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的人格化传播

2022-06-11杜梦滢

大众文艺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许知远人格化蒙太奇

杜梦滢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1100)

在媒介竞争、媒体竞争不断加剧的当下,受众的注意力也日渐成为短缺资源。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因其时长短、节奏快、内容丰富等特性,短视频的传播被无缝嵌入生活的琐碎时间中,大众的注意力被极大地分散,并以更加垂直化、精准化的方式在互联网平台中聚集起来。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受众在视频平台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并且通过关注相应的账号可以持续获取同类型视频。除此之外,基于大数据向用户的精准化推送形成窄而密的“信息茧房”,使得用户对某一类信息产生依赖。

作为网络访谈节目,除了要抓牢“访谈”这一特定的节目类型,对其内容进行深耕之外。还应该考虑“网络”这一鲜明而特殊的传播环境。并在传统访谈节目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对节目进行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改良。

其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进行“人格化传播”。我们可以发现,《十三邀》在这一点上有着比较完整的节目设计和创作。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的人格化传播加以探究和分析。

一、主持人的“符号化”

许知远在加入《十三邀》作为主持人之前,他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他曾参与创办、出版多种报纸杂志,包括《经济观察报》《生活》《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东方历史评论》《单读》等,同时担任FT中文网、《亚洲周刊》等媒体签约专栏作家。

正是由于许知远多重的身份和他个人独特的风格,使得他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形象,在节目中他也似乎有着更加自由和多元的身份。他不仅是节目的一张嘴,也是节目的一双眼睛、一双手,他将自己的个人风格、思考、感悟通过不同的身份带入节目中,这使得他的个人形象和节目形象得到了较好的融合,使得节目可以更好地进行人格化传播。

但这样的传播效果并非偶然,而是节目组在主持人的人设形象、身份设置和提问视角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同时也给了主持人许知远极大的自我空间和自由度。

访谈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产物,对于主持人形象有许多规范和限制,通常是以“得体端庄”的形象使主持人既显得亲切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十三邀》在主持人形象塑造上,却并没有刻意强调这种“得体端庄”,反而有意识地凸显出许知远本身的个性特质。比如我们常常能在节目中看到许知远在采访时穿着拖鞋、留着凌乱的长发,甚至有时不修边幅地出现在镜头中。这样的形象与观众印象中的“主持人”有着天壤之别。这样的差异不仅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时也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份上的认同,就好像是自己身边的一个朋友,从而拉近了主持人和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通过强调和放大许知远本身的特性,将人际传播的优势嫁接到大众传播之上,取人际传播之长,补大众传播之短,营造出人际传播的“拟态”氛围,更好地实现人格化传播。

在身份设置上,除了主持人,许知远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观察者、一个求知者、一个嘉宾的故知、朋友。比如在采访许倬云时,节目组特地来到许先生在美国的家中。在采访中,许知远和许倬云的交谈并不是一问一答式的,而是非常亲切自然的交流。在节目中,许知远更像是一位求教的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真心求教,还时不时在一旁认真地做笔记。这样的态度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就像是跟随着许知远在一同拜访先生一样。同时,我们会发现,许知远在节目中几乎没有说教式的语言和总结式的发言,节目只是展示许知远与嘉宾之间的互动和交谈。同时,《十三邀》将电视真人秀拍摄的技术手法嫁接到访谈节目中,让主持人无限贴近观众的视角和身份,带着观众一同思考和理解。

在提问视角上,许知远也一贯保持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呈现出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思与批判,正如许知远自己在节目开头的小片里说到的,他是一个“带着偏见看世界”的人。在节目中,许知远所提的问题少有中规中矩的,而多是充满自己主观的感受和困惑的问题。节目中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清晰呈现鲜明的思维个性和固有的认知习惯。许知远以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在与文化精英共同开启的深度交流与对话交锋中寻求对于自我“偏见”的打破或是印证。

从以上三点来看,《十三邀》有着鲜明的“许知远”的烙印,被赋予了许多许知远的个人“人格”在其中,使得节目和主持人浑然一体。在这个过程中,节目组通过人设形象、身份设置和提问视角等方面对于主持人人格化的塑造也使得许知远本身的形象被“符号化”。符号化是指主题经过抽象思维将客体转化为符号,并赋予符号意义的活动。查尔斯•桑德斯•皮尔士提出,世界就是由符号构成的,人自身也是一个符号。在节目《十三邀》中,让主持人许知远成为一种“符号”,也使得节目实现了更广泛的人格化传播。

