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传承·传播·跨界
2022-06-14郭鹏
郭鹏
施咏教授是音乐学界有目共睹的一位勤奋而又高产的中青年学者,我在首都师大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在导师的推荐下读过他的著述,神交甚久。而与他本人的见面与交往则是2018年我从北京来到南京,施咏教授作为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开始,在更多亦师亦友的学术与生活的交往中,我也慢慢对老师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在走进他的学术人生后,感叹、敬佩之余,也将其作为我学习的榜样与楷模。
在音乐学研究中,施咏教授涉及多个研究领域,较为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在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音乐评论、音乐传播、音乐教育学等领域均有所探索,曾获过中国音乐教育学会、音乐评论学会、音乐传播学会等几大学会举办的赛事奖项,成果甚丰。但要对施咏教授近年公开发表多达160余篇、计200余万字的文论成果做一通览,并成文进行综论、评价,对我而言的确是一件力所难及之事,我所能做的事情也只是对他现有的学术成果与学术理念的形成历程进行初步的梳理。
施咏教授出生于皖南一座山清水秀、人文渊薮小城的音乐世家。自幼随父亲(国家一级作曲·目连戏研究专家)学习音乐,五岁开始学习二胡。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国内学界还鲜有提及“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等术语概念的时候,就已经目睹了父亲用大转盘的录音机给家中围坐堂前的民间艺人,锣鼓喧天、帮腔滚唱古老弋阳腔的景象,也亲历观看了是时非常活跃的民歌搜集整理再及舞台的地区展演,以及当地戏园子里常演不衰的黄梅戏《天仙配》、庐剧《郑小娇》……早年良好的家庭熏陶以及成长的人文环境为施咏教授日后走向专业的音乐研究道路奠定了早期的基础。
以二胡演奏专业考入大学的施咏,又以同样的热情转向了钢琴与作曲理论的学习。大学毕业后在安徽艺术学校戲曲音乐科一待就是九年,此期间他扎根于黄梅戏、京剧、庐剧音乐的海洋,写过作品、坐过乐队,还给二胡、唢呐、管子、笛子等民族乐器,以及戏曲身段、民间舞弹过钢琴伴奏,年轻时貌似“杂乱”的工作学习经历却是不经意地在继续夯实着未来作为一个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全面的知识结构与音乐本体的能力。也无形中决定了施咏教授在其后的学术研究中的学科综合,与高度强调并扎根于音乐本体的理念特点。
一、学术研究领域
回顾施咏教授迄今为止的学术经历,按照他自己在其即将出版的“个人文集·后记”中的说法,大致可以分为“博士前、博士、博士后Ⅰ、博士后Ⅱ、博士后后”这五个阶段。其学术研究课题也基本对应着这五个阶段,而可分为以下这五个部分。
(一)乐理与文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开始,音乐学界和教育界开始对乐理教学中诸如忽视母语传承、教材内容陈旧、时代性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进行反思,以杜亚雄的《中国民族乐理》、童忠良的《现代音乐乐理》等为代表的成果陆续问世,但这些成果主要是针对民族乐理与现代乐理的领域,并未观照到乐理教学中所有的问题。
本着从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技术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等更为广阔的视野出发,施咏教授也从对音乐的基石关注入手,开始了他学术之路第一个专题“乐理与文化”的研究。他选择了乐理中诸如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及调式、旋律等基本要素,跳出一般乐理教材的定势与模式,将乐理放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探讨乐理中诸要素的历史文化美学涵义。于国内首次对基本乐理的学科划分、课程内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提出与以往学界所不同的创新观点与方法模式。
在研究方法上打破学科界限,将以民族音乐学“研究文化脉络中的音乐”“全球语境的多元文化音乐观”为主的多学科的方法、理念综合运用于乐理研究之中,涉及美学、律学、史学、文学、绘画、物理声学等多学科知识,关注相关知识点的深层文化背景、文化内涵,以加强对音乐文化的多视角、全方位的考察与认知。
如在节奏型章节中,跳出欧洲音乐中心论,探讨除了对欧洲专业创作音乐中圆舞曲、玛祖卡等节奏型以外的中国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藏族的堆谐;世界民族音乐中探戈、桑巴、伦巴等节奏型。在民族调式章节中,以多元文化观阐释五声的全球说。在音程章节中,从物理声学探讨音程协和的科学本质,从音乐史学回溯音程协和变迁的历史。并从文化相对论探讨音程协和因不同的民族、地域、听觉习惯的差异而具有的相对性。
著述最初以《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为名于2002年在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并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为该评比三百余奖项中仅有的两项音乐类成果之一。后又分别于2012、2019年易名为《乐理与文化》修订再版。
值得一提的是,著述中所有章节还作为单篇文章陆续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交响》《音乐探索》等音乐专业期刊,共计28篇(含《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从2011年第7期至2013年第1期以“乐理与文化”系列论文的形式连载20篇)。
反映本书写作核心思想的论文《乐理究竟教什么》早在2003年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后,引起了学界的较大关注。在其后近十年间,围绕“乐理究竟教什么”的学术争鸣持续不断,如蒲亨建《也谈“乐理究竟教什么”》(《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施咏回应的《再谈“乐理究竟教什么”》(《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以及欧阳绍清《“乐理究竟教什么”值得继续推敲和思索——由“蒲施之争”谈起》等相关系列文章,在学界引起较大的反响。
