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2022-06-11侯晓姚锡长
侯晓 姚锡长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如何确保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值得思考。文章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效融入大学教育为研究目的,通过紧贴时代,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融入大学教材,并梳理相关理论,以将其融入大学课堂并把握好每个关键环节为研究思路,以期通过资料查找和研究分析,树牢思政教学领地意识,克服用具体学科的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的协同性,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合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1-0106-04
作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目标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极大地筑牢了马克思主义在高等院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是落实好党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塑造优秀传承者的关键课程。此类课程是完成立德树人重要工作的主要途径,能结合实际对大学生进行良好三观的塑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含深入每位学生的头脑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思政工作进一步开展,在保持高等院校整体工作的稳定开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随着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各类思想碰撞愈发激烈且频繁,运用先进的理论诠释现实中各类情形,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应克服的主要难题。当下,国内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产生的思想相较于过去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环境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关键理论和方法构筑思维桥梁从而取得各项共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当前社会需要达成的新条件。
一、由“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哪里”引发的讨论和思考
从事人社科的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执教思政理论方面的课程的教学者,每天应利用一些时间浏览网络信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洞悉社会动态,时刻保持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使思想不落后于时代,与大学生的思想保持同步。如此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资讯和值得思考的珍贵资料,还能把新的思想观点理念融入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师必须具备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大学生的成长负责的责任担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前,针对挑战,教育部组织高校主抓党务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宣传工作的领导同志及相关教师、专家撰写了大量文章,以澄清是非,明确方向。人民网理论频道、北京日报刊发了由高校党委书记撰写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强调了要把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打牢打扎实,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把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思想道德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相关部门必须将教师个人品德放在奖惩和考核制度的首要位置。
二、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作出的总部署总动员[1]。高校必须精确着眼于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将该意见精神落到实处。此项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较多,要真正完成好该意见列出的任务,就要抓出当前最明显的疑难点,由此出发,整体部署好各部分工作。高校宣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的关键是完整地将体系融入教材、教学和思维中,从融入教材出发,以教学为途径,最终达到融入思维的目的。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课程教材与学术研究的关系,要始终注意不对学术研究设置禁地,同时把握纪律在教学宣传的底线作用,其中要重视并把握好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支撑底蕴与表现形式之间的度和张力。没有学术研究作支撑的教学将缺乏科学的理性和内在的逻辑,往往缺乏吸引力;没有课堂教学纪律规范的学术研究,在课堂上往往会迷失正确的导向和价值判断。第二,四门课程间以及与中学和研究生课程之间的关系。四门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部分有严密的对应关系,只有掌控好了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其关系才能有条不紊地梳理好,并相互促进、共同发生作用。对中学文史课程和社会课程有足够的认知,是做好高校思政教学的基本要求,很多情况下所说的对大学生的了解实际上就是对其文史和社会知识的认知程度,以避免高校思政课停留在中学水平或脱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的了解,指的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研究生阶段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第三,教材的权威性、稳定性与教材的变动性、纳新性之间的关系,即思政理论传承性和时代性的密切联系。和一般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一样,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具有科学性,但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还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性和敏感的政治性。意识形态和政治属性,使思政课与社会现实和人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这种密切性同时又在两个维度展开,另一个维度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一个维度则是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及其理论化的实践经验进教材。也就是说,教材理论与新理论的融合问题,即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大大降低思政课程的成效。没有新理论的融入,现有的理论就会缺乏与现实的联系;没有现有权威理论的支撑,新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两种矛盾或极端,都会丧失理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因此,要想让思政理论课真正得到高校学生的推崇并让高校师生受益,就要制定并完善好相应课程体系的构建计划,其中创新必须是这一计划的核心元素,同时创新还必须贯穿整个课程的体系革新,做好教学、教材、团队三位一体的建设,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
(二)把握好进课堂进头脑的灌输和内化环节
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确保各项思维引领是正确的。要把高校宣传思想这一要务做好,持续坚守立德树人的原则,就必须在教学中应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之作为师生们脑海中有力的思考工具,同时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集个人信念的作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效融入教学、教材、思想是一场持久战,这项工作十分紧迫。
进课堂和进头脑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视角,课堂是空间视角也是教师视角,头脑是目标视角和学生视角。第一,学科建设、人才培育、集思广益是高校的三大优势,因此,在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理解。第二,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加大马克思理论工程建设,其中所构建出的实际经验必须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还需注意搭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和本高校特色的教材体系。第三,提出并落实好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系的革新战略,将高校思政课这一条主干道的功能充分展现出来,通透完整地说明思维理念,让理论话语深入人心、沁人心脾。
(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与概论课的无缝衔接
2014年6月于国内外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也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2]。由此,治国理政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已经初步成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精髓,讲四个全面总布局指导思想形成的过程及其方法论。革命论、改造论、探索论讲的是四个全面总布局的革命前提、制度前提和经验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分别体现的是四个全面总布局的总依据、总任务。而改革论则为四个全面总布局的其中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四个全面总布局之一,其中政治建设中的依法治国构成了四个总布局之一。“一国两制”论和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论也都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息息相关。动力论和领导论是四个全面总布局之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较好地融入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5年修订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不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总论中有定位,而且还较好地融进具体的章节中,不仅体现了其作为一份科学指南,指导着党和国家在新时期从新起点朝着新目标大步向前,而且展现出其传承性和时代性这一重要特点。故此,课堂教学一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果实;二是精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对“四个全面”的理论支撑;三是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各项基本原理[3]。
