在劳动教育中,通过社会历史的劳动叙事、劳动故事、劳动精神、劳动典范等劳动文化传播,“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2],以付薪酬劳动、义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多种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个体体验和社会效应,助力大中小学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针对性、实效性。将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在大中专院校建立弹性学习机制,为学生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留出通道,尤其针对在校大学生,可设立相应的休学从业、创业教育政策,帮助设计职业规划和增加职业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学校专业学习、学业完成与未来职业适应提供自我职业能力评价和社会评价参照。
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克服以往劳动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现象,积极推动校企融合、产教融合,建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形成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劳动教育体系,拓宽劳动教育的领域和范围,丰富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开放共享机制。加强职业启蒙教育,抓好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双向育人作用。在有一定良好社会声誉的企业共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使企业展示馆、生产车间、实验室、职工教育培训场所、专业技能实训岗位等生产科研部门整合为一体化的劳动教育平台。不断开阔劳动教育视野,让受教育者尽可能地走向农业田间地头、工业厂矿车间和商业服务行业,体验劳动的辛劳,培育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道德观念,养成爱护公私财物、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者的良好劳动品质。
第三,推动数字化时代劳动道德教育,强化劳动教育中的道德元素。
数字化时代,劳动的时空性发生了急剧变化,催生了劳动形式、类别的多样态,需要重视数字化劳动教育的前沿性、创造性,积极开展未来劳动、人工智能劳动,推进有时代特征的数字劳动活动的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要积极倡导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人才,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对为人类做出原创性的劳动及其劳动者给予肯定性评价的重要意义,这是培养未来优秀劳动者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充分认识人类劳动的积累性、继承性基础上,重视劳动技能的传承性,从简单劳动到复杂劳动、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注重手脑并用,增强学生劳动创造财富和成就人生价值的获得感,给予受教育者得以切身体验和实现劳动价值的社会意义。
通过劳动道德规范引导,增进受教育者对社会劳动实践的道德建构。劳动道德具有更为充分的实践精神,是对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劳动者与社会、国家以及自然和环境之间生态关系的审视与建构。它是劳动关系调节的重要手段,具有社会价值目标导向功能,使劳动自主自为转化为劳动自觉和劳动自由。其调节性体现为自适性,有利于社会劳动关系的优化和德性化。劳动道德如何提升劳动者素养的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如何提升劳动者的学习能力,促进劳动者技能提升,从劳动质量和劳动效率上体现劳动价值和劳动的人文关怀,实现体面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四,推进劳动法教育和设立青少年劳动法,规范学生劳动实践。
开展劳动教育不能忽视劳动法教育,该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劳动法教育对于规范劳动就业和创业具有法律指导意义,可以有效防范和控制大学生在从业过程中面临的法律风险,有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劳动教育应当融入与其接受能力相适应的劳动法治教育,从社会规范角度培养劳动规范意识,养成劳动安全、劳动保护、劳动权益等方面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借鉴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有关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经验,制定我国青少年劳动法,明确规定青少年参加家务和公益劳动的权利与义务,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人权教育、劳动维权教育和劳动社会责任教育等。在有关教育法律中确立劳动教育的法律属性、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与义务,通过国家政策法规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规范引导。找准劳动教育被弱化、软化和淡化的机制和制度的深层原因,提出构建具有内在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的新思路。在顶层设计、中层支撑、底层强基的基本组织原则下,切实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等多维劳动教育组织体系,促进劳动教育的内涵建设,健全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对象的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和具体要求等。注重学生劳动法律素养和行为准则的培育,在教育体系中明晰法治文化和法治素养、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职业道德与和谐劳动关系等内容,践行以劳树德的劳动教育价值理念。
第五,增强“五育融合”,促进劳动教育与体育的有效整合。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和融合,作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项基本指导思想,对于全方位贯彻落实落细劳动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实践意义。[3]在积极推动“五育并举”“五育整合”和“五育融合”的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认识“五育互蕴互摄”关系,避免“五育割裂”“五育分离”“五育替代”或“五育抵触”,防止“偏智”“疏德”“弱体”“抑美”“缺劳”,从而导致“片面发展”“片面育人”,远离了“全面育人”“全面發展”这一教育宗旨。[4]
积极有效开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防止劳动教育“窄化”和“泛化”倾向,尤其要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上多动心思、用实功,不能因为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而增加学生学习任务,在课业任务分配上做好加减法、善用乘除法,切实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以及拓展其外延。譬如,在这一举措中,需要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寻找劳动教育与体育的有效结合点,以劳促体、以劳健体、以劳创新,既让学生在劳动中接受教育,也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增强体质、涵养情操、创造新知和财富。同时,以体育强化劳动教育,能够有效增进受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感知和认知,提升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4]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2]《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2-04-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2-04-01].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李耀锋,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