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竹笛演奏中音准的构成因素分析

2022-06-14依力亚尔·买买提

音乐生活 2022年4期
关键词:口型竹笛演奏者

竹笛作为我国的民族民间乐器,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但是当前掌握竹笛音准的演奏技巧对于学习者来讲是相对复杂的问题,在实际的演奏当中更加难以理清头绪。虽然说音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其声音是物理振动带来的结果,可以由听觉感知。因此,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分析,从而有效掌握竹笛音准。[1] 本文主要从分析竹笛演奏中音准的构成因素进行阐述说明。

音准是当前竹笛演奏当中的主要因素,是表现过程中主要的指标。但结合实际来看,音准很难掌握,而其中因素十分复杂,有效地解决过程也相对复杂。音准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就是物理因素和技术因素,那么物理因素可想而知,所有声音都与振动有着紧密的关系,振动的原理同样会影响到音准。技术因素主要就是指研究者自身的能力,口型、身体肌肉各个方面,但不管是竹笛自身的原因还是听者的问题,竹笛音准始终都难以掌握,演奏者经常出现掌握不正确的音准,由此需要全面分析音准的构成因素,不论从演奏者还是听者,都会带来更好的感受。[2]

一、竹笛振动原理的分析

竹笛属于一种开管乐器,主要通过边棱的震动作为主要的发声途径,演奏者通过唇中心将气流进行全面的调整,从而呈现束状,面向笛子吹孔不断传输。需要指出的就是,不管是射气的变化,还是束状气流的快慢与粗细都会对演奏造成影响。针对入射气流来说,在吹孔期间,会被边棱分成两股气流,一股气流向内,则另一股气流向外,并且在吹孔处还会形成相对强烈的虹吸效应,两股气流之间会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声音,这就是激发频率。需要格外强调的是,想要出现“激发”改变,最为核心的就是在气流对边棱声音产生需求的框架下,角度越大,那么频率就会随之增大,并且速度也会得到提升,由此频率就会增加,这可以说明空气柱有着不同的粗细,因此竹笛所对应的音高也会有不同的高低声音变化;针对空气中震动的频率来说,可以对频率与空气柱自身进行激发,但是激发频率与空气柱频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时,便会使空气柱的发声降低或者升高,通过对气射角、气流速度的调节,可以实现对音准进行误差的纠正。[3]针对上述的物理特点,在进行竹笛演奏期间,需要分别从气流的宽度与流向等方面实现精准的判断。因此,这些物理性需要所推动的就是音准气息变化的结果,入射气流的控制以及压力等,使呼吸系统依照特定的方式所给出的结论。将口型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呼吸运动的基本方式进行合理化掌握之后,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当前音准中存在的问题。[4]

二、物理因素

想要全面研究物理因素,就需要掌握竹笛的发声原理。因为竹笛本身就属于一种管弦乐器,主要依靠的就是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演奏者针对自身口型的控制,从而进行不同音调的演奏。在演奏者吹入气体的过程中,竹笛的空气柱就会被劈开,并且气体射向竹笛的边棱,从而通过振动发出声音。演奏者吹出气体的快慢以及力度,都会直接影响音准的变化,并且空气柱自身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音准的高低。所以从物理方面来看,需要转变的是气体射入的角度和气体的速度。在了解到这一特点,可以有效地掌握音准,并且改变音准,所以需要做的就是从入射气体的角度以及速度进行研究,从而解决角度、入射速度等问题,这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口型和力度,呼吸方式也十分关键。如果了解到这些物理因素,那么音准就会被具体化,掌握就会更加容易。[5]

三、个人因素

(一)口型因素

在上述的观点当中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到气射角度的作用,气射角度所依靠的就是口型和腹部之间的相互配合。所以我们可以先了解唇部如何改变。唇部的打开直接决定了风口,唇部旁的肌肉松弛并且也在控制着风口的大小。通常情况下,放松口部肌肉的同时,我们的口角处肌肉的力量就会加大,可以全面控制风门;放松我们的笑肌,可以缩小风门,演奏期间我们的肌肉合作产生了阻抗气流的作用。这样的阻力,使得风门的大小和角度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口型并不是简单的问题,他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通常情况下需要演奏者在实践中慢慢地掌握,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关键因素,通过实践调整口型,以便更熟练地演奏竹笛。