二、访谈空间的延伸

从前,传统媒体所制作的访谈节目多在室内拍摄。访谈的节奏全靠主持人的提问带动和推进,除了双方交谈之外,少有其他形式的互动。

《十三邀》在拍摄时,则运用了多场景的切换,将原本在演播室里的访谈搬到了嘉宾的家里、嘉宾小时候住过的街道,或是随便走进的一家火锅店中。环境的变换使得话题生发、访谈节奏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场景和环境的变换,让话题的引出较室内的演播空间更加自然。比如在采访蔡澜这一期节目中,整个采访从菜市场开始,然后主持人被嘉宾领着去吃了火锅、喝了椰汁,许知远和蔡澜边走边聊,甚至还教起了在一旁的制片人如何谈恋爱。这样的方式既让问题显得不生硬,又让主持人和嘉宾始终处在一种自如的交流状态中,使嘉宾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然地侃侃而谈。不仅更容易展现出嘉宾真实的状态,也让许知远随性、自由的个性特点在节目中得以延续。

场景和环境的变换,还能让访谈的节奏更加丰富多变。比如,在采访高圆圆的这期节目里,场景的变换从会客厅、海滩、街边、车里到最后的天台,场景之间根据叙事逻辑和节奏来回切换。可以明显发现,在街边的交谈更加自如、语言节奏更生动、更快,场景变换到海滩和天台时,交谈变得更加深沉、节奏更加缓慢。

在这样自如的氛围中,许知远随性、自由、不受拘束的形象和节目的整体风格得到加强,有利于节目人格化传播。

三、“前台”“后台”的呼应

在拍摄手法上,节目也做了许多尝试和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纪录片和真人秀的拍摄手法,整期节目所呈现的不仅是最后主持人和嘉宾谈话的这个阶段,同时还将许多幕后的情节放到“台前”,使“前台”与“后台”相互呼应,组成了一条完成的故事线,使得节目脉络呈现得更加清晰自然。

比如在采访姚晨的这一期节目中,不仅对最后的对话做了较为完整的展示,也交代了前期、后期节目组在开策划会和复盘会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

采访当天,姚晨的上一项工作是拍摄广告。这时,节目组不是搭好景、布好光后直接请嘉宾过去开始访谈。而是在姚晨拍摄广告的同时记录了许知远等待嘉宾以及和嘉宾初次见面的过程。在这一段素材中,观众可以看到许知远表现出了忐忑、期待、不知所措等多种情绪。广告拍摄间隙,姚晨出来和许知远打招呼,这是他们的访谈前临时的见面,许知远有些紧张,然后突然对姚晨打趣地说“你要比我想象中矮”。

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比如在采访刘擎时,许知远和节目组先到了集合地点,已经开始了许知远的个人拍摄。当许知远正对着镜头说话时,刘擎突然从马路对面走来和许知远打招呼,同时也打断了正在进行的拍摄。但节目组并没有把这段情节剪掉,也没有让刘擎退出拍摄区域,并让许知远重录。反而是将这样一个小小的“意外”全部记录并放进了节目中。

除了尽可能保留这些“过程”之外。有时,节目组还会再额外增加一些内容作为访谈的补充。比如,在采访罗振宇之前,许知远组织了一次小型的讨论,邀请了三名年轻人,想知道在他们是如何看待罗振宇和逻辑思维的。通过与年轻人的交谈,也展现了许知远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他的喜好、特质。

在节目中加入了更多这样人际化的交流,并且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大程度地将许知远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使得主持人和嘉宾的关系变化以及整体的叙事更加清晰完整。同时也更加凸显了许知远本身的性格特征,增强了节目的人格化传播。

四、多样化的互动方式

《十三邀》在拍摄方式上,选择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同时,对于嘉宾的刻画也不是刻板的一问一答。而是通过参与嘉宾的工作生活,去感受嘉宾周围的环境、身边的人从而了解和展现嘉宾。通过嘉宾从内而外的输出,以及对于嘉宾从外而内的了解,构成了节目对于人物的刻画。而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主持人的主动参与,也展现了许知远本身的人物特性,在描绘嘉宾的同时也不断加深了对于主持人的刻画,使得“许知远”这一符号被不断被强调和广泛传播。

