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普尔意识形态论对我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启示

2022-06-11朱洵佘正昊田智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朱洵 佘正昊 田智

摘  要:阿普尔在对西方教育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中,不仅揭示了教育者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且还厘清了霸权主义在课程建设发展中的演变路径,在其过程中存在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教育方式对普通民众认知的影响,以及强调教育改革过程中批判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性。这对于目前我国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阿普尔意识形态理论;课程霸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122-04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教育研究的代表人物迈克尔·W·阿普尔(Michael W Apple)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对西方霸权主义文化肆意横行的现象展开抨击,对美国课程霸权展开深入研究以及批判。在阿普尔看来,美国课程受到一种自上而下的硬性压力,主要是源于政治、经济、文化背后的权力符号,经历了从权力挟持课程的肇始阶段到意识形态植入课程的统筹阶段,再到另一种声音掩盖课程领域的宰制阶段,他深入剖析西方教育中存在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给课程改革所造成的阻碍,并肯定了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他将教育模式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并从中分析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改革过程中批判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性。阿普尔的批判教育理论为探讨课程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看,阿普尔的意识形态理论极具针对性,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一、阿普尔意识形态论的理论概述

阿普尔主张,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用来统一个体行为进而稳固地位的方式,并通过文化传播的影响将统治阶级的利益不断合理化,使公众在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渲染中被逐渐控制。西方国家的统治阶级与利益集团在传递自身意识形态时,往往会以学校为主阵地,并通过课程教育将符合其统治利益的意识形态预设成常识灌输给学生,渗透进日常生活,有效传递统治阶层的意志,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将意识形态再生产,进一步扩大控制的目的和维护阶级利益。因此,阿普尔认为,学校的建筑、校训、学科设置、知识选择等设置的标准均受到统治阶层意志的影响,并且将这种具有一定常识性的“羁绊”不断深入人心且难以摆脱。他认为,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如果染上了阶级统治色彩就会使其变得具有虚伪性,从而阻碍人们对社会的真实感受,影响人类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而失去真实的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识形态的形成与确立可以成为统治阶级实现控制的武器,并通过教育的方式逐渐渗透从而占据主导地位,这实际上透露出的是其自我意识扩大侵略的本质。

在阿普尔所有的思想中,最具有独特地位且极为重要的模块就是意识形态理论,原因在于,阿普尔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重点不仅包括课程教育中的内在机理,而且涵盖国家和社会等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结合的方法,运用整体思维深入研究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治、教育课程、合法性知识以及文化之间的联系[1]。

(一)阿普尔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来源

阿普尔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学术根源是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产理论和批判理论。新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阿普尔是创立者和领军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意识形态霸权”这一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深深渗透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思想中,是统治阶级或者利益集团控制国民思想的重要工具。而意识形态霸权在学校内、课程中则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进行传递,这就是“再生产理论”,教育者在其中处于意识形态内容分类及传达的角色。正是由于其潜移默化的隐秘性,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致使人们对其缺乏反思和批判,这便是阿普尔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意识形态的霸权主义维护着统治阶级或特定团体的真正利益,却又以日常、普遍、常识的方式作为存在形式,蒙蔽、抑制、消解人们的意识和觉醒,从而使人受役于他们的统治,对于这种现象和意识形态要致力于批判,才能够重获启蒙,走向解放。

(二)阿普尔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特质

第一,政治性。阿普尔赞同国家意志强压和软控并存的主张,同样的,教育领域的改革涉及各权力团体间围绕知识展开政治较量和权力斗争,是政党团体力量斗争和阶段性平衡的结果。因此,教学、课程等作为社会存在体,也并不是完全中立、客观的,其实质包含了政治性问题,为统治阶级所掌握,为统治阶级服务,被打上了特定时期、特定制度、特定阶层的意識形态的烙印,最后才以教学的方式推广出去。

第二,民主性。阿普尔反对不公平的教育机制,始终认为学校应当建立一个公众讨论、辩论和协商的机制,他提出还原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以求推动教育的民主进步。例如,美国新自由主义者打着“自由选择”的旗号,提出要将公立学校转变为私立学校,因为公立学校效率低下,浪费税收。对此,阿普尔强烈批判,他认为私立学校增多会使教育和社会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对于公立学校而言,因预算和拨款的减少,质量每况愈下,对于家庭而言,穷人负担不起私立学校的开销,所谓自由的选择其实并不自由,而是更为艰难了。这些主张会给社会底层群体带来更多苦难,会加剧恶化不同阶层团体、种群之间的利益、文化冲突。

第三,实践性。阿普尔十分重视实践,早在求学期间,阿普尔也没有放弃工作和实践的机会,一直任教和从事研究。他认为,课程教学的建构,需要的不仅仅是喊口号,还需要具体的实践活动,必须以真正的、真实的活动进行课程实践教学,从而体现其与社会的紧密关联性。而民主的学校教育,应当是多元化的,应该是有自身特色的,其真谛就是,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通过不同的课程设置、多样的教学实践形式体现教育的多样性。

二、阿普尔意识形态理论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只有立足当下的教育现状,从实际出发,才能探索出解决困境的有效路径。

