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层解剖与医学影像学整合课程教学规律探索*

2022-06-13孟海伟林祥涛汤煜春吴凤霞刘树伟

解剖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解剖学学时断层

冯 蕾 孟海伟 林祥涛 汤煜春 吴凤霞 刘树伟△

(山东大学,1 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2 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中心,3 附属省立医院医学影像科,济南 250012)

整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是从课程内容、资源、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将2种或2种以上的课程融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相关学科的教学中[1]。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也在2016年新版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积极开展纵向和横向的课程整合”。我国多个高等院校已经进行了基础医学系统整合教学的改革,受到学生的好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3]。

断层解剖学为医学影像学重要的基础学科,2门课程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重复性,且多在不同的时间段上课,知识点的衔接有时间差,降低了学习效率。自2011年起,本校结合优势学科,将断层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两门课程整合在一起,形成断层解剖与医学影像学整合课程,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班学生进行了试点教学。新的课程设计,减少了学科之间的重复和脱节,减轻了学习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受到了广泛好评。自2020年起,向临床医学5+3学制推广。本文旨在探讨断层解剖与医学影像学整合课程的教学规律,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纵向整合课程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1 整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原课程培养体系中断层解剖学为专业选修课,医学影像学为必修课,均在第6学期开课,分别由2个教学团队独立授课。该授课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冗余、教学进度不一致、知识点重复和衔接不合理等问题,给学生带来困惑。因此,本校联合2个教学团队,打破学科壁垒,从教学内容、教学学时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课程改革,修订完善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1.1 教学内容的融合

课前由断层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教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交流课件。将2个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优化,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共同制定教案,共同分析授课要点,侧重教学内容的衔接和逻辑关系。在总论中分别介绍了断层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史,在各论中教学内容按各个局部整合。教学内容分为:颅脑、头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和脊柱四肢,共6部分。每一部分,先由断层解剖学教师讲授局部的断层解剖学结构特征、正常的影像学表现,再由影像学教师重点讲授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如颅脑部分,先讲授颅脑的连续横断层、冠状断层和矢状断层解剖学知识;再学习中枢神经系统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的影像学表现;最后讨论颅脑常见疾病(颅内肿瘤、外伤、感染性疾病、先天性畸形等)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由基础向临床递进,构建以局部-系统为主线、涵盖基础与临床的完整知识体系,突现了由断层解剖、影像解剖向临床影像诊断的完美过渡。

1.2 教学学时的优化

本整合课程共设置88学时,其中断层解剖学32学时,医学影像学56学时,在第6学期开课。与原课程体系设置的断层解剖学为36学时、医学影像学为96学时相比,断层解剖学减少4学时,医学影像学减少40学时。授课中,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制作成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并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课程讲稿和内容精要等课程资源在网上共享,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同时MOOC设有问题讨论区和教师答疑区,促进生-生和师-生互动交流。因此新的课程设计中,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加强了知识点的衔接和融合,结合MOOC教学,共压缩了44学时。

1.3 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整合后,考核方式包括过程性考核和学期终末考试。过程性考核采用MOOC在线考核(占总成绩20%),要求学生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单元作业和测试,按时提交期末测试和完成学生互评。学期终末考试(占总成绩80%),由整合课程组授课教师共同出题,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考核内容涵盖断层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两部分的知识点,按照课时比例组卷。

2 整合课程满意度评价

在课程完全结束之后,对参与断层解剖与医学影像学的193名学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该课程的主观感受及满意度。收回问卷170份,收回率为88.08%。调查问卷采用网上无记名调查投票,所有问卷均真实有效。在断层解剖与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调查中,有35.29%的学生非常满意,47.06%的学生满意(图1)。此外,有58.2%的学生认为课时安排比例合理,22.4%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大断层解剖学课时比例,19.4%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大医学影像学课时比例。44.71%和32.94%的学生分别认为线上MOOC对该课程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

图1 学生对断层解剖与医学影像学总体教学质量的满意度

3 整合课程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在培养具有“大健康”理念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临床医学需求,积极综合和重组各学科的知识,开展纵向和横向的课程整合[4]。本校将断层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纵向整合,82.35%的学生对本课程总体评价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教学效果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在以下3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1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习效率

基础与临床课程纵向整合后,减少内容的重复,缩短学时,课时设计比例合理,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诊疗有机的融合,增加了学科之间的关联,可大大提高实际教学效果[5]。每一知识点,先进行断层解剖知识学习,紧接着再学习影像学知识,缩短间隔的时间,减少基础知识的遗忘,可积极提高医学影像学的学习效率。该教学模式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局部-系统为中心”,进一步优化了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强化各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构建以局部-系统为主线的完整知识体系,促使医学生更高效地将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临床逻辑思维

课程整合后,先基础知识、再临床疾病影像学表现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增加了学习的成就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6]。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和整合,消除学科的界限,避免知识的碎片化,从基础到临床,从正常到异常,有利于学生接受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培养其正确的临床逻辑思维,从而提高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7]。同时,课时的减少,MOOC教学的应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学习机会,促进其学习有目标、有规划,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3.3 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师能力

整合课程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断层解剖学教师不仅要掌握解剖学的要点,还要更多了解影像学知识及常见临床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才能更加富有胜任力。同样医学影像学教师也需要扎实的解剖学知识,才能更好引导学生的思考。课程的整合,同时也伴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有效更新。教师积极参加学会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师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8]。本课程组教师加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交流,积极补充自身的知识储备。课前精心备课,设计细致的教学环节,通过线上讨论区、雨课堂小测试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全方位、多维度的提升教师能力,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4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断层解剖与医学影像学的整合课程适应了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基础与临床教学有效的统一,可更好为学生服务。本校现已进一步向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推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教材方面,缺乏断层解剖与医学影像学整合课程的权威配套教材,目前使用的是两门课的规划教材,给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此外,该课程目前没有实验课,见习课时少,学生缺乏亲自操作、亲自观察断层标本与CT、MRI等图像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希望能尽快依托断层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专家,建设适合本整合课程的系统性、权威性规划教材。同时,积极更新和充实MOOC资源,开展实验教学,强化基础与临床的融合力度,着重推进基础知识向临床技能的转化,全面培养新一代有灵魂、有温度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解剖学学时断层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页岩断层滑移量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X油田断裂系统演化及低序级断层刻画研究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