该成果还被业内专家评论“对基本乐理学理的关注,比之以往国内的认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是一可喜的进步。这一认识确实比以前认为的‘技术理论基础课要提高了一大步……这种深层次的认识对于该学科的发展建设与提升无疑都是一个质的飞跃。” [2]31A34332-FF5A-4E17-873D-198B4A5FC60E
(二)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研究
2003年,施咏师从王耀华、乔建中教授攻读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向的博士。考虑到有关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多为美学史为主的范式,而立足于中国民族音乐本体形态的美学,以及以民族群体为对象的美学尚为空白。不甘“从众”的施咏大胆设想将民族音乐学、民族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学科交叉结合,首创了“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之研究领域,并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对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形成的基本条件、存在特征、发展规律、形式要素及其组织手段,中国人音乐审美中的联觉心理,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的阴柔偏向与尚悲偏向,以及民族性格对音乐审美心理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力图构建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的音乐审美心理学。
该研究成果陆续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等核心刊物以“民族审美心理学”专题系列论文发表了共17篇。2008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以《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为名出版,10年后的2018年又易名为《中国传统乐论》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再版。
这虽然是一本被施咏教授本人戏称为美学界和民族音乐学界“两不亲、两不认”的著述,但聊以欣慰亦足以证明其不容忽视价值的是:该“民族音乐审美”的系列文章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已达12000余次,单篇下载最高已逾6000次,他引次数亦甚为可观,在音乐学科的博士论文中,由这些数据所反映的被关注度已是相当佼佼者。此外,该专著还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并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三)古琴非遗保护调查研究
博士毕业后的第二年,施咏并没有放缓学术追求的步伐,出于对博士期间田野工作缺失的“补漏”,2008-2010年,施咏作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首届进站人员(合作导师刘承华教授),将“古琴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亦为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作为其博士后的研究课题,开始致力于全国范围内的古琴非遗保护的现状调查,通过对梅庵、广陵、虞山、浙派、蜀派、金陵、中州七个琴派下的近三十个琴社、琴馆的古琴保护传承现状的实地考察,调查了各琴社的生态发展环境、运行机制、相关流派琴乐的保护现状,以及相关琴人的琴乐保护理念与实践措施等。
同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致力于全国范围内古琴非遗保护现状调查的专著《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为七篇调查报告组成的实践调查篇,下篇为理论思考篇,分为当代古琴的传播、传承、保护与发展四个部分。分别探讨古琴大众传播的类别、功能、特点、偏误;古琴传承方式的特点,对传承组织结构体系、传承对象、传承技巧以及传承人的琴德、文化修为等方面的探讨,以及古琴音乐的当代创作、古琴发展中琴派固守与交融之间辩证关系,并提出相关对策。
全书透过对当代琴派、琴社、琴人、琴乐的观念、琴社活动、琴乐事象的描述,在田野资料展现基础上进行提升思考。以相对客观、公正的态度通过对琴社个案的深入调查和解读,总结出我国当代古琴社团传承保护的特征。
2011年9月南京艺术学院为该书举办了出版座谈笔会,王耀华、乔建中、秦序、伍国栋、居其宏、刘承华、王廷信、王小龙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成公亮、朱晞、马维衡、马杰、陶艺、单卫林等琴人30余人参加了笔会,对该著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2年,该专著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完成并发表系列论文17篇,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也成为当代古琴非遗保护调查研究中重要的文献之一。
(四)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研究
南艺博士后出站的次年,施咏又马不停蹄、无缝换乘地进入了第二个博士后流动站——东南大学(合作导师王廷信教授),在这所“985”院校的艺术学院,国家重点学科艺术学理论的重镇中,施咏教授还进一步思考研究课题的重大社会性,以及与国家文化战略的契合。
众所周知,回溯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走過的近百年历程,中国流行音乐都始终在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长河里行进,以体现其民族化的本质特征。但这一问题,无论是因其隐性因素,还是出于学科之交缘,而鲜有人给予系统性的关注。施咏教授将流行音乐的创作研究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背景结合,而将《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研究》这一课题作为其二站博士后的研究课题。