(一)思政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意识不足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传统的教育主体可以分为主客体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但是从根本而言,两者之间其实互为主体关系。然而,当下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以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缺乏自我教育。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即自上而下地开展,关注党政方针政策多,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政工作关注得较少,要知道,思政教育不仅仅是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传授和课堂实践让学生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结合自身成长,形成有个体差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观现状,显然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达到这一效果,学生一想到思政教育就联系到枯燥乏味,更别提学习、探究的欲望。归根到底,这体现出高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视其为教学任务去完成。

(二)思政教育难以见行见效

随着现代化信息媒介的日益发展,信息内容的复杂化、获取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价值体现的多元性都在显著增加,前者的高速发展与大学生信息分辨能力较低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的尖锐。因而,如何在新形势下对高校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意识形态教育,使其形成自身的理性思考能力,就愈发成为考验课程教师素养的重要一环。否则,空洞而无趣的教育方式将会与达到人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这一最终目的背道而驰。要强化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就要解决学生对先进的思政教育的需求和当前落后的思政教育手段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就要使思政教育接地气,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联系起来。当前单一、滞后的思政教育模式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不仅教育效果不佳,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思政教育的内容没有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成长和社会期待的需求。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针对“教育改革发展”相关问题答中外记者问时就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容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2]。”当下,厦门大学研究生田佳良辱国言论、中国留学生许可馨事件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季子越事件等,都折射出部分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这也反映了当下我国思政教育内容还未被广泛接受。

(三)课程思政的泛意识形态化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在于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解决好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相互配合的问题,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提出,旨在解决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两张皮”的问题,避免“唯智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目前的教育重心仍以课本知识为主并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3],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课程思政等于专业课加思政课,以为简单地将思政元素添加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就落实了课程思政的要求。事实上,并没有从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内在逻辑出发,而是生拉硬扯、生搬硬套,因而造成课程思政的泛意识形态化现象,带来的结果就是育人效果大打折扣。这些现象通常表现为: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中,罗列几条与德育、价值观认同有关的话语,或是在课程实施与教学中外在置入或者简单移植思政教育元素、列举相关思政课知识点等。表面上看,似乎做足了课程思政的功课,但实际上仅仅是标签化、表面化、形式化、虚假化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政治教条。

三、阿普尔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思政教育在时间上看已经由来已久,但实际课程教学实践中仍旧存在着盲区。对于这些盲区阿普尔在研究课程意识形态时都有关注和深入剖析研究,这将会为我国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研究带来启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加强思想交锋

坚持以什么思想理论为指导,关系到政党的性质、国家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的命脉、人心的凝聚,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认知的理论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筑牢全体高校学生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都应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元素,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有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建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因此,思政从教者应想办法深层次传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努力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针对其他思想意识的存在,面对高校学生的特点,应当采取思辨的方式,借助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开展思想分析与辩论,促进学生自主认知,形成思想意识的判断力,塑造抵御负面意识形态的抵抗力。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永葆青春、熠熠生辉,是因为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理论的创新,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教育。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經深刻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此,高校应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教育重要论述指引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

(三)发挥受教育者在课程思政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教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主体,对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根本性问题要有深刻充分的理解,不管是什么学科,课程教育的第一目标就是培养人,而课程思政改革的目的同样也是培养人,更好地培育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其与国家意志能够达到高度统一。课程思政改革不仅仅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的展现,也是新时代科学的思维方法的体现,将“培养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知识技术”融入课程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不仅需要“传道受业解惑”,还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深入各学科教学中。其次,正所谓“打铁仍需自身硬”,教育者需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从思想上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思想坚定、素质过硬的新时代教育者。最后,思想政治理论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在课程教学中一掠而过,而是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在理论教育融入课堂教育中,只有在新形势下始终坚持高度的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才能让大学生真懂、真信、真知,才能够内化为他们的认知和信仰体系。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贯彻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地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教育者应该丰富教育的内容和理论、优化教学手段,以实践教育为切入点,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主体思维。只有思想坚定、素质过硬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者,才能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时期大学生。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目标,前提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进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各学科教师的紧密合作,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高等教育的重心在于高校的课程教育,因此课程思政改革需要深入到教材教法、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转变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心血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四、结语

阿普尔在意识形态和课程教育关系的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对美国教育中霸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进行反思批判,这种在课程教育保持批判精神对审视教学过程具有积极意义。马克思曾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5]综上所述,在問题意识的指引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洞悉教学中存在的矛盾问题,要做到丰富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保障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联系性。将问题作为改革的方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下,以解决教学根本任务为出发点,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占魁. 价值选择与教育政治——阿普尔批判教育研究的实践逻辑[J]. 基础教育,2015,12(06):2.

[2] 中国青年网. 教育部长回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EB/OL]. (2017-03-12). http://news.youth.cn/sz/201703/t2017031 2_9276686.htm.

[3] 徐爽. 启发式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反思[J]. 安徽教育科研,2020(18):108-110.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5] 马恩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6.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20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建研究课题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0nxddj-bc78)。

作者简介:朱洵(1988—),男,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处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佘正昊(1993—),男,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安全教育;田智(1980 —),男,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资助、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