(四)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既是奋斗的历程和成果,又是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同时又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完全有可能和有必要用中国梦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精髓为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精髓、革命论为中国梦的政治前提、改造论为中国梦的制度基础、探索论中国梦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梦的总依据、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国梦的总任务、改革论中国梦的动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国梦的总布局、一国两制论中国梦的祖国统一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论中国梦的和平发展道路论、依靠力量论中国梦的力量论、领导论中国梦的领导核心论。
三、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协同推进高校思想工作的合力
高校宣传思想阵地是一个系统,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专业知识课堂、讲座、网络平台、实践活动等组成,其中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宣传思想的主阵地,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科学性和理论性,为其他阵地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一)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阵地
要将政治和学术的关系处理好,宣传思想是坚守住原则和底线,把课堂纪律摆在教学的第一定位,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构筑好课堂教学体系架构,抓住关键难题,筑实相关阵地。高等院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地,部分国家认为我国的快速进步是对其制度和思想的挑战,采用多种手段增强对我国各领域的思想破坏力度,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开展较于之前更加艰难。高校要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尽快把构建好强大的阵地意识,把阵地的构筑和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4]。高校要在学习借鉴先进的发展理念的同时,做好对各类重大意识形态风险的有效防御和应对,在战斗中坚持守住主动权,牢牢把住优势。必须重点关注教学时的纪律问题,设置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方式,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的在课堂的制高点;要加大力度,采用科學的方法将课程结构和教材内容演变为授课逻辑和教学话语;同时,用心做好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并及时将其向大众化话语体系进行转化。
(二)克服用具体学科的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问题
在一些高校,一些教师往往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简单的政治宣传,而不把它作为一个学科和课程来看待,错误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学校宣传部门的附庸,认为其缺乏科学性,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作用不大。有的教师在强调专业课学习的同时,从专业课的角度而不是从思想政治理论本身的视角来解读,极力褒贬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任课教师。这些言论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人看来,不值一驳;但对思想世界和思维方式相对单纯的大学生们而言,却有极强的蛊惑性。许多学生不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有关。高校法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所采用的教材几乎都是西方原版教材,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这些学科的教材则被驱除出大学课堂。西方原版教材有可借鉴性,但不能毫无选择地使用,要用马克思主义去辩证地扬弃。
(三)实现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来与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和课程一样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不同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意识形态性更强、与中国现实联系更为密切。在部分教师眼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科学、不是学科,只是用于政治宣传动员,往往用其专业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人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学术流派,放在学术的领域里,与过去的比较却只看到继承关系而看不到创新关系,与现在的比较却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一无所知,而过分强调本专业的重要性,面向未来他们却失去了方向感而对马克思主义作毫无根据的肆意发挥。总之,他们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是西方原版的教材,并且按照西方原版教材的逻辑来质疑和批评马克思主义[5]。思政理论教学者在进入课堂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首先清除从专业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和质疑,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政治性。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阵地,宣传部门、团委、学生处、辅导员,甚至负责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教务处,也是这个系统不可或缺的环节,主阵地只有与这些环节的关系顺畅了,才能发挥合力作用,协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之间是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性、合作性。宣传部门是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内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但工作起来,因为不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而缺乏权威性,因为行政化倾向严重却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和监督流于形式,因为工作定位不准确却使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缺乏合力,一年一度的思政年会和表彰会积累了丰富材料却缺乏总结和理论的提升和推广。学生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拘泥于传统的日常生活管理,却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管理是粗线条的,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相衔接。一些学生经常是学生干部缺课,一问起原因,就是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在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没有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这样一来,本来意识形态性非常强的,与学生的理想、道德、记录联系非常密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至此已经退化为一门课程,其政治的导向性被简单的分数而掩盖。甚至在对学生的操行评定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也不是定性的主要量化依据。教师每个学期都担任繁重的教学任务,上课只传授知识却忘记了上课的目的,学生没有对思想政治的理论把握和科学认识。而没有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作支撑的政治信念和理想,宛如建立在沙地上的建筑,是不牢靠的,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杨喜冬.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01):103-105.
[2] 李虹俐.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分析[J]. 大学,2021(48):149-151.
[3] 王相芝. 新時代高校继续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J].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1(04):41-43.
[4] 尚起媛,梁海敏. 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 学园,2021,14(19):24-26.
[5] 刘春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探究[J]. 南方论刊,2021(05):94-95+103.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2021战略咨询研究项目“新发展格局下确保粮食安全的生产扶持政策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2021HENZDA04)。
作者简介:侯晓(1970—),女,硕士,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姚锡长(1962—),男,博士,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