该课题立足于以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为主线,对从上世纪20年代上海滩时期,至西北风、中国风、新民歌、新民乐等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流行音乐民族化发展历史进行全面梳理。按照中国流行音乐的音调风格来源,进行以民族、地域以及乐种为类别的全面的音乐形态分析,从民歌、民族器乐、戏曲、说唱、宗教(佛教)音乐等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流行歌曲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并对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特征、意义、发展趋向进行深层的理论思考与总结。
在该课题数十年的持续研究中,先后获批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规划项目。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既有江苏民歌、陕北民歌、东北民间音乐等不同地区民间音乐运用于流行音乐创作的形态分析之篇;还有对黎锦晖、黎锦光、陈歌辛等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与分析并重之作;以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流行音乐理论研究》《什么是“中国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民族化”视野下的概念辨析》等对流行音乐进行深层学理探讨的文章。这一系列有关“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的论文以及2018年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风流行歌曲鉴赏指南》一书,为流行音乐的理论研究,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创作运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五)中国传统音乐分析、创作运用及传播研究31A34332-FF5A-4E17-873D-198B4A5FC60E
无论从实践的层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所涉的诸领域,施咏教授始终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其立足之本。其研究涉及民歌、戏曲、说唱、器乐(二胡、琵琶)、古琴等乐种,并在此基础上还大力关注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创作运用与传播研究。
其中,围绕二胡的研究有发表于2005年《音乐研究》的《阿炳及“二泉映月”研究述评》一文,次年第6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5000字),是《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较少的音乐学科文章之一,还被收入《杨荫浏纪念文集》,并获省哲学社科三等奖,与同一时期的《“刘氏三杰”研究述评》一起,作为迄今为止对20世纪两位最重要的二胡大师研究的最为全面的述评,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也成为其后相关研究广为征引的重要文献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施咏对二胡的研究还涉及与其他领域的交叉与拓展。如《也谈“二泉琴”》就是有关二胡乐器性能与表现关系的探讨,而《陆华柏配〈刘天华二胡曲集(附加钢琴伴奏谱)〉研究》一文则是将二胡与钢琴、近现代音乐史、作品分析等多个学科的边缘交叉研究。
而关于民歌的研究则是施咏教授近年大力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出于中国话语体系音乐分析理论建设的考虑,他接连发表了《走绛州》《马桑树儿搭灯台》《小白菜》等近20篇汉族民歌音乐分析的系列论文,以期从中归纳总结出中国音乐分析的范式与方法。
此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创作应用研究,也是施咏教授一直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在这一方面,既有前文提及的民歌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研究,还有《中国民族器乐曲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还有《京剧风格钢琴曲创作研究》《说唱风格钢琴曲创作研究》等关于戏曲、说唱在当代专业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研究。都是其将传统与现代接通理念下,对传统音乐在当代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尚值一提的是,施咏教授还较好地借鉴了现代传播学的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研究,除了在古琴研究中发表了《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古琴音乐》《当代古琴音乐大众传播论》等成果外,他还在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当代音乐的海外传播”以及2010年教育部哲社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的研究工作中,发表《安达组合草原音乐海外传播》《中国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现状述评——以孔子学院和维也纳金色大厅为例》《探源溯流传播路 纵横寻求推广径——王耀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读后》等一批有关中国音乐海外传播的力作,其中《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海外传播》一文对《梁祝》的海外传播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后,指出尚存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填补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海外传播研究的空白。
二、学术研究特点
在对施咏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及成果做了基本的扫描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学术研究所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学科综合交叉性