(二)呼吸因素

呼吸作用在竹笛演奏中對于音准的把握属于重点也是难点,在这里着重阐述。演奏者的气息所依靠的不仅是单独层面气息,配合不同的口型,由此就会产生不同的音调。演奏者通常情况下运用不同的呼吸方式进行,但一般还是这三种主要的方式,首先通过腹部进行呼吸。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气沉丹田”,依靠胸中上部的肋骨参与呼吸,但是对于运气的初学者来说,这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因为这样的方式需要保证具备一定的气量;其次需要通过腹部进行呼吸,主要依靠的就是我们的胸肌与腹肌进行有效的呼吸,虽然说这样的方式在实际运用当中十分简单,但是因为胸上部受到了牵连,由此限制的气息,运气久了就会产生明显的疲劳现象;最后就是将第一种与第二种进行全面的整合,从而形成全新的方式,俗称胸腹部式呼吸,混合的方式可以弥补前两种方式存在的不足,并且结合的优点主要就是吸气时腹部和胸部自然地打开,并且将自己的后腰和臀部上抬,这样的方式是公认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当前的初学者难以掌握这样的方式,由此在实际演奏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就是腹肌不能自然地鼓起,最终还是实现上腹呼吸的情况。[6]

(三)气流角度的因素

气流角度主要所指的就是风门和我们吹气的夹角,我们的夹角高,音准也会随之变高,反之夹角低,音准也会随之变低。由此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需要积极练习高低音准相互转换,在吹奏期间,遇到高音部分的时候,气量需要逐渐地加大,我们的呼吸速度也要提升,对应气流也会自然加速。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笛子向内转动来控制音准。我们在向内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尝试改变的同时减小气流的大小;反之,在遇到低音的情况下,气量就会减少,呼吸减慢,控制气流的速度就会缩减,也可以尝试向外转动笛子。

(四)其他因素

很多演奏者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强弱音保持得并不一致,主要是个人没有掌握好换气的时机。因此需要了解“口风”这一名词,“口风”主要指的就是风口和边棱之间的距离,如果距离远了,我们的声音就会变得粗糙,如果近,我们的声音就会受到阻碍,因此需要保证适中,恰到好处地选择45度左右的位置,调整好口风入射的距离,并且保证自己的站姿或坐姿正确,上半身身体垂直,不驼背,实现自己最好的发声状态,抬头平视前方,避免在吹笛的时候低头,并且还需要保证上下嘴唇的平衡,保证与吹孔之间形成锐角,呈现自己良好的状态,在发生问题时可以全面地解决,不论高、中、低区间的音准,都可以更好地控制。在实际的演奏中,内心要保持积极的状态,才能掌握准确的音准,如果我们内心消极的状态,即使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同时,在竹笛演奏中需要进行听力的练习,听力对于学习者来说十分关键,可以让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哪里存在不足,必须做出调整,掌握良好的音准,通过长期的训练才可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7]

四、总结

在上述的各项中,讲述了很多的演奏竹笛的方式与技巧,但掌握音准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并且在口型、呼吸、站姿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保证协调性,由此才可以真正地掌握竹笛的音准以及正确的演奏方法。总体来说,在音高期间,气流需要变得急促,入射气流的方向也需要随之调高,口型需要进行收缩,并且保证风门收紧的状态。在音低期间,需要保证气流的缓慢,我们的入射角度也需要随之降低,嘴旁边的肌肉放松,保证风口的宽松。只有相互之间的配合,多次进行高音和低音的练习,才可以更好地掌握竹笛的音准。

总而言之,针对竹笛演奏音准所造成的因素不仅包含了口型,并且还涵盖了吹孔等,不管是哪种运动肌体,如果出现失误的情况,就会造成音准无法掌握,并且带来不必要的影响。由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来进行全面指导,保证更加规范化与合理化的训练方法,方便在竹笛演奏的过程当中,将音准的问题有效解决,呈现出更好的竹笛演奏效果,为听众带来更好的感受。

注释:

[1]卢公量:《传统六孔竹笛演奏中的律制取向之探究》,《北方音乐》2018年第24期,第50-51页。

[2]于悦:《论竹笛演奏艺术的第二度创造——以中国竹笛乐团音乐会为例》,《北方音乐》2015年第13期,第133-134页。

[3]唐俊乔:《试论郭文景的竹笛与乐队协奏曲〈愁空山〉对竹笛演奏技术的拓展》,《音乐创作》2012年第7期,第118-121页。

[4]唐俊乔:《试论郭文景的竹笛与乐队协奏曲〈愁空山〉对竹笛演奏技术的拓展》,《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08-113页。

[5]李朋:《试析竹笛的训练与演奏技巧对音准的影响》,《科技信息》2011年第6期,第270页。

[6]王鹤:《论竹笛演奏中音准的构成因素》,《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71-75页。

[7]姜玲:《化繁为简、由大放小——论竹笛花舌演奏技巧的教学实施与有效训练》,《音乐生活》2018年第5期,第67-68页。

依力亚尔·买买提 喀什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助教26B72F93-9BBD-4852-914D-39F60016E475

猜你喜欢

口型竹笛演奏者
钢琴演奏技巧对于音乐表现的作用及训练方法研究
My Mother
巴松管演奏的口型技巧探究
我的坚守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不一样的/e/和/?/
口型很逼真
美是可怕之物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