例如,在采访赖声川的这期节目中,既有许知远与嘉宾一对一的交谈,也有对他妻子的采访。同时在这一期的专辑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许知远走进赖声川工作室和团队里的演员们一起做训练的片段。在节目中,赖声川给许知远出了一个训练题目叫作“隐秘的要求”,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时刻记住规定的“目的”,但不能说出来。和他一起做训练的女演员接到的任务是“到许知远的办公室表达对他的喜欢”。在训练过程中,面对女演员的问话和“擦汗”这样的肢体接触,许知远开始变得有些尴尬和不知所措,不断地捋头发、喝咖啡甚至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结束后,赖声川对许知远在训练时被激发出来的这种真实的表达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到“真”对于演员和编剧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只要你进入了那个情景中,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通过这一段对于表演训练的展示,不仅表现了赖声川平日的工作状态和他对于工作的理解,同时也将许知远自然、真实的状态展现了出来。这样的许知远是不同于和嘉宾一对一采访时,也不同于在策划会上讨论时,而是展现了更多他在镜头前少有呈现得更加私人化的状态。

除此之外,在节目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知远与嘉宾不同的互动方式。比如在采访高圆圆时,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前约定好挑几首生命中对自己影响较大的歌曲到现场一起听。节目中,高圆圆挑选了林肯公园的《Lying From You》等几首歌曲,她说希望这样的歌能够替自己喊出来。许知远挑选了谷村新司的《花》等歌曲,两人以歌曲为契机和线索畅聊歌曲背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悟。许知远说“这首《花》是我四十岁时特别爱听的一首歌,它给了我很多的抚慰”。由此,在与嘉宾互动的同时,许知远自身随性又敏感,不安又焦虑的形象也被呈现了出来。

五、蒙太奇的运用

传统的室内访谈往往是按照板块化加线性的提问方式加以推进。但在《十三邀》中,常常会打破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推进的这种方式,而是运用多种蒙太奇手法,将前期素材打碎再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重组,而使得叙事更加清晰,主题更加鲜明。

蒙太奇在影视制作中主要是利用艺术手法对时间和空间进行处理。将一部作品分别拍摄不同的镜头,然后再根据一定手法将拍摄镜头按照人们常感知到的生活逻辑、推理顺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效果联结在一起。在《十三邀》中,多使用交叉蒙太奇、颠倒蒙太奇、抒情蒙太奇、隐喻蒙太奇、联想蒙太奇、复现蒙太奇等手法。

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访谈的部分往往还穿插着许知远对于嘉宾的一些个人感受,以及随着接触的不断深入他越发想要了解或仍旧没有解决的问题。比如采访何多苓的这期节目,在进度条的五分钟四处出现了一段幕后工作者和许知远的对话:

摄制组:“你会羡慕他(何多苓)那种生活能力吗?就是真正的生活。”

许知远:“羡慕啊,但我也知道我不是这样的人。”

许知远:“我恰好不是一个对生活细节(感受)那么强烈的人,我需要历史意义下的生活细节。”

摄制组:“那这是不是意味着你不是一个真正放松的人。”

这段对话是对何多苓的侧面刻画,但同时,通过许知远的回答也同样展现了他个人的思考、想法和性格特质。

其实每一期节目都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关于嘉宾的故事线,另一条是关于主持人许知远的故事线。许知远带着对嘉宾的好奇和各种问题去寻求答案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扩宽自己经验的边界,不断向内探究和认识自己。这也正是有利于节目人格化传播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结语

随着视频平台的崛起,视觉文化重心已经开始从传统媒体的“影像”转变为新媒体的“形象”,这种“形象”也逐渐成为社会文化建构的核心。《十三邀》通过对偏见化的视角的强调、访谈空间的延伸、“前台”“后台”的呼应、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对蒙太奇的运用,突出并着力刻画了主持人许知远随性、敏感、善思的知识分子形象,并将其“符号化”,使得节目依托于“形象”进行广泛且具有影响力的人格化传播。

猜你喜欢

许知远人格化蒙太奇
蒙太奇思维手法在现代电影中的研究与应用
错位蒙太奇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游荡者许知远
游荡者许知远
我来挺一把许知远
蒙太奇:小学古诗教学“入境”策略探微
浅析纳兰词中自然意象的人格化构建
例谈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真问题”的生成
论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