首先,施咏教授在音乐学的研究中,涉及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音乐评论、音乐传播、音乐教育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并在研究中强调多学科的综合交叉性。如在“乐理与文化”的研究中,就是以民族音乐学理念方法,同时结合音乐史学的溯源探流、音乐美学的思辨观照、音乐声学的科学实证,文学、绘画及其他学科的融合下的实践与探索。
在传统音乐的研究中,既有民歌音乐本体分析研究,还有二胡、琵琶的历史评述研究、古琴文化保护的调查研究,传统音乐在当代创作分析研究,还有民族音乐的美学、心理学研究,以及中国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等,而都可统归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当代传承传播研究”。
此外,在论文选题的设定上,他也能较为敏锐地抓住类似《陆华柏配〈刘天华二胡曲集〉(附加钢琴伴奏谱》《京剧、说唱元素在钢琴曲中的运用》等这样易被忽视的、多领域的边缘地带,而体现学科的综合交叉性与开阔的学术视野。
(二)视角方法创新性
其次,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创新性也是施咏教授学术研究中另一显著的特征,他于音乐学界最早提出并关注“味觉审美”“阴柔偏向”“歌中歌”等现象,将民族音乐学、美学、心理学交叉结合,提出“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之学科构想,首次对中国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的音乐形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在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创新上,较早提出并实践了传播学下的古琴研究、社会学视野下的“民工歌曲”研究、母题学视域下的民歌分析等。
在古琴文化保护的研究中,他以较为创新的视角关注了诸多传统古琴研究中较少关注的领域。多有发他人所未发、言他人所未言处。如以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古琴在文学、影视、网络等传媒方式中的传播类别、功能、特点、偏误;亦如秦序先生在为其著述所作的序中所言:“施咏先生的课题研究中,正是很好地结合了传播学和历史学方法,又迅速网罗捕捉了许多新的传媒,以及网络上出现的新动向,为我们考察研究古琴艺术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新视角……在这百花竞放的场景中,却因别具风致,一定能够脱颖而出。”[3]
(三)学术书写人文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施咏的学术研究中,其叙事书写中亦不失可读性与人文性。如在他的民歌分析系列论文中,均以四字词组精炼准确而又不失文采地对所分析民歌进行概括:燕赵悲歌——《小白菜》、扁担欢歌—— 《走绛州》、五谷田苗—— 《蓝花花》、九曲万象—— 《黄河船夫曲》、单相思恋—— 《上去高山望平川》、幺妹過河—— 《龙船调》、花开望郎—— 《槐花几时开》、月思深山—— 《小河淌水》……而在《南音三弦琉球乐 母语多元传授业——王耀华学术成果述评》一文中,则均以六字组对王耀华先生学术成果的特点进行了概括:立足家园故土——福建传统音乐;探源变迁路途——客家音乐;沟通两岸横渡——闽台音乐;全面俯瞰回顾——中国传统音乐;敲响琉球太鼓——中日比较音乐;中华母语反忧——音乐教育;多元拓展全球——世界民族音乐。类似的书写在高度概括的同时也体现了文字的工整,并彰显飞扬之文采。31A34332-FF5A-4E17-873D-198B4A5FC60E
值得一提的是,施咏教授还常以诗歌(藏头诗)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趣味性的概括,如在《中国风流行歌曲鉴赏指南》一书中,每个章节的最后都附有对该章节所涉曲目进行巧妙概况的藏头诗,如第五章“荆楚风”中:
荆楚江汉地,映红洞庭波。水路到湘江,又唱浏阳河。少年采槟榔,小妹提篮望。情哥去南方,莫忘山花香。早日归故里,青山流水长。
此外,在《世家、专家、杂家、大家——从音乐人才学探析闵惠芬的大师成功之路》一文的最后也附有七言绝句:
滔滔江水逝者去,长城万里忠魂祭。忆得江南哭灵时,再表心愿泣天地。
其中暗藏了四首闵惠芬演奏的代表作,并以此诗歌的形式饱蘸了感情、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人民艺术家、二胡大师的无限怀念,亦彰显了一位富有人文情怀学者的读书治学状态。
三、结语
本文虽力求全面概况施咏教授的学术成果,并试图总结其富有一定个性特征的学术研究特点,但难免会存在挂一漏万,或所窥偏差。
仍不揣自力,谨诚以此文对施咏教授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的学术研究进行综述,并预祝他在今后的岁月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写出更多既有创见又可读可赏的学术著述。
注释:
[1]施咏,音乐学家。双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当代传承、传播、创作运用研究,出版专著、教材十余部,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中国音乐》等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10余篇,《新華文摘》全文转载一篇,最高单篇论文中国知网下载逾7000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数十项。获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哲社优秀成果奖4次。第一、第七届“人音社杯”音乐书评二等奖,第三、第四届中国音乐评论三等奖、一等奖,第二届全国音乐传播优秀论文三等奖等奖项多次。入选2008年度全国艺术学高校被引论文前10位,(2006-2018)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前十名。
[2]王小龙:《一体两翼,直面本真——中国特色基本乐理学科建设构想》,《人民音乐》2004年第6期,第28页。
[3]秦序、施咏:《弦外之音——当代古琴文化传承实录·序一》,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郭 鹏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出站博士后,河南大学音乐学院讲师31A34332-FF5A-4E17-873D-198B4A